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王宁利团队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是全球第一位不可逆致盲性眼病。我国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致盲率高达15%~30%,远高于发达国家8%的平均水平。
针对上述问题,该项目以解决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筛查和监测的关键技术和设备为突破口,在我国首先创建并实施了基于数字化和网络技术的开青筛查模式:通过两项大型流调,确定了我国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危险因素和危险人群。
通过对眼底视盘及视神经纤维层解剖参数的研究,建立了基于数码眼底照相技术的开青筛查技术和标准。利用远程网络技术,有效整合了三级医疗资源,首次实现了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从治疗到社区防控的模式转变,使人群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检出率由10%提高到95%。
研究者从回答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通过对30个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家系和1100例散发病例研究,发现了MYOC基因突变患者和非MYOC基因突变患者眼压升高的不同分子机制,设计了分子分型诊断试剂盒,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开青的分子分型,并设计了针对不同眼压升高机制的治疗方案。
在阐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和实现基于新机制的分类基础上,基于对房水流出通路的新认识,与国外同步开展了以再通房水通路为目标的一类新手术研究。与传统手术相比,新手术近期并发症下降30%,并杜绝了滤过泡相关的并发症,成功率由67%上升到85%,经推广,目前全国完成此类手术2万余例。
同时,首次建立了我国习惯性眼压正常值和测量操作标准。引入相干光技术和磁共振(MRI)技术建立了适合国人的视神经结构定量检测设备及上位神经损害监测技术。上述技术的使用使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病情进展评价的敏感性由58%提高到94%。
该筛查模式已在全国15个省市123个地区推广应用,受益人群1100余万,节约筛查成本5.06亿元人民币,筛查出28.6万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为24.3万患者降低了因治疗贻误而致盲的风险。
关键诊断、治疗技术和设备经推广应用,在26个省市300多个地区应用,覆盖人群1.2亿,实际受益患者320万人,减少因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致盲约32万人,减少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致残约64万人,设备已装备300余家医院。使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致盲率从15%下降到5%,致残率从30%下降到15%。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