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编译,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9月23日,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和美国心律协会(HRS)联合发布了“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SVT)管理指南”。新版指南在2003年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对SVT治疗给出了最新的推荐。新指南覆盖了所有类型的SVT,包括规律的窄QRS心动过速和不规律SVT;但不包括房颤,因为2014年这三个学会已经联合发布了房颤管理指南。ACC开发了一种SVT诊断和治疗工具以帮助临床医生快速诊断SVT的类型。指南以大量表格和流程图进行了说明。指南全文下载
需要指出的是,新指南采用了ACC/AHA最新发布的新版指南推荐分类系统,该系统更加精确,而且更加依赖高质量的证据。
以下为指南要点:
1、新指南中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希氏束以上(包括希氏束)起源的心律失常,除外房颤。
2、阵发性SVT是一种规律的、典型的窄QRS心动过速,特点是突发突止。其原因包括: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有旁路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和房性心动过速(AT)。反复发作的症状性阵发性SVT可考虑在电生理学检查和导管消融。
3、WPW(Wolff-Parkinson-White)综合征患者最常见的心动过速是顺行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可发生在静息
4、预激合并房颤(“pre- excited AF”)可导致
5、12导联心电图上有无症状预激的患者可以认为是有“WPW模式”(WPW pattern)。静息心电图中有间歇性预激或运动试验中预激突然消失可被认为是致命性心律失常低危患者。其它患者可考虑通过电生理学检查来进行危险分层。若电生理学检查发现高危特征,应对旁路进行导管消融。没有进一步评估的“WPW模式”患者进行观察是合理的。不能保证就业(例如,飞行员)的“WPW模式”患者考虑导管消融是合理的。
6、症状性房扑或药物治疗不能控制心率的患者可考虑三尖瓣环峡部(CTI)导管消融。应该告知接受CTI导管消融的患者,在随访中有可能发生房颤。应按照常见房颤危险分层的方法对房扑患者进行分层,并根据分层给予口服抗凝治疗以预防卒中。
7、不适当的窦性心动过速(IST)患者的静息心率特征性地>100 bpm。其诊断需排除其他引起心动过速的病因。IST患者需评估
8、
编译自http://www.acc.org/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