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人民医院 郭艺芳
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受损与糖耐量受损)人群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高于糖代谢正常者,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有助于降低其心血管风险,但是否应对其予以药物干预、药物干预能否降低心血管风险尚存争议。
此前已有少数研究对此进行了探讨,均未能得出肯定性结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DREAM研究。该研究共入选5269例30岁以上的空腹血糖异常和(或)糖耐量异常的患者,平均年龄55岁。其中44%患高血压,平均
新近,英国学者启动了“非糖尿病性高血糖的降糖试验(Glucose Lowering in Non-diabetic hyperglycaemia Trial,GUNT试验》)。该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化、双盲、平行组设计,旨在探讨与安慰剂相比,缓释二甲双胍治疗能否降低心血管高危的糖尿病前期人群复合大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拟入选11834例糖尿病前期受试者,年龄≥40岁,10年心血管风险≥20%。为受试者随机应用缓释二甲双胍或安慰剂,预计随访S-7年。主要复合终点为首次发生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以及非致死性卒中,二级终点包括癌症与新发糖尿病发生率等。
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是大血管病变,然而迄今为止关于糖尿病的药物干预临床试验主要以血糖降低幅度为观察指标,以大血管事件为终点的临床研究很少(目前已结束的研究仅十余项),对于糖尿病前期人群的大血管终点事件预防的研究更是如此。这与降压治疗和降脂治疗领域的临床研究形成明显反差。无论GLINT研究所得结论如何,都将会进一步完善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策略,为糖尿病综合管理提供有价值的证据。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