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膜黑色素瘤为眼科最可怕、最值得重视的疾病之一,其可危及眼球甚至患者的生命。发生率约为5.1/1000000,尽管较为罕见,但是其转移的风险竟高达 50%。
最近 GNAQ、GNA11、BAP1 及 SF3B1 基因位点突变的发现使我们进一步了解黑色素瘤的发病机制。通过分子定位,我们可以将葡萄膜黑色素瘤分为 2 类:1 类和 2 类。鉴于 1 类转移风险较低,而 2 类则更为凶险,因此将两者区分开来益处甚多。尽管黑色素瘤的发生机制方面有所进步,但是黑色素瘤的存活率尚无显著改变。简而言之,好的科研尚未带来好的结果。
眼黑色素瘤协作小组(COMS)研究为敷贴照射、眼球摘除治疗黑色素瘤的有效性方面提供了坚实的依据。不幸的是,两种标准疗法的侵入损伤较大,且都存在很大的风险。COMS 研究的标准放射剂量为 85Gy,但是治疗3 年内 49% 患者
Perez 及其同仁致力于寻找可有效治疗葡萄膜黑色素瘤但副损伤较小的措施。其研究共回顾 1988 年至 2010 年接受 I125 敷贴治疗的 190 名患者的情况,并分析放射量、敷贴位置以明确这些因素对初级观察指标:局部治疗失败时间(瘤体生长)、远期失败时间(转移)及死亡的影响。眼球摘除、视力等放射相关并发症则作为次要观察指标。
按照放射量及其位置将患者分为 4 组,即瘤体最高处最低放射量 <69Gy、最高放射量 >89Gy。鉴于放射穿透性可用于预测副损伤,所以按照巩膜下 5mm 处放射量将患者分为 4 组。
研究发现放射剂量与局部治疗失败(瘤体生长)、转移的可能性无相关关系,也就是说不是越积极的治疗越有效。
所有患者 5 年存活率为 84%,91% 肿瘤得到局部控制。但是统计结果发现,73% 的患者治疗期间发生不良事件。眼毒性与放射剂量呈正比。接受放射剂量最大的患者死亡率也最高,视力≤0.1 的可能性更大。与高剂量组比,接受剂量较低的患者就要好些,视力更好,放射相关并发症更少,眼球摘除率更低。
纵观此研究,不得不想到目前黑色素瘤治疗的问题:放射剂量越低越好?要回答该问题,则需要进一步研究观察。对于有些患者,实际上治疗并没有改善患者的预后。
眼黑色素瘤治疗的首要目标是实现肿瘤控制、降低转移的风险,但是达目的同时医源性不良作用越少越好。鉴于基因标记物的发现,将来有望通过联合靶向治疗、低剂量少毒性的放疗从而改善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预后。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