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录贵教授:从“治一类病”到“立一门学”,淋巴肿瘤诊疗中心的二十年体系构建与未来蓝图
2025-11-15





在中国血液肿瘤学领域,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承载着引领行业发展的重任。淋巴肿瘤诊疗中心,如今已是国内血液肿瘤领域诊疗高地,研究成果丰硕,引领前沿。然而,在二十多年前,这却是一片亟待开拓的“沃土”。回顾中心的建设历程,其开拓者邱录贵教授坦言,这不仅是从“诊疗一类疾病”到“构建一门学科”的战略之路,更是一条以“研究型”为核心、旨在为中国患者提供高水准医疗服务的体系化构建之路。以下,我们将循着邱录贵教授的讲述,回顾淋巴肿瘤诊疗中心建设二十年的初心、实践与愿景。






何以初心?为中国血液肿瘤诊疗竖起“高水平”旗帜




回溯至2000年,邱录贵教授在完成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的深造后归国。他归国后的首要任务是筹建天津市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2002年顺利完成这一任务后,他根据医院的整体布局,毅然将临床专业方向调整至当时国内尚显薄弱的淋巴肿瘤领域。“当时,我们医院已有四个成熟的亚专科,而在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MM)领域,不仅我院没有专门科室,从全国来看,也少有血液科医生专注于此。”邱录贵教授回忆道。正是基于这一现状,他与团队确立了清晰目标。对于中心的定位,邱录贵教授明确指出:“我们的目标就是建立国内顶尖的,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研究型淋巴系统肿瘤的诊疗中心。”这一目标的实现,将依托于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血液与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两大国家级平台和“临床→实验室→临床”的转化医学研究闭环的构建。邱录贵教授阐释了这一闭环构建的意义:“打造成一个研究型的血液肿瘤诊疗中心,最终是造福于广大的淋巴瘤、MM和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诊疗服务。”




从“摸家底”到“建体系”:研究型诊疗中心的战略构建历程



回顾二十多年的发展,邱录贵教授表示:“我们将科室建设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摸家底、打基础、建体系、出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提质扩容。”


第一阶段是“摸家底”。中心成立之初,首要任务是对既往诊治的病例进行系统性梳理、分析和随访。通过对历史病历的挖掘,团队量化了中心的病例“家底”:截至2002年,既往医院病历资料中可查到有近300多例MM、100余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以及400多例各类淋巴瘤病例。其中,在可成功随访到的270例MM患者中,分析数据显示,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约为60岁,治疗有效率在60%-70%之间,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约为13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约为27个月。这份通过对近千份病例的梳理与分析所获得的详实“家底”,为中国MM和淋巴瘤的疾病特征、诊疗模式与患者生存现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第二阶段是“打基础”。邱录贵教授回忆道:“那时候,我中心病理科以骨髓病理为主,所以为了发展淋巴瘤的病理诊断,我们整合了相关的学术资源,重点建立了淋巴组织病理形态学等相关的诊断体系。”这一举措,为中心实现淋巴瘤的精确诊断与分型提供了关键支撑。在治疗层面,团队为主要病种量身定制了规范化临床诊疗方案。邱录贵教授介绍道:“例如,我们在既往‘01方案’的基础上,制订了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02方案’;同时,我们也针对MM、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及CLL等病种,分别制定了各自的‘01方案’。”通过这一系列举措,邱录贵教授团队成功构建起一套标准化的诊疗路径,为后续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与同质化诊疗服务打下了基础。


第三阶段是“建体系”团队坚持每3-5年更新一次诊疗规范,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前瞻性的队列研究,同步优化临床实践与前沿探索。此外,团队将实验室研究方向从既往以造血干细胞为主的基础研究,成功转向聚焦于淋巴瘤和MM的疾病生物学与转化医学研究。在这一转型中,完善精准诊断体系,特别是遗传学诊断,成为实验室前期的一项关键任务,由安刚教授和易树华教授分别负责构建MM和淋巴瘤遗传学诊断与研究体系。这些成果最终被整合至血液病理中心,提升了中心的精准诊断能力。在夯实诊断基础后,实验室进一步利用中心丰富的临床和患者样本资源,深入开展了疾病生物学研究。与此同时,临床试验也实现了规模化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心自2010年起开始大规模承接新药临床试验。为了提升研究质量,邱录贵教授创新性地设立了“专职研究护士”岗位。至今,中心所承接的临床试验累计已超过200项,其中由邱录贵教授作为Leading PI牵头的高水平研究占比过半。正如邱录贵教授所总结:“我们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从基础到临床,临床再到实验室’的闭环研究体系。”


第四阶段是“出成果与提质扩容”。2015年后,中心进入成果产出期,临床数据、新药研发、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全面开花。伴随成果的持续积累,中心硬件能力也同步升级。2023年新院区正式开诊,规模扩展至四个病区、200张床位。与此同时,依托血液与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下设的“淋系肿瘤基础与精准干预课题组”,中心在临床与科研深度融合的架构上日趋完善,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型诊疗中心。





二十载耕耘:以临床突破与科研创新,造福更多患者



二十年的体系化建设,结出了丰硕的成果。邱录贵教授强调:“我们这种完善的诊疗体系和研究体系的建立,使得大量患者获益,其生存期得到了显著的延长。”在临床疗效上, 2016年前总结随访1600例CLL等惰性淋巴瘤患者的中位OS达到11年,预计现已延长至15年;MM患者的中位OS从27个月延长至88个月;对于<65岁的DLBCL患者,5年PFS率超过75%。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与美国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中国CLL患者的生存结局与国际水平相当,甚至更具优势。


在新药研发上,中心成功推动了6个淋巴瘤新药和7个MM新药在中国上市,提高了中国患者的新药可及性。在基础研究领域,团队围绕疾病生物学机制取得了一系列前沿发现,并积极参与了国际骨髓瘤学会(IMS)、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等国际会议进行报告,团队的青年学者多次斩获“青年研究者奖”;实验室在2021年度被IMS推荐为年度骨髓瘤研究实验室。此外,易树华教授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套细胞淋巴瘤的分子分型体系,先后获得西班牙队列验证和国际同行广泛引用。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心累计培养128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许多博士已成为全国各大医院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形成了推动中国淋巴肿瘤事业发展的“人才网络”。对此,邱录贵教授感慨道:“人才是真正推动我们事业发展的最主要的核心的力量。”






开启新篇章:薪火相传的团队,矢志一流的征途




如今,邱录贵教授已将发展的重任交予新一代领导团队——由安刚教授、易树华教授、邹德慧教授、黄亮教授以及实验室的郝牧研究员组成的核心力量。面对中心的未来,邱录贵教授充满信心:“在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与既有坚实基础的共同作用下,年轻一代必将在此基础上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不仅能够巩固并提升我们在国内的领先地位,更有能力跻身国际先进行列。我们的总体目标是,依托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全国重点实验室平台,临床与基础研究双轮驱动,在MM、惰性淋巴瘤、侵袭性淋巴瘤和移植与细胞治疗四个重点领域协同推进,成为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研究型淋巴肿瘤中心。”


从一类疾病的诊治,到一个国家级诊疗中心的崛起,这条历时二十年的学科建设之路,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淋巴系统肿瘤的诊疗格局,更以其成功的体系建设范式,为中国研究型医院和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邱录贵 教授

  •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临床首席专家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卫健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 国际骨髓瘤学会(IMS)委员

  • 国际骨髓瘤工作组( IMWG)专家委员会委员

  • 《Blood Advances》杂志编委

  • 中国抗癌协会(CACA)第九届理事会常务理事、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血液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骨髓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 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学机构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天津市抗癌协会第六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 《中华血液学杂志》等6种核心期刊编委

  • 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重点项目等基金项目30余项

  • 发表论文近600篇,其中SCI论文180余篇;主编专著6部;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

  • 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教育部及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


编辑:Nunu
审校:Irena
排版:Laity
执行:Baa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图片

戳“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