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LA-4单核苷酸多态性对接受CAR-T细胞治疗的DLBCL患者的结局影响
2025-10-30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在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方面已取得显著突破,但仍需深入探索影响疗效的潜在因素。CAR-T细胞疗法耐药性的分子机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T细胞活化受到免疫检查点调节因子的调控,而这些调节因子的遗传变异也可能对T细胞活化及对CAR-T细胞疗法的应答产生差异化影响。作为典型的抑制性免疫检查点调控因子,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在分子层面,rs231775变异会导致CTLA-4蛋白表达减少,进而会下调对T细胞的抑制功能,最终导致抑制性信号减弱、T细胞活化增强。在CAR-T细胞治疗中,上述效应可能促进CAR-T细胞的扩增、持久性及抗肿瘤活性,同时也可影响免疫介导毒性的发生风险。近期《Curr Oncol》杂志发表了一项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旨在探讨接受FMC63抗CD19 CAR-T细胞治疗的DLBCL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CTLA-4 rs231775等位基因的分布情况,并根据患者的CTLA-4基因型背景,分析其临床特征及CAR-T细胞治疗结局[1]

 

研究方法


本项回顾性研究纳入了2019年1月9日至2024年1月10日期间在瑞士一家医院接受CAR-T细胞治疗的111例DLBCL患者。

 

研究主要终点包括携带不同CTLA-4 rs231775基因型患者的复发率、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次要终点包括CAR-T细胞存续时间与CAR-T治疗临床结局的相关性。


基因型分布及患者基线特征


针对接受CAR-T细胞治疗评估的111例DLBCL患者采集外周血并进行了CTLA-4基因外显子1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50例患者(45%)携带两个编码CTLA-4 T17的主要等位基因(T17纯合型);46例患者(41%)携带一个具有rs231775单核苷酸多态性的次要等位基因(T17A杂合型);15例患者(14%)携带两个具有SNP rs231775的次要等位基因(A17纯合型)。

 

研究分析了整体队列(N=111)及三个CTLA-4 rs231775基因亚组队列(编码第17位氨基酸丙氨酸或苏氨酸的CTLA-4 A17纯合型[N=15]、T17A杂合型[N=46]或T17纯合型[N=50])的基线临床特征:所有淋巴瘤患者在接受CAR-T细胞治疗前,均初始接受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R-CHOP)免疫化疗方案并额外接受 1-6 线治疗。在A17纯合型、T17A杂合型与T17纯合型三个亚组中,患者初诊时及CAR-T细胞输注时的中位年龄无显著差异。根据Ann-Arbor分期系统,在A17纯合型亚组中,45%的患者处于IV期疾病;而在T17A杂合型和T17纯合型亚组中,这一比例分别为69%和55%。在A17纯合型亚组中,69%的患者为初始滤泡性淋巴瘤(FL)转化后的DLBCL,而在T17A杂合型和T17纯合型亚组中,多数患者诊断为原发DLBCL,比例分别占70%和69%。大多数患者具有高风险评分(IPI 4-5分),且三个遗传亚组间的风险分布均衡。在CAR-T细胞治疗前,A17纯合型亚组中多数(57%)患者处于部分缓解状态;而T17A杂合型(65%)与T17纯合型(52%)亚组中多数患者处于疾病进展状态。

 

疗效


在CAR-T细胞输注后6个月时,A17纯合型患者循环CAR-T脱氧核糖核酸(DNA)高于T17纯合型亚组(中位值分别为170拷贝 vs 70拷贝),表明A17纯合型具有更持久的CAR-T细胞存续能力。携带胚系变异CTLA4 A17等位基因的患者展现出更优的治疗结局。

 

中位随访35个月,CTLA-4 A17纯合型亚组较T17A杂合型和T17纯合型亚组的4年PFS率(77% vs 59% vs 30%,P=0.019,图1)、4年OS率(79% vs 41% vs 33%,P=0.049,图2)、复发率(20% vs 37% vs 56%,P=0.025)及死亡率(20% vs 54% vs 52%,P=0.049)均更优。

 

1762508296372684.png

图1 CTLA-4 A17纯合型、T17A杂合型或T17纯合型亚组患者接受FMC63 CAR-T细胞治疗后的PFS


1762508330611497.png

图2 CTLA-4 A17纯合型、T17A杂合型或T17纯合型亚组患者接受FMC63 CAR-T细胞治疗后的OS

 

多因素分析显示,CTLA4次要等位基因A17是OS结局良好的独立相关指标。在两个CTLA4纯合组(A17纯合型 vs. T17纯合型)中,其对于PFS和OS的风险比(HR)分别为0.31和0.27(表1)。

 

表1 CAR-T细胞疗法后的生存结局——多因素分析

图片4.png


安全性


中位随访35个月,任意级别CRS发生率为83%,中位发生时间为CAR-T细胞输注后2天,其中4%为严重CRS(3级)。多数CRS病例出现在T17A杂合型和T17纯合型亚组,A17纯合型亚组任意级别和3级CRS发生率数值上均较低(P=0.006)。任意级别ICANS发生率为36%,中位发生时间为CAR-T细胞回输后6天,所有三个遗传亚组在任意级别ICANS发生率和≥3级ICANS发生率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29)(表2)。


 1762508416109886.png

表2 CAR-T细胞疗法后的不良事件


CRS: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ICANS: 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

 

小  结


该项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初步揭示,胚系变异CTLA4 rs231775可能对DLBCL患者接受CAR-T细胞治疗后临床结局具有影响,其中CTLA4次要等位基因A17与CAR-T细胞回输后的良好生存预后相关。值得注意的是,A17纯合型患者在CAR-T治疗后表现出更持久的CAR-T细胞存续,且CRS发生率较低,这提示该基因型可能通过某种机制优化了CAR-T细胞的活性与安全性平衡,但其精确机制仍需进一步阐明。为确认CTLA4 rs231775对CAR-T细胞疗效的影响并更全面地评估CTLA4在CAR-T免疫应答调节中的潜在作用,需要开展更大规模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并充分考虑基线特征的潜在混杂影响,以期为CAR-T细胞治疗的个体化策略提供更坚实的循证依据。

 

免责声明:本资料为专业医学资料,旨在促进医药信息的沟通和交流,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任何处方请参考产品最新详细处方资料。本文件可能包含涉及医学情况、健康及治疗方法的信息。相关信息不得用作诊断或治疗,不能替代专业医学意见。

 

审批编号:NP-NHL-Axi-Cel-2025.9-5 valid until 2027.9

 

供稿与审核:临床开发与医学部

参考文献
1.Seipel K, et al. Curr Oncol. 2025 Jul 29;32(8):425.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