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碍vs.抑郁症:一对难兄难弟
睡眠障碍是抑郁症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对抑郁症与睡眠障碍的研究一直是关注的热点。北京宣武医院詹淑琴教授从抗抑郁药对睡眠影响的角度介绍了目前抑郁症睡眠障碍研究的最新进展。
“失眠患者较非失眠患者患抑郁症的风险增加4倍,抗抑郁药可以作为单纯失眠患者早期干预的方式。”詹教授指出,根据中国睡眠研究会的统计结果,目前中国内地成人睡眠患病率高达57%,65%的工作人群存在睡眠障碍,这一比例远超过欧美国家。抑郁症患者常以睡眠障碍为主诉就诊于神经内科,临床医生极易忽视其他症状而误诊为失眠症。事实上,睡眠障碍和抑郁症互为因果,存在复杂的双向关系。
资料显示,抑郁症睡眠障碍患者中,60%~80%表现为入睡困难和易醒,15%~20%表现为睡眠增多和白天疲劳,90%抑郁症患者多导睡眠图(PSG)显示睡眠结构改变。抑郁症PSG研究表明,其睡眠改变主要为:(1)睡眠连续性下降:如睡眠潜伏期延长,睡眠中易醒、早醒,睡眠效率下降,总睡眠时间减少;(2)慢波睡眠减少:如总的慢波睡眠时间减少,慢波睡眠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减少;(3)快速动眼(REM)睡眠不正常:REM潜伏期缩短,REM活动和密度增加,第一个REM期时间增加,总REM时间增加,REM时间占睡眠总时间的百分比增加。
“因此,抗抑郁药治疗失眠症状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詹教授指出,Ruth Benca教授曾提出四种治疗失眠的经典药物,即苯二氮 类受体激动剂、非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和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抗抽搐药物等。其中抗抑郁药物影响睡眠的机制主要体现在作用于NE(入睡困难、觉醒增加、总睡眠时间减少)、5-HT(作用机制相对复杂)、M1(困倦、有心血管反应)、H1(增加睡眠和体重)、Ach和褪黑素受体(改善入睡,同时抗抑郁)。
詹教授特别提到,抗抑郁药物治疗会引起如过度觉醒、不宁腿综合征和周期性腿动等睡眠障碍,需要引起注意。
帕金森vs.睡眠障碍:失眠和嗜睡的双重困扰
“82%甚至98%的帕金森病(PD)患者有睡眠障碍主诉,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这部分人群既表现为失眠、早醒症状,又可表现为白天过度嗜睡症状。”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王文昭教授介绍了帕金森病合并睡眠障碍的诊治策略。
机制尚不清楚 帕金森患者常合并多种睡眠紊乱,包括睡眠结构异常、睡眠呼吸障碍及睡眠行为异常,其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睡眠障碍可能代表了PD的一种亚型,这些患者的睡眠中枢在疾病较早期就发生了进展性退行性病变。其病因可能包括:(1)因高龄所致的老化因素;(2)疾病本身影响睡眠中枢结构和递质,如帕金森病患者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导致脑内递质失衡,可能是其生化基础;(3)夜间运动障碍;(4)抗帕金森药物的副作用。
PD和失眠 数据显示,60%~98%PD患者存在失眠,其严重程度与疾病相关,而与年龄增长关系不大,且睡眠中断的发生率较高,其原因有翻身困难、疼痛、肌张力障碍和昼夜节律紊乱等。但是,还有30%~70%PD患者也表现为夜间觉醒次数增多,难以维持睡眠状态。临床观察发现,这部分患者Ⅰ期睡眠增加,慢波睡眠、REM睡眠减少;在快动眼睡眠期,肌张力事件频率增加且时间延长。
PD和嗜睡 (1)发病率:15%PD患者可能有白天过度嗜睡(EDS),其中39%有发作性睡病的特征。随着时间推移,PD患者嗜睡程度可能加重。一项研究显示,在PD组7.7%存在嗜睡,4年后增加到28.9%。大剂量的左旋多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的使用以及帕金森病病程(如PD疾病晚期)都是EDS的危险因素。(2)临床诊断: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评价嗜睡的量表是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价PD患者在8种情况下打瞌睡的可能性,得分为0~24分,若>10分就可诊断为不正常的嗜睡。不同国家开展的病例对照研究结论较一致:帕金森病患者ESS评分>10分出现嗜睡的比例(16%~74%)显著高于对照组。
专家介绍:
詹淑琴,女,副主任医师,1987年毕业于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医学系,同年分配到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工作,1993年晋升为主治医师,2001年晋升副主任医师,一直从事临床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擅长神经肌肉疾病,睡眠障碍、身心疾病及神经科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 学术成果: 参加多项国家和院级科研项目,发表科研论文20篇,参加撰写论著3部。
王文昭,女,副主任医师,副教授,1995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军医系本科。1999年获硕士学位,2004年获博士学位,2006年底博士后出站。1996年至今任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及副教授。从事临床神经病学工作10余年,对神经系统中的脑血管病、睡眠障碍、肌张力障碍疾病、脱髓鞘病变等尤为擅长。多年来一直承担本科生大班课、小班课主讲教学工作,多次被聘为本科生导师。任职期间开展了肉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疾病的临床新技术,获院“新技术新成果”奖。副主编神经病学专著2部,参编专著7部。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