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首个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LAI)问世以来,这一给药方式便为
指南共识为引:LAI从补救性选择到一线/早期推荐
在以往的管理观念中,LAI多被推荐用于口服药物治疗依从性差的补救措施7-9。然而,近年来,国内外主流治疗指南的更新,则倡导更广泛、更早期地应用LAI2-5。
2020年我国发布的《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专家共识》推荐在精神分裂症各个阶段使用LAI (包括首发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病程早期,精神分裂症急性期及维持期)(推荐强度:A)2。2023年的欧洲共识则进一步提出,LAI既适用于传统意义上的自知力和依从性不佳的患者;也适用于疾病自知力良好、社会支持良好、目前对药物治疗依从、尚未复发过的患者3。近期发布的《中国精神分裂防治指南(2025版)》也明确提出LAI的适用范围可从维持治疗扩展至首发及病程早期患者5。
国内外指南越来越重视在疾病早期阶段使用LAI的重要性,或是基于“机会窗”理论——在疾病早期实现持续、稳定的症状控制,对于改善长期预后和功能结局至关重要10,11。此外,指南推荐的变迁同时也传递出一个信号:LAI应作为治疗选择之一,与口服药物一同提供给患者4,5。它不再是一个被动的补救措施,而是一个主动的、旨在优化长期结局的治疗选择之一。
临床证据筑基:阿立哌唑LAI多维度赋能全病程管理
在
1. 兼顾疗效与耐受性,赋能长期管理
一项为期 12 周的美国的III期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表明,阿立哌唑LAI(400mg/4周,前2周联合口服阿立哌唑)可显著改善精神病急性加重的成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且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在第一周就可显著降低,随后在12周的随访期内持续下降:治疗12周时PANSS总分显著优于安慰剂组(治疗差异:-15.1[95%CI:-19.4至-10.8];P<0.0001),且在12周内所有随访时间点均保持显著优势(所有P≤0.0005)12。此外,中国III期非劣效临床研究也证实,阿立哌唑LAI降低 PANSS 总分及临床总体印象严重程度量表(CGI-S)评分的效果,与口服阿立哌唑组相当13。
值得注意的是,因阿立哌唑为多巴胺 D2 受体部分激动剂,与其他多种非典型
2. 复发预防,助力患者回归生活
维持期治疗的核心目标是预防复发,而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治疗中断5。来自美国的III期临床研究表明,相比安慰剂,阿立哌唑LAI显著延长各种原因导致的至治疗中断的时间(停药率24.9% vs. 54.5%,P<0.0001),显著降低即将复发的风险(复发率10% vs. 39.6%,P<0.0001)14。这一数据证实了其在长期维持治疗中预防复发的明确效果。
此外,一项为期28周、随机、非劣效性、开放标签、头对头比较研究显示,阿立哌唑LAI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目的感、好奇心、共情和情感互动15;通过改善症状与生活质量,该药物最终能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并回归社会,这与精神分裂症全病程管理目标一致5。
精准施治:阿立哌唑长效针剂的优势人群画像
2025版中国精神分裂防治指南指出,在具体的LAIs药物选择上,目前并无相应证据确认某一种LAIs为治疗首选,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需求选择最合适的长效针剂5。基于其药理特性和临床证据,阿立哌唑LAI尤其适合以下几类患者人群:
1. 既往接受口服抗精神病药的患者
对于口服抗精神病药依从性较差、或倾向于选择LAI治疗的患者,可转换为阿立哌唑LAI2,3,7,8。一项纳入66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为期38周的双盲、活性药物对照研究显示,与口服药物相比,阿立哌唑LAI可显著延迟治疗中断时间,提高治疗依从性;第26周时约93%的患者保持病情稳定(图1)16。

图1 至各种原因导致治疗中断的时间
另外,台湾共识指出:目前正在使用或者既往用过阿立哌唑口服剂型的患者,在治疗有效且患者同意时,可以直接转换为阿立哌唑LAI治疗17。
2. 对生活质量有要求的患者
对于年轻、处于学业或工作阶段、处于疾病早期或首次发作的患者,若期望在控制症状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社会心理功能和生活质量,可考虑使用阿立哌唑LAI18-22。《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专家共识》指出:第二代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可作为一线治疗策略用于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患者和病程早期患者的治疗2。研究显示,阿立哌唑LAI在≤35岁患者中疗效略优,提示早期使用可能有助于保护患者免受随后的功能恶化19-21。一项纳入29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头对头研究显示,与帕利哌酮LAI相比,阿立哌唑LAI治疗组患者在28周时有更高比例被认为“已准备好重返工作”(图2)21。

图2 第28周时做好工作准备的人群比例
3. 对药物副反应敏感的患者
若患者因代谢异常、体重增加或其他不良反应无法耐受原有抗精神病药物,可考虑换用阿立哌唑LAI23。一项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中,纳入52,678例

图3 不良事件发生率
4. 部分特殊类型的患者
阿立哌唑作为多巴胺部分激动剂,在改善阳性症状的同时,对阴性症状亦有显著疗效27。一项随机双盲研究显示,阿立哌唑LAI治疗第1周即可显著改善阴性与阳性症状12。同时,日本专家共识指出:阿立是唯一一个阴性症状管理第一选择的药物28。此外,阿立哌唑LAI对共病物质使用障碍(SUD)的患者显示出独特优势,一项头对头临床研究显示,相较于帕利哌酮LAI,阿立哌唑LAI在改善共病SUD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具有优越性,同时对所有类型物质的抗渴求效果均显著更优(表1)29。
表1. 1年随访时两组的临床结局

结语
精神分裂症的全程管理需要 “精准把握治疗时机、科学匹配治疗方案”, 把握时机,意味着在疾病管理的各个阶段,主动评估使用长效针剂的必要性;精准施治,意味着基于患者的具体情况、生活需求和风险谱,将合适的治疗推荐给合适的患者。阿立哌唑LAI凭借其多维度优势,以及对不同人群(尤其是依从性差、对生活质量有要求、对副反应敏感)的良好适用性,可作为临床医生优化治疗策略的重要选择。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精神分裂症协作组. 中华精神科杂志,2020,53(03):163-170.
2.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精神分裂症协作组.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20;53(2)99-110.
3. Arango C, et al. BMC Psychiatry. 2023 Jun 21;23(1):453. doi: 10.1186/s12888-023-04928-0.
4. McCutcheon RA, et al. Lancet Psychiatry. 2025 Mar 31:S2215-0366(25)00031-8. doi: 10.1016/S2215-0366(25)00031-8.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179920.
5. 司天梅, 吴仁容主编.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202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25
6. Goldberg JF, et al. J Clin Psychiatry. 2025;86(2):plunlai2424ah1. Published 2025 Jun 13. doi:10.4088/JCP.plunlai2424ah1
7. 赵靖平,施慎逊主编.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15.
8. Keepers GA, et al. 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Third edition. 2020
9. Japanese Society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Neuropsychopharmacol Rep. 2021 Sep;41(3):266-324.
10. Liberman RP, et al.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sychiatry. 2002;4:245-255
11. Lehman AF, et al. Am J Psychiatry, 2004,161(2 Suppl):1⁃56
12. Kane JM, et al. J Clin Psychiatry. 2014 Nov;75(11):1254-60.
13. Xiao L, et al. Psychopharmacology (Berl). 2022 Jan;239(1):243-251.
14. Kane et al. J Clin Psychiatry 2012;73:617-624.
15. Naber et al. Schizophr Res 2015;168(1–2):498-504
16. Fleischhacker et al. Br J Psychiatry 2014;205:135-144.
17. Liang CS, et al. J Pers Med. 2021 Nov 13;11(11):1198.
18. Galderisi S, et al. Eur Psychiatry. 2020 Mar 13;63(1):e26.
19. Madera JJ, et al. Neuropsychiatr Dis Treat. 2019 Jun 18;15:1593-1604.
20. Naber D, et al. Schizophr Res. 2015 Oct;168(1-2):498-504.
21. Potkin SG, et al. Int J Neuropsychopharmacol. 2017 Jan 1;20(1):40-49.
22. Giordano G, et al. Front Psychiatry. 2020 Jan 8;10:935.
23. Fagiolini A, et al. Expert Opin Pharmacother. 2015 Apr;16(5):727-37.
24. Vancampfort D, et al. World Psychiatry. 2015 Oct;14(3):339-47.
25. Huhn M, et al. Lancet. 2019 Sep 14;394(10202):939-951.
26. Xiao L, et al. Psychopharmacology (Berl). 2022 Jan;239(1):243-251.
27. Stahl, Stephen M. Stahl’s Essential Psychopharmacology Neuroscientific Basi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5th ed. 2021
28. Sakurai H, et al. Pharmacopsychiatry. 2021 Mar;54(2):60-67.
29. Cuomo I, et al. Neuropsychiatr Dis Treat. 2018 Jun 21;14:1645-1656.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