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草背景
二、主要内容
(一)监测目的。
《方案》主要是加强重症和死亡病例的监测,规范收集重症和死亡病例的个案关键信息;开展病原学监测,阐明手足口病病例中肠道病毒血清型构成及EV-A71和CV-A16的基因特征;掌握暴发疫情规模和特点,为有效处置疫情提供依据。
(二)监测范围和周期。
根据手足口病疫情形势、地理位置、工作条件等因素,选择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河南省、湖南省、广东省、云南省和甘肃省等11个省份作为试点省份,在每省份选择1个试点地市及所属1家哨点医院开展监测工作。监测工作于2015年10月1日正式启动,2016年9月30日结束,运行周期为1年。
(三)监测内容和方法。
监测包括重症和死亡病例监测,轻症病例哨点监测,暴发疫情监测,病毒分离、基因分型和其他肠道病毒血清型鉴定监测。医疗机构发现的重症和死亡病例网络直报的同时,要开展个案调查。对于病例要进行病原学检测,获得的核酸信息要及时录入数据库。
(四)监测质量控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方案》相关配套技术文件,开展工作人员培训,收集、整理和分析监测数据,对监测系统运行状况进行评估。试点期间,国家、省和地市将组织对监测省份网络实验室、医疗机构工作完成情况等的督导。
(五)组织管理。
各地根据《方案》要求组织实施,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定期组织督导和考核,疾控机构负责开展病例信息收集、数据上报、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导和质控,医疗机构负责病例发现、报告及标本的采集等相关工作,保障试点工作有序开展。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