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前期人群的心血管终点预防:二甲双胍启动破冰之旅
2014-09-22 来源:郭艺芳微博

河北省人民医院 郭艺芳


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受损与糖耐量受损)人群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高于糖代谢正常者,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有助于降低其心血管风险,但是否应对其予以药物干预、药物干预能否降低心血管风险尚存争议。


此前已有少数研究对此进行了探讨,均未能得出肯定性结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DREAM研究。该研究共入选5269例30岁以上的空腹血糖异常和(或)糖耐量异常的患者,平均年龄55岁。其中44%患高血压,平均体重指数31。研究采用2x2析因设计,分别为患者服用罗格列酮或安慰剂和雷米普利或安慰剂,中位随访期3年。其主要终点是出现2型糖尿病或死亡;次要终点包括逆转至正常血糖、或心血管终点(心肌梗死、卒中、心血管死亡、充血性心力衰竭、新发心绞痛或血运重建)。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罗格列酮组患者主要终点(新发糖尿病或死亡)发生危险降低60%(11.6%对26%,HR=0.4,P<0.0001)。虽然罗格列酮治疗降低了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但这一结果主要是由新发糖尿病减少所驱动的,对于降糖药物治疗能否减少糖尿病前期人群心血管终点事件,本研究未能给出明确答案。其他一些药物干预试验也仅证实阿卡波糖二甲双胍能够减少新发糖尿病,但未能证实药物治疗能否带来远期心血管获益。


新近,英国学者启动了“非糖尿病性高血糖的降糖试验(Glucose Lowering in Non-diabetic hyperglycaemia Trial,GUNT试验》)。该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化、双盲、平行组设计,旨在探讨与安慰剂相比,缓释二甲双胍治疗能否降低心血管高危的糖尿病前期人群复合大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拟入选11834例糖尿病前期受试者,年龄≥40岁,10年心血管风险≥20%。为受试者随机应用缓释二甲双胍或安慰剂,预计随访S-7年。主要复合终点为首次发生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以及非致死性卒中,二级终点包括癌症与新发糖尿病发生率等。


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是大血管病变,然而迄今为止关于糖尿病的药物干预临床试验主要以血糖降低幅度为观察指标,以大血管事件为终点的临床研究很少(目前已结束的研究仅十余项),对于糖尿病前期人群的大血管终点事件预防的研究更是如此。这与降压治疗和降脂治疗领域的临床研究形成明显反差。无论GLINT研究所得结论如何,都将会进一步完善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策略,为糖尿病综合管理提供有价值的证据。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