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
“医生,我有
当患者做胸部CT查出细支气管炎时,就会产生担忧。实际上,甲氨蝶呤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肺部健康,具有双刃剑作用。一方面可在少数人身上引起“药物性肺损伤”,一方面炎症得到控制也有肺保护作用。
细支气管炎能否继续使用甲氨蝶呤?关键在于区分病情性质、评估风险、规范监测。接下来,赵医生就用这篇文章告诉你答案!
01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易合并细支气管炎!
赵医生反复强调:类风湿关节炎不仅仅是关节炎,而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长期炎症不仅危害关节滑膜,还能累及肺、心、血管、血液、眼等系统,肺部正是最容易被累及的器官之一。
RA相关肺部包括很多,比如:
细支气管炎也是其中之一,据统计,RA合并细支气管炎的发病率约在8%~12%之间。
细支气管炎典型特点包括:
持续干咳、气促;
胸片或CT可见细小结节、马赛克样透亮区;
呼吸功能检查提示小气道阻塞;
多与慢性免疫炎症反应相关。
若RA合并细支气管炎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能进一步进展为阻塞性细支气管炎,影响患者肺功能。
02

甲氨蝶呤:既可能“伤肺”,也可能“护肺”!
甲氨蝶呤是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首选药,在国内,是使用率最高的RA药物。
但治疗疾病,疗效是一方面,安全更为重要!
在使用甲氨蝶呤时,一定要提防其可能导致的不良反应。当类风湿患者合并肺部病变时,争议就出现了——甲氨蝶呤到底还能不能用?
其实,答案并非绝对。甲氨蝶呤对于患者的肺功能是“功过参半”:
甲氨蝶呤的“功”:抗炎护关节,也护肺
甲氨蝶呤能抑制炎症细胞活性,减少TNF-α、Il-6等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控制全身炎症,就是在保护包括肺在内的全身器官。
RA本身易引起肺部损伤,合理使用甲氨蝶呤,抑制炎症,就能间接“保护”肺组织。
多项研究表明:
使用甲氨蝶呤可降低RA相关间质性肺病(RA-LID)的发生率,或延缓其进展。
要知道,间质性肺病是RA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时会降低RA患者的寿命,是RA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对于合并肺部疾病的患者,甲氨蝶呤联合生物制剂可获得更大疗效,对于类风湿乃至肺病的管理意义重大。
甲氨蝶呤的“过”:药物性肺损伤
当然,甲氨蝶呤也确实存在极少数特异性肺部不良反应,称为甲氨蝶呤相关
临床特点包括:
多见于用药初期(3~6个月内);
突发干咳、低热、
影像学出现弥漫磨玻璃影;
排除感染后考虑药物性反应。
危险因素包括:
年龄>60岁;
本身已有肺部疾病(如间质性肺病、细支气管炎);
吸烟者;
白蛋白低或肾功能异常;
初始剂量过高。
一旦确诊甲氨蝶呤相关肺炎,应立即停药,并根据情况给予
03

类风湿合并细支气管炎,能否继续使用甲氨蝶呤?
类风湿合并细支气管炎,还能不能继续用甲氨蝶呤,临床上,我们会综合多因素考虑:
①细支气管炎轻度、无明显气促,CT变化轻微,肺功能正常,可谨慎使用甲氨蝶呤,但需密切监测。
②细支气管炎中重度或进展中,有明显气促、CT显示小气道阻塞,建议停用或改用其他DMARDs(如
③曾经发生过甲氨蝶呤相关肺炎的患者,复发风险高,不建议使用甲氨蝶呤。
换句话说,不是所有“有肺病”的类风湿患者都不能使用甲氨蝶呤,而是要看肺病的性质、程度和稳定性。
04

科学使用甲氨蝶呤的四个关键点!
规范起始剂量和定期随访
常规剂量为7.5~25mg/周,起始剂量7.5~10mg/周,根据耐受调整;
采用每周1次的给药方式,不可每日服用;
用药期间需定期复查
若合并肺病,建议加做肺功能与HRCT评估。
出现呼吸症状要警惕
若出现持续干咳、气短、低热,应立即就医,排除感染或药物反应。
在服用甲氨蝶呤的第二天(24小时~48小时),应补充5~10mg叶酸,能显著降低胃肠道、肝功能及血象不良反应,但不影响疗效。
联合治疗可优化方案
对肺部基础病变较重的患者,可考虑联合用药方案,来降低甲氨蝶呤的剂量。
05

总结
甲氨蝶呤副作用虽多,但对大多数类风湿患者来说,是“良药”,但需要懂得如何用、何时用、何时停。对少数合并中重度肺病或既往药物性肺炎者,应慎用或停用。对合并轻度细支气管炎的患者,在密切监测下或可继续使用。实际上,类风湿患者若能控制好炎症,反而会对肺起保护作用,正确使用甲氨蝶呤,或许正是让类风湿和肺病都稳住的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