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和嗜酸细胞性食管炎(EoE)是消化科、病理科及变态反应科医师面临的常见临床问题。新指南将食管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和质子泵抑制剂应答性食管嗜酸粒细胞增多(PPI-REE)的概念作为不同于EoE的新的疾病术语被强调。
总体上,新指南包括了7条疾病诊断建议,11条治疗建议,3条疾病治疗转归建议:
诊断
食管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的定义与原因
1. 食管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发现食管鳞状上皮的嗜酸粒细胞表现异常,应识别其基础原因。(建议:强;证据:中等)
嗜酸细胞性食管炎(EoE)的定义与诊断标准
2. EoE需由临床医师考虑临床及病理特征后进行诊断,不能孤立地用这两种表现之一进行解释,并且以如下标准确定诊断:
食管功能障碍性相关症状;;
食管活检显示以嗜酸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特征为每高倍视野嗜酸粒细胞(eos/hpf)峰值≥15个;
黏膜嗜酸粒细胞增多独立存在于食管并且在PPI试验后持续存在;
排除食管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继发原因;
治疗(包括去除饮食;局部激素)应答支持诊断,但并非诊断所必须。(建议:强;证据:低)
3. 食管活检为诊断EoE所必须。应在近端和远端食管各获取2~4处活检,以使在所有考虑EoE的患者中检出食管嗜酸粒细胞增多的可能性最大。(建议:强;证据:低)
4. 初始诊断时,应获取胃窦/十二指肠的活检标本,以排除有胃或小肠症状或内镜下异常的所有儿童及成人其他原因导致的食管嗜酸粒细胞增多。(建议:强;证据:低)
5. 当患者有食管症状及食管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组织学表现,但显示对质子泵抑制有症状及组织学应答时,应诊断为质子泵抑制剂食管嗜酸粒细胞增多(PPI-REE)。此时,应考虑EoE以外的疾病,但不一定有GERD的表现。(建议:条件性;证据:低)
6. 为了排除PPI-REE,应给予疑似EoE患者2个月疗程的PPI,然后进行内镜检查取活检。(建议:强;证据:低)
7. 在临床上,对PPI的内镜下/组织学应答不能确定胃食管反流是食管嗜酸粒细胞增多的原因。为了确定反流是否导致食管嗜酸粒细胞增多,建议按照标准临床实践进一步评估GERD。这有可能包括在特定病例中动态监测pH。(建议:条件性;证据:低)
治疗
EoE的治疗终点
8. EoE的治疗终点包括临床症状及食管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炎症改善。虽然症状与病理学完全消退是理想终点,但是在临床实践中接受症状及组织学表现改善是更为现实且实际的目的。(建议:条件性;证据:低)
9. 临床症状是EoE应答的重要参数,但是鉴于代偿性饮食与生活方式因素可能掩盖症状,因此仅有症状不能可靠地确定疾病活动性和治疗应答。(建议:条件性;证据:中等)
10.局部应用类固醇(如氟替卡松、布地奈德,口服而不是吸入,初始持续时间为8周)是治疗EoE的一线药物。(建议:强;证据:高)
11.如果局部类固醇无效,或在需要快速改善症状的患者中,泼尼松可能用助于治疗EoE。(建议:条件性;证据:低)
12.局部类固醇治疗后临床症状和组织学表现没有改善的患者应用长期局部类固醇、更大剂量类固醇、排除饮食或食管扩张术有可能获益(建议:条件性;证据:低)。目前很少数据支持用肥大细胞稳定剂或白三烯抑制剂,而生物学治疗仍处于实验阶段。
饮食治疗
13.饮食排除可考虑作为儿童及成人EoE的初始治疗。(建议:强;证据:中等)
14.使用特异性饮食方法(要素性、经验性或靶向性饮食排除)的决定应与个体患者需要和可用的资源相适应。(建议:条件性;证据:中等)
15.当食物抗原撤离或重新引入给患者时,应用临床改善及内镜取食管活检标本来评估对饮食治疗的应答。(建议:条件性;证据:低)
16.胃肠科医师应考虑请变态反应科医师会诊,以识别和治疗食管症状、辅助EoE的治疗,并帮助指导要素饮食及排除饮食。(建议:条件性;证据:低)
内镜治疗
17.在应用药物或饮食治疗但狭窄持续存在的有症状患者中,食管扩张术(保守的方法)有可能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建议:条件性;证据:中等)
18.应充分告知患者食管扩张术治疗EoE时存在的风险,包括扩张术后胸痛(发生于多达75%的患者)、出血和食管穿孔。(建议:条件性;证据:中等)
转归
EoE的自然史
19.虽然关于EoE自然史的知识有限,但是应告知患者停止治疗后由于该疾病属于慢性疾病,症状复发的可能性高。(建议:强;证据:中等)
维持治疗
20.维持治疗的总目标是使EoE的症状减至最少并且预防并发症、保留生活质量、治疗的长期不良反应最小化。(建议:条件性;证据:低)
21.所有患者均应考虑用局部类固醇/饮食限制维持治疗,特别是有重度吞咽困难或食物嵌塞、高度食管狭窄以及初始治疗后快速症状/组织学表现复发的患者。(建议:条件性;证据:低)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