作者: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三科 陈玉龙(本文已获作者授权),该篇文章发表在《中华消化杂志》上(2015,35[9]:577-579)。
胃炎">
一、慢性应激与慢性胃炎
1、慢性胃炎及胃功能异常与慢性应激:蒋蔚茹等[4]研究发现,慢性应激与慢性胃炎关系密切。在应激环境下,大鼠应激组的胃黏膜斑片状充血和点片状糜烂及光镜下淋巴细胞浸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另有研究[5]发现慢性应激与胃动力关系密切,应激组酚红排泄试验的残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对慢性应激与有关血中激素变化的研究发现,胆囊收缩素(CCK)在应激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5),而胃动素(motolin)在应激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21)。说明慢性应激对CG的发生和胃功能的影响有密切关系。但资料所示,慢性应激引起的慢性胃炎与胃动力减退之间的关系仅为并存关系,而非因果关系。慢性应激因素引起慢性胃炎的消化不良症状在临床实践中常常会遇到。但由于每个患者的性格不同,所以处于同样的应激因素下,有些发病,有些不发病。
2、慢性胃炎患者的人格与慢性应激的影响:①人格特点。人格是指个体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CG合并心理问题的人群有一定的人格特点,其特征为:性格内向(但不绝对,外向患者也并不少见)完美,敏感多疑,争强好胜,急躁或压力感重,自我中心强,过分关注自身,情绪易波动,特别容易自我暗示或被他人所暗示,胆小,易紧张,依赖性强,心理可逆性差,看负面多,看正面少。在同样的应激因素作用下,性格正常者不一定发病,甚至应对良好,增加对应激因素的适应性。但对上述的特定人格就会导致过度应激,导致情绪障碍,难治慢性胃炎患者症状的产生往往都有这种特定的人格基础[5]。已经发现情绪障碍患者血
人的性格特点与疾病的关系虽然不是绝对的,但人的性格对心理障碍的发生、发展、复发、预后等各个阶段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绝对不能忽视这一点。性格又与遗传相关,所以,这类疾病往往又有阳性家族聚集现象。
3.慢性胃炎的诊治现状:慢性胃炎是以内镜下的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的变化为诊断依据的,可分慢性浅表性和慢性萎缩性胃炎。而FD是以反复发作的上腹不适的症状群为特点排除器质性病变后才能做出诊断。但是,要讨论慢性胃炎H.pylori感染是一个绕不过的问题。有以下几种困惑。
①关于CG伴H.pylori感染的问题:一直以来,国内外都认为根除了H.pylori胃炎就会治愈,所以,目前在我国存在着“逢幽必杀”的现象,既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也会因抗生素的反复应用所带来某些药物的副反应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由于耐药和再感染后Hp重新转为阳性,会给病人再次带来新一次应激,造成抑郁/焦虑的复发。
另外,H.pylori阴性的患者,或者经根治H.pylori已经转阴的一些患者,上腹不适症候群并未消失,而另一些Hp阳性的患者并无任何临床症状,说明这些CG的患者的症状与H.pylori感染无关。至于H.pylori感染是否引起癌变的问题,国内外都存在着争议,2005年Blaser M J曾公布一项1900-2000年的历经100年的流行病学资料,发现随着抗生素的应用出现了两项下降,即H.pylori感染率下降,
②用胃镜并不能判定根除H.pylori后胃黏膜慢性炎症的真实改变,这是由于根除前的活检部位和根除后的部位在定位上是一个困难的事情,因此,病理活检这一定性金标准在此就不具有代表性。
③胃黏膜更新与根除H.pylori的判定发生矛盾:幽门螺杆菌寄生在胃窦粘膜小凹处及其邻近上皮表面,贴附于上皮细胞膜上。人的胃黏膜每2-4天更新一次,提示胃黏膜强大的修复能力。H.pylori根治疗程至少7天,此时胃黏膜自我更新已达2次以上,因此,根治治疗前后胃黏膜的情况并不具有可比性。很难确定慢性胃炎与H.pylori之间的因果关系。
4.难治慢性胃炎与难治性FD的症状学:大部分CG没有症状,有症状的CG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且为非特异性,消化不良症状的有无和严重程度,与内镜所见及病理组织学分级无明显相关性[3],与FD的症状相同,二者无法区分[10]。但难治性CG与FD之所以“难治”是单纯生物医学思维模式,只注意到CG和H.pylori感染及FD的上腹部症状群,如: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适等躯体症状,没有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思维模式去认识慢性胃炎,忽略了对以下三大症状群的关注。①心理症状群,焦虑、自责自罪、精神病性症状、认知症状、
以上这些症状用DSM-5的躯体症状障碍300.82(F45.1)的标准[11],或用GAD-7,pHQ-9,15等自评筛查量表(见精神科相关症状量表),可以对抑郁/焦虑及躯体症状障碍等进行轻、中、重分度。其效度与信度都很高,内容少,评定快,非常实用,几分钟即可得出结果。结合罗马3标准对难治性FD(罗马3不包括CGI)进行抗抑郁,抗焦虑治疗及心理支持治疗即可获得理想的效果。对轻度症状的CG或FD仅用促动力,胃粘膜保护剂,ppI+心理支持,如疗效不佳,可用中草药(
二、CG 和FD伴抑郁焦虑的转科
据pHQ9自评筛查量表第9条,对重度有自杀倾向者;有精神病史或怀疑有精神病性症状者;双向情感障碍或躁狂症状;患者用药有不良反应,持续不耐受者;两个足疗程仍无效者;复杂共病,影响药物选择者;存在精神病共病或物质依赖者,必须转精神科治疗。
三、展望与注意事项
必须指出,心理障碍的真正机理还未明确,分类也较复杂,加上心身疾病本身就是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伴有各种心理障碍,所以对待CG特别注意随时要查出可能存在的重大器质性病变,但即便查出癌肿等并有焦虑抑郁时伴随时,给以心身同治是必要的。也要客观告知病人,用心身同治的整体医学治疗模式,可以解决很多常规方法治疗无效的疾病(如难治的CG、FD等),但心理障碍是复发率较高的疾病,真正机理尚不明确,目前的所有治疗都是对症的。因此,必须正规长期用药非常重要,即便如此,大约仍有30%左右的人仍会无效或反复发作,可通过神经递质调节剂的加量、换药、联合用药、心理支持等达到更好的疗效。
最后还必须强调,CG伴焦虑/抑郁为心身疾病,可能和许多疾病的共病,抗抑郁药的应用也面临着挑战[12],临床指南都是针对特定一种疾病的,因此可能难以解决多种疾病共存患者的临床问题。严格执行不同慢性疾病的临床指南并不等于理想的治疗,应考虑同时应用的多种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产生的多种不良反应,例如能改善一种慢性疾病的药物却有可能使另一个疾病加重,用药之前必须慎重考虑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用药的轻、重、缓、急,最大限度地保护病人。对于这类心身疾病,必须多学科、多领域协作才能最后攻破这些令人纠结的难题。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内科学[M].四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345.
[2]吕农华.规范慢性胃炎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消化杂志;2005年02期
[3]柯美云. 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症状为动力功能及有关因素多中心调查[j]:中华消化杂志;2006,26(9): 602-605.
[4]蒋蔚茹 徐三荣 时俊等.慢性应激在慢性胃炎发病中的作用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8):1638-1640.
[5]杨菊贤,陈玉龙. 内科医生眼中的心理障碍(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77-87.
[6]王霞,陈玉龙. 慢性胃炎伴
[7]Blaser M J. 胃里的幽门螺杆菌. 科学美国人(中文版),2005,(4): 22.
[8]DAVID C. WHITEMAN, pRIYA pARMAR et al . Associa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with Reduced Risk for Esophagel Cancer is independent of Environmental and Genetic Modifiers. CLINICAL-ALIMENTpRY TRACT Gastroenterology 2010;139:73-83.
[9]胡伏莲.从医学哲学角度看幽门螺杆菌争鸣[j];中华消化杂志;2014,34(12):862-863.
[10]陈玉龙.消化系统心身疾病的研究与临床[M].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64-66.
[11]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 DSM-5,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Illness and Anxiety Disorder 2013;311
[12]Doos L, et al .Multi-drug therapy in chronic condition multimorbidity: a systematic review. Fam pract. 2014; 31(6):654-63.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