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丨初治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治疗抉择:有限疗程免疫化疗还是BTK抑制剂持续治疗?
2025-11-07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是一种低级别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以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IgM)和淋巴浆细胞淋巴瘤为特征,其治疗策略近年来随着BTK抑制剂的应用而日益丰富。在临床实践中,有限疗程免疫化疗与BTK抑制剂持续治疗各具优势,但也可能分别存在缓解深度不足或需长期用药等问题。如何在追求长期疾病控制与保障患者生活质量之间取得平衡?本期"百家争鸣"栏目特邀江苏省人民医院李建勇教授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易树华教授对这一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患者的治疗意愿及对化学免疫治疗的耐受性是关键考量因素。对于年轻且耐受性良好的患者,个人认为化学免疫治疗方案是更为优选的治疗策略。以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BR)方案为例,其无进展生存期(PFS)可达到五年以上,在此期间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健康人群相当。相比之下,BTK抑制剂单药治疗需长期持续用药,且存在已知的不良反应风险,因此在临床决策中需审慎评估。
目前,临床研究正在探索BTK抑制剂联合化学免疫治疗方案(如BR方案)的疗效与安全性。这种联合治疗策略是否能够为患者带来更持久的PFS,以及其长期获益风险比,仍需通过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予以验证。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BTK抑制剂的应用为WM的治疗带来了改变,为患者提供了口服药物治疗这一新选择。BTK抑制剂单药持续治疗在总体有效率方面表现优异,但其深度缓解率相对较低,获得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及以上疗效的患者比例不足30%。此外,患者需长期服药,可能面临耐受性下降、不良反应以及经济负担较重等挑战。
传统化疗方案,如BR方案或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地塞米松(RCD)方案,在有效率和缓解持续时间方面表现显著,但其深度缓解率同样有限,且短期副作用可能较为明显。
因此,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在于探索BTK抑制剂与免疫化疗的联合应用,以期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尽管BTK抑制剂联合免疫化疗在短期内可能伴随显著的毒副作用,但若能因此实现更长时间的深度缓解,则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目前的研究模式之一为为期一年的BTK抑制剂治疗联合4-6个疗程的BR方案,旨在通过短期治疗的协同作用实现更持久的缓解。若传统BR方案的中位缓解时间为3-5年,联合方案有望将其延长至5-8年甚至更久。现有数据显示,BTK抑制剂的加入显著提高了深度缓解率,包括微小残留病(MRD)阴转率,因此对联合治疗策略的前景持乐观态度。我认为,有限疗程的免疫化疗和BTK抑制剂持续治疗均为可行的治疗选择,而将两者联合应用则是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易树华 教授
医学博士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惰性淋巴瘤研究中心
主任医师 博士研究生导师
淋巴肿瘤诊疗中心 二病区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二届委员会青年学组 副组长
第十一届委员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 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委员、学术秘书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首届常务委员兼秘书长
中国惰性淋巴瘤协作组 组长
中国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工作组 组长
中国套细胞淋巴瘤工作组 组长
天津市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 候任主任委员
天津市血液与再生医学会 理事
中西医结合专家志愿者委员会血液科专业组 副组长
执笔撰写多个淋巴瘤诊治指南与专家共识
国际华氏巨球蛋白血症专家共识起草专家
《中国肿瘤临床》、《白血病・淋巴瘤》、《Blood and Genomics》等杂志编委

执行:Baa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