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钟华,严晓伟(北京协和医院)
结节性多动脉炎(polyarteritisnodosa,PAN)是一种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主要累及中小动脉,任何系统脏器的动脉均可受累。对PAN的诊断,目前均采用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的分类标准:(1)体质量下降≥4kg(无节食或其他原因所致);(2)网状青斑(四肢和躯干);(3)睾丸痛和(或)压痛(并非感染、外伤或其他原因引起);(4)肌痛、乏力或下肢压痛;(5)多发性单神经炎或多神经炎;(6)
上述10条中至少有3条阳性者可诊断为PAN。最常见受累的滋养动脉的器官为皮肤、腹腔脏器(胃肠、肝、脾、肾)、肌肉、神经、心脏。PAN的诊断通常基于可获得的病理证据,若难以获得病理结果,则依靠对受累脏器的动脉造影结果表现来帮助诊断。累及冠状动脉的血管炎在儿童最常见的是
一、临床特点
PAN在美国的患病率为1.8/10万人,我国尚无详细记载。PAN累及冠状动脉则更是少见的病例,仅有一些个案报道。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心原性猝死、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大部分则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较早的对66例PAN患者的心脏尸检报告第一次让人们认识到PAN实际上非常容易累及冠状动脉,这些患者中临床表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有57%,临床诊断心肌梗死的仅有3例,但心脏病理结果则提示41例有冠状动脉的坏死性血管炎,41例有心肌缺血性坏死的病理改变,这也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尸检研究。因此可见,PAN很容易累及冠状动脉,病变可累及小动脉或微小动脉,也可无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症状。对于儿童或年轻患者,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极少的患者,出现心原性猝死或急性心肌梗死,需要髙度警惕是否存在免疫性的冠状动脉血管炎。PAN的冠状动脉受累可与其他脏器血管受累同时出现,也可首先单独出现。若该患者为首先单独出现的冠状动脉受累,且同时具有多个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动脉造影若无特征性改变,则很容易被误诊为普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二、病理机制
PAN累及中小动脉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以血管中层病变最明显,急性期为多形核白细胞渗出到血管壁各层和血管周围区域,组织
Schrader等对约翰霍普金斯大学1935至1976年的36例有尸检报告的PAN病例进行冠状动脉受累情况的总结,结果发现50%的病例有活动或陈旧性冠状动脉血管炎。尸检还发现滋养心肌的小动脉最常见的受累部位发生在小动脉刚刚进入心肌的初始段,而不是心肌内小动脉远段。另外,从病理损伤发生机制上看,免疫性血管炎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确实存在关联。有对
国内也有免疫性血管炎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
三、影像学检查
尽管诊断方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包括先进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如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术(CT)、
(1)CT、CTA:CT、CTA典型的表现为中小动脉的多发动脉瘤形成,主要累及肾动脉、肠系膜动脉和肌肉动脉,这种影像学的表现已经很大程度上被认可为诊断PAN的重要标准。CTA不仅可以提供血管腔结构改变的信息,还可以反映出血管壁增厚、钙化等情况,因此,在经皮动脉造影检査阴性的情况下仍可呈现出PAN的早期血管表现。
(2)MRI、MRA:2009年Mavrogeni对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造成的冠状动脉损伤和心肌坏死用增强MRI和MRA进行了探索研究。研究的39例系统性血管炎患者中,有16例显微镜下多动脉炎(MPA),11例韦格纳肉芽肿(WG),9例过敏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SS),3例PAN,这些患者均没有心脏受累的任何临床表现。通过对照研究发现,除CSS外,MPA、WG和PAN患者的冠状动脉最大直径明显增宽,部分MPA、PAN患者有冠状动脉瘤形成。因此可见,PAN和MPA、WG—起,均为导致冠状动脉扩张性改变的系统性血管炎。MRI由于空间分辨率受限,不能显示更为微小的动脉瘤,这一点不如CT。因此对于PAN的早期诊断,可能会更多选择CT检査。临床工作中,CTA和MRA越来越多地用于评估血管情况,他们有节约时间、无创和不良反应小等的巨大优势,但仍不能完全显示清楚传统动脉造影所能显示的更为微小的动脉瘤。尽管如此,这些新的先进影像学技术如果已经发现了明确异常,传统有创的动脉造影检査术就不是必须要完成的检査了。
(3)经皮动脉造影(DSA):动脉造影仍被认为是影像学诊断的金标准,尤其是在有急性心肌缺血性临床表现的,
(4)
冠状动脉
(5)18F脱氧
综上所述,PAN累及冠状动脉影像学表现的特点为:(1)累及多支冠状动脉,通常为三支病变。右冠状动脉是最常累及的血管,动脉瘤最常形成的部位是右冠状动脉近、中段,也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阴性的病例,考虑为冠状动脉痉挛所致。(2)病变弥漫,冠状动脉的中远段,甚至中小分支血管均可受累。(3)动脉瘤样扩张、动脉瘤伴血栓形成、节段性狭窄为常见的表现,极少数可形成冠状动脉夹层。
四、治疗
治疗上除常规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也是挽救生命和祛除症状的必要方法。
常规药物治疗:
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冠状动脉血管炎导致的血管损伤可继发或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建议给予抗血小板、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有报道冠状动脉巨大动脉瘤患者接受正规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栓塞事件。同时积极控制冠心病的其他危险因素,如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以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PAN患者,可能在未能诊断PAN之前,直接接受了冠状动脉的介入治疗,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但是冠状动脉炎症不能得到控制,可能出现其他部位血管的狭窄和支架内再狭窄。但在威胁生命的心肌梗死发生时,介入治疗仍可以起到挽救生命的关键作用。随后仍需要严格规范的全身药物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目前为止,对于PAN累及冠状动脉患者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其最佳手术时机的选择仍是个公开讨论的问题,相关经验资料也仅限于少数个案报道。迄今为止仅有4例关于PAN患者CABG术的个案报道。第1例是1985年Cassling等报道的一例30岁吸烟女性患者,因反复心绞痛就诊,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为三支冠状动脉严重的管腔狭窄,而并没有特征性的动脉瘤表现,因此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给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患者很快死亡,PAN的诊断依据来源于尸检。第2例是2007年土耳其的一例成功个案,36岁的男性患者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7年前就诊断了PAN,手术医师考虑到全身动脉都可能存在炎性病变,遂使用了隐静脉进行了移植,术后患者恢复出院。2010年,日本的Yanagawa等报道了用CABG术成功治疗PAN累及冠状动脉的患者。该患者曾因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接受了右冠状动脉裸支架置入术,术后1年发生了支架内再狭窄,又给予了裸支架和药物涂层支架的置入,同时的CTA发现了双肾动脉的多发小动脉瘤而诊断了PAN。第4例是2013年8月日本报道的1例46岁男性患者,12年前已经确诊PAN,因突发心脏停搏急诊就医。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右冠状动脉近端和前降支近端狭窄并多发动脉瘤形成。心肺复苏成功后立刻给予行CABG手术治疗,手术成功,患者目前仍在随诊中。
日本的这两例个案均使用左乳内动脉作为旁路移植血管,并且实施手术时血管炎是得到控制的,主要指标是血沉和C反应蛋白正常。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第4例个案,似乎是在全身炎症和血管病变相对平稳时突发的心肌梗死、心脏停搏。因此提示临床医生,在PAN患者的慢性稳定期,也需要密切监测冠状动脉受累的情况,积极治疗,以预防和避免突发急性的心脏缺血事件。在实际临床中,PAN以及其他血管炎如
PAN的发病原因不清,以累及中小动脉为主,冠状动脉受累实际比较常见。PAN累及冠状动脉临床上可表现为急性缺血性心脏事件,也可表现为慢性心力衰竭,更大部分可无任何心血管症状。其直接累及冠状中小动脉,表现动脉扩张、动脉瘤形成,血管内血栓,管腔狭窄、闭塞等;也可通过免疫炎症反应导致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增加;还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无创影像诊断技术的进展使该病的早期诊断和监测水平得到提髙。越来越多的PAN可在早期通过DSA、CT、MRI和超声多普勒可以发现PAN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从而得以早期诊断和治疗。18FDG-PET/CT在PAN诊断中的作用尚有限。在常规传统的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基础上,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仍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发挥着挽救生命的重要作用,但再发其他血管病变以及支架内再狭窄仍是治疗的难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治疗策略仍是公开讨论的话题。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