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21-25日,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第二十八届学术年会(CCSN 2025)在河南郑州召开。作为我国肾脏病学领域的年度盛会,全国肾内名家汇聚中原,共启疾病防治新篇章。会议期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章晓燕教授作了题为《肾脏康复的现在和未来》的专题报告,系统介绍了当前肾脏康复领域的临床应用现状与未来探索方向。医脉通特邀章晓燕教授就此话题进行专访,进一步分享肾脏康复方案的个性化优化策略,以及智能医学在肾脏康复领域的应用前景与实践路径。
医脉通:您在本次大会上带来了《肾脏康复的现在和未来》专题报告,请您介绍一下什么是“肾脏康复"?除了“治疗
章晓燕教授
“肾脏康复”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治疗肾病”,代表了一种更全面的健康新范式。1995年,美国“Life Options”项目首次对肾脏康复作出明确定义,指出其为一项整合医学治疗、患者教育、健康咨询、饮食管理及运动训练的综合干预体系。其根本目标在于帮助肾病患者从“生物学层面的患者”转变为“功能完整、能够重返工作岗位、参与社会交往并享受生活”的个体。因此,除了控制
① 体能恢复:提升心肺耐力、增加骨骼肌质量,改善峰值摄氧量(VO₂peak)与六分钟步行测试(6MWT)表现;
② 角色重建:恢复患者在职业与家庭中的功能,促进其社会再融入;
③ 心理-认知调节:缓解抑郁、焦虑情绪,消解因疾病导致的“患者身份”固化;
④ 生活质量与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将饮食控制、液体摄入及用药管理等转化为可持续的日常行为,最终实现“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成功回归社会”的全面康复目的。
医脉通:在当前临床诊疗中,针对
章晓燕教授
慢性肾脏病(CKD)1~5期患者均属于肾脏康复的适用对象,但随着肾功能逐渐减退,其康复目标与干预重点呈现阶梯式演变,总体可概括为“早期防进展、中期防并发症、晚期保功能/促回归”。具体来说,CKD 1–2期:康复的核心目标为延缓肾功能进展,主要干预手段包括低盐、低蛋白饮食,规律有氧运动,以及血压与血糖控制。并发症防控应重点关注心血管风险的早期筛查。CKD 3–4期:目标转向肾功能稳定与并发症预防。此阶段需进一步限制蛋白质摄入(0.6–0.8 g/kg/天),实施个体化中等强度运动训练,重点防治
医脉通:随着数字医疗技术的发展,远程监测、AI辅助康复方案制定等手段逐渐进入肾病领域。未来,您看好哪些新技术在肾脏康复领域的应用?
章晓燕教授
未来,在肾脏康复领域的发展中,以下新技术方向具有显著潜力:
①AI驱动的个性化康复决策系统:基于如“智肾”等大模型技术,融合临床指南、个体化数据与实时监测指标,为不同分期CKD患者生成适配的饮食、运动及用药方案,从而提升治疗依从性与自我管理能力;
②远程监测与智能预警平台:借助可穿戴设备持续获取血压、体液负荷、
③AI辅助超声无创肾功能评估:应用人工智能模型解析肾脏超声影像,预测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与CKD分期,为实现无创、可及、低成本的肾功能动态监测提供技术支持,助力基层康复网络的构建;
④虚拟现实(VR)康复训练:面向透析期间或居家康复的患者,结合VR技术设计沉浸式运动方案,缓解治疗相关疲劳,增强训练参与度,对老年及体能低下人群具有特殊适用价值。
这些技术方向共同指向肾脏康复模式的转型——从依赖临床经验的传统路径,逐步演进为以数据为驱动、覆盖全周期的个体化、精准化与居家化康复新范式。
章晓燕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肾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内科体液失衡亚专科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肾脏病学分会青委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上海市肾脏病学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上海市肾脏病学分会委员
审稿专家:章晓燕教授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仅供HCP观看。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