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妇产科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上海市医学会
通过对病因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中的早期筛查和诊断,以及三级预防中的综合治疗和康复,可以有效降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目前
1 子宫内膜癌一级预防
1.1 目标 一级预防侧重于通过控制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和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降低罹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其目标是在疾病发生之前进行预防,尤其是在高危人群中。见图1。
1.2 高危因素 子宫内膜癌受遗传、激素、代谢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1]。主要的危险因素如下。
1.2.1 年龄 45 岁以后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显著增加,大多数病例在
1.2.2 肥胖 体重超标是一个主要的危险因素。脂肪组织会导致
1.2.3 内外源性雌激素相关因素 包括未生育、绝经晚(>55 岁)和初潮早(<12 岁),绝经后女性单独使用雌激素的激素补充疗法(HRT)等。由于长期暴露于雌激素环境中,导致患病风险增加[8]。
1.2.4 疾病状况
1.2.5 遗传易感性 林奇综合征是一种由错配修复基因突变(如 MLH1、MSH2)引起的遗传性疾病,占子宫内膜癌病例的 2%~5%[12-13]。此外,还有PTEN基因胚系突变引起的Cowden综合征等。
1.3 预防措施 总的原则是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和慢性病管理降低风险,有内外源性雌激素相关危险因素的人群提前进行月经调整、子宫内膜保护。
1.3.1 生活方式的调整
1.3.1.1 体重管理 维持健康的
1.3.1.2 饮食改变 多进食水果、蔬菜、全谷物和瘦肉蛋白,同时限制腌腊、熏烤、油炸等加工肉类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可能会降低患癌风险。
1.3.1.3 运动 定期进行运动(例如,每周 150 min的中等强度运动)可使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降低 20%~30%[14]。
1.3.2 慢性病管理 通过药物治疗和改变生活方式,有效控制糖尿病、高血压和
1.3.3 内外源性雌激素相关高危因素管理 对于月经不规律和排卵功能障碍的患者,建议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月经周期,保护子宫内膜,并定期随访子宫内膜的状况。(1)口服避孕药:长期使用复方口服避孕药可使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降低 50%。规范使用
1.3.4 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 有林奇综合征或其他遗传性肿瘤综合征家族史的女性应接受遗传咨询,必要时进一步行基因检测。对于高危个体,可以考虑进行预防性子宫切除术。对于携带胚系MLH1、MSH2、MSH6基因突变的女性,完成生育后,可考虑在40岁之后接受预防性的子宫和双附件切除,而对于携带PMS2基因突变者,可考虑50岁之后实施手术,以降低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发病风险[12]。
推荐意见:(1)子宫内膜癌的一级预防旨在通过综合干预措施降低发病风险,尤其针对高危人群。核心在于控制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倡导健康生活方式。(2)主要风险因素包括年龄(>45岁)、肥胖、生育因素(未生育、绝经晚、初潮早)、糖尿病等慢性病及遗传易感性(如林奇综合征)。(3)预防策略涵盖:维持健康体重,均衡饮食,规律运动,有效管理慢性病,针对有异常症状的高危人群,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2 子宫内膜癌二级预防
2.1 目标 二级预防旨在在子宫内膜癌早期阶段就检测出疾病,此时治疗效果最为显著。这包括对风险增加人群进行筛查,及时对有症状的个体进行诊断检查及评估。对低风险人群筛查并无获益[15]。见图2。
2.2 风险增加因素
2.2.1 年龄及疾病史 45 岁以上的女性,尤其合并肥胖或
2.2.2 有症状的个体 月经周期不规律、绝经后出血或阴道异常排液,可伴有腹痛、腹胀、疲劳、体重减轻等症状[18]。
2.2.3 相关检查结果异常 最常表现为异常阴道超声结果(子宫内膜增厚、宫腔内实性占位、血流信号丰富等)。单纯子宫内膜厚度不是
绝经后有阴道流血且子宫内膜厚度大于 4 mm(基于部分研究将4mm作为阈值,本专家共识选取4mm作为处理界值),以及无阴道流血且子宫内膜厚度大于11mm,均强烈建议行子宫内膜活检。如无阴道流血,子宫内膜厚度4~11mm,具备风险因素者仍建议行子宫内膜活检,如无风险因素者短期严密随访,必要时行子宫内膜活检。
2.2.4 遗传易感性 遗传性子宫内膜癌突变基因携带者、林奇综合征患者、Cowden综合征患者等,或有子宫内膜癌或
2.3 筛查、诊断及评估方法
2.3.1 病史问诊及体格检查 建议详细询问有症状者的病史,包括月经史、生育史、家族史、疾病史和用药史,检测血压、身高、体重等,以便全面评估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20]。
2.3.2
2.3.3 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 将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取样与液基细胞学制片技术相结合,进行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是国际上使用较多的子宫内膜癌筛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无麻醉条件下可完成取样,且标本取样不受绝经年限和子宫内膜厚度影响等优点。但细胞
2.3.4 子宫内膜脱落细胞基因甲基化检测 基因甲基化水平检测用于子宫内膜癌筛查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我国已有两款检测产品(武汉凯德威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北京起源聚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获批上市。可以采用宫腔细胞刷、子宫颈细胞刷、阴道卫生棉条、尿液等采样方法[24-25],检测基因组合有CDO1/AJAP1/GALR1、CDO1/CELF4、BHLHE22/CDO1/HAND2、BHLHE22/CDO1/CELF4等,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达87.0%~94.51%、86.0%~95.5%。研究结果均优于目前传统筛查策略,未来需要在社区人群中进一步验证。
2.3.5 微量组织学检查和诊断性刮宫活检 子宫内膜活检
2.3.6 宫腔镜检查及活检 宫腔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宫腔情况,并对可疑部位子宫内膜进行精准定位活检。尤其适用于TVS或诊刮容易漏诊的宫腔局灶性病变。宫腔镜术中需仔细检查子宫颈管、子宫颈内口及双侧宫角等诊刮容易遗漏的部位[27-28]。
2.3.7 影像学检查 病理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建议进行胸部平扫CT、上腹部及盆腔增强检查
2.3.8 分子检测 子宫内膜癌分子特征分析包括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检测以及 MMR、POLE、TP53 基因的突变检测,用于判读分子分型,提供预后信息并指导治疗决策。其他基因,如 PTEN、KRAS、CTNNB1、ARID1A等,也可提供预后判断信息,KRAS、HER-2 检测目前有对应的靶向药物,也可以进行检测以辅助选择药物。分子分型独立于病理形态学,并且每种分子亚型的预后和治疗反应都有显著差异。
推荐意见:(1)子宫内膜癌的二级预防聚焦于风险增加人群的早期发现与精准干预,通过多维度筛查与精准诊断,实现早诊早治,优化疾病管理,改善预后。(2)高危人群涵盖45岁以上女性、肥胖或代谢综合征患者、有绝经后出血或异常排液症状者,以及林奇综合征或相关家族史者。(3)筛查、诊断及评估策略包括:病史问诊全面评估风险;TVS无创监测子宫内膜厚度;借助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和子宫内膜脱落细胞基因甲基化检测进行筛查;子宫内膜组织活检病理检查(金标准);宫腔镜检查精准活检,弥补局灶性病变漏诊;影像学检查(CT/MRI/PET-CT)协助疾病分期。分子检测进一步明确诊断并指导个体化治疗及预后评估。
3 子宫内膜癌三级预防
3.1 目标 三级预防侧重于提高已确诊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结局和生活质量。包括综合治疗、康复以及长期随访。见图3。
3.2 治疗策略
3.2.1 手术治疗 筋膜外全子宫切除加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是早期低危子宫内膜癌的标准治疗方法。若病灶可疑累及子宫颈或宫旁组织、全子宫切除术无法达到阴性切缘时,可考虑行改良广泛或广泛全子宫切除术。病灶局限于子宫的患者可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以评估淋巴结受累情况。对于存在多种中高危因素的患者,也可考虑盆腔淋巴结切除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活检或切除[20]。对于病灶超出子宫的患者,建议行全子宫切除加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以及盆腔淋巴结切除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活检或切除,或肿瘤细胞减灭术[31]。对于绝经前、卵巢功能良好、无遗传因素的早期低危患者,可考虑保留卵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对于有强烈保留生育功能需求的极早期患者,经过严格评估后可考虑由经验丰富的多学科协作团队进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32-33]。主要采用高效孕激素疗法,或采用孕激素联合宫腔镜下病灶切除术,以及其他内分泌治疗,并需要进行规范且密切的随访[34]。
3.2.2
3.2.3 化学治疗 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如
3.2.4 内分泌治疗 内分泌治疗包括孕激素、芳香化酶抑制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等,可用于早期、低级别子宫内膜癌的年轻女性的保留生育功能治疗[8,34]。也可用于晚期、复发或无法耐受手术和化疗的患者,其副反应相对较少,患者耐受性较好[35]。
3.2.5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 子宫内膜癌是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相对敏感的妇科肿瘤类型。晚期、复发的高肿瘤突变负荷(TMB)、高度MSI(MSI-H)和错配修复系统缺陷(dMMR)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抗 PD1/PD-L1 抗体)治疗中获益显著。对于晚期、复发的无错配修复系统缺陷(pMMR)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化疗也可获益[12,40]。
3.2.6 靶向治疗 对于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 阳性的 Ⅲ 期、Ⅳ 期和复发性子宫内膜浆液性癌或癌
3.2.7 姑息治疗
3.2.7.1 疼痛管理 疼痛管理是姑息治疗的核心,旨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三阶梯止痛原则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有效管理疼痛的方法[43]:对于轻度疼痛,从非阿片类镇痛药(如
3.2.7.2
3.2.7.3 营养支持 肿瘤晚期患者通常会出现严重的体重减轻和肌肉萎缩[48],营养支持尤为重要。如患者不能进食但胃肠道功能正常,可通过鼻饲管提供营养;如患者肠道功能异常,可进行静脉营养支持[49]。营养干预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偏好进行调整,重点在于维持患者的舒适感和生活质量,而非激进的营养目标。
3.2.7.4 心理支持 晚期疾病通常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如情绪困扰、焦虑和抑郁。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或药物(如抗抑郁药或
3.2.7.5 临终关怀 由医生、护士、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等组成的多学科团队,可根据患者的需求提供全面的护理。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应满足患者身体、情感、社会和精神方面的需求,确保患者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舒适且有尊严。为家属提供指导和情感支持也是临终关怀的重要方面[51]。
3.2.7.6 整体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方法 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开放且富有同情心的沟通,对于了解他们的目标、偏好和担忧至关重要。尊重患者的文化和精神信仰可以提高姑息治疗的效果[52]。
3.3 定期随访
3.3.1 随访间隔 手术后或辅助治疗完成后的前 2~3 年,每 3~6 个月随访1次;此后每 6 ~12 个月随访1次,直至第 5 年。5 年后每年随访1次[53-54]。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随访频率和随访项目[55-56]。
3.3.2 随访内容 询问病史,了解是否存在任何疑似复发的相关症状。进行
3.4 康复支持
3.4.1 科普教育 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减少高脂肪和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利于维持健康体重、降低癌症复发的风险。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等,可增强体质并提高免疫力[59-60]。同时,戒烟限酒,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身体的恢复[61-63]。
3.4.2 心理支持 确诊为子宫内膜癌及后续的治疗可能会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导致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家属和医务人员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心态,必要时
可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鼓励患者通过参加癌症康复小组等方式与其他患者交流经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14]。
推荐意见:(1)子宫内膜癌的三级预防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率为核心,通过多学科协作实现精准治疗与全程管理。(2)治疗策略涵盖手术、放疗、化疗、激素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及靶向治疗等,个体化制定治疗策略,优化疗效并减少副反应。(3)姑息治疗注重症状控制与心理支持,体现人文关怀。(4)定期随访与康复支持相结合,强化健康生活方式与心理疏导,助力患者身心康复。
4 结语
子宫内膜癌的预防和管理需要综合的、多学科协作的方法。不同地区在子宫内膜癌的预防和治疗方面的资源可及性差异很大。低资源地区常常面临诸如预防意识缺乏、筛查不够普及、诊疗不够及时和规范等挑战。一级预防侧重于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进行遗传咨询来降低发病风险。二级预防强调通过筛查和诊断评估来实现早期发现。三级预防旨在通过规范治疗和康复措施来优化治疗效果并提高生活质量。通过整合这些策略,能够减少子宫内膜癌发病率、提高早期诊断率、提升子宫内膜癌患者长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利益冲突 专家组所有成员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来源: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妇产科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上海市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子宫内膜癌三级预防策略中国专家共识(2025年版)[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5,41(10):1004-1011.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