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鲍诗平
耳朵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外耳、中耳、内耳。其中,中耳为传导声波的主要部分,包括鼓室、咽鼓管、
耳
分泌性中耳炎
常见的致病菌为
该病根据其病理发展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①初始阶段:咽鼓管功能不良、细菌感染等因素导致鼓室负压,形成鼓室积液,即急性期。②发展阶段:通常病程为3个月以上,即慢性期。③转归阶段:包括痊愈,亦或转为隐匿性中耳炎、粘连性中耳炎等。
分泌性中耳炎病因复杂,可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中耳负压、感染、免疫反应等。
化脓性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主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及绿脓假单胞菌等。致病菌经咽鼓管感染中耳最常见,尤其是儿童发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隐匿于鼻咽部的致病菌更易经咽鼓管侵犯中耳。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假单胞菌及变形杆菌等,可合并两种以上细菌的混合感染,且菌种常有变化。病变位于鼓室、鼓窦、乳突和咽鼓管。部分患者可伴中耳胆脂瘤。
中耳胆脂瘤
此处所说中耳胆脂瘤特指后天性中耳胆脂瘤,不包括先天性胆脂瘤。本病为鳞状上皮组织在中耳、乳突内的生长,其发展过程中可伴细菌生长,或伴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该病在临床处理与中耳炎有相同之处,故将其列入中耳炎分类。
该病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较公认的有袋状内陷学说、上皮移行学说、基底细胞层增殖学说、鳞状上皮化生学说。多数胆脂瘤可用前三种理论解释,鳞状上皮化生学说只是一种假说,迄今未能得到证实。
图2 声导抗检查(图A为A型曲线,提示中耳功能正常;图B为B型曲线,提示鼓室积液等;图C为C型曲线,提示咽鼓管功能障碍等。)
特殊类型中耳炎
1. 气压性中耳炎指鼓膜内外气压急剧变化而咽鼓管不能及时平衡气压出现中耳腔负压致中耳结构物理性损伤。
2. 结核性中耳炎、
3. 坏死性中耳炎指中耳乳突腔内出现除上述特异性或非特异性中耳炎以外的坏死组织,而非骨疡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一种)或肉芽肿型中耳炎。
4. 放射性中耳炎为中耳乳突腔经放射线照射后出现无菌性放射性坏死。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