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三级预防策略中国专家共识(2025年版)
2025-10-27 来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作者: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妇产科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上海市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由于人口老龄化、代谢性疾病患病率上升以及生育模式的改变等因素,其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在发达国家和我国部分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已跃居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之首。对子宫内膜癌进行有效的预防和管理需要多学科协作,涵盖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策略。

通过对病因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中的早期筛查和诊断,以及三级预防中的综合治疗和康复,可以有效降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目前子宫颈癌三级预防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已相对完善和成熟,而子宫内膜癌三级预防体系的建立尚未统一和完善。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妇产科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和上海市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组织专家,依据当前循证医学证据和真实世界临床经验,形成子宫内膜癌的三级预防策略中国专家共识,以供临床医生参考应用。


1  子宫内膜癌一级预防


1.1     目标  一级预防侧重于通过控制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和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降低罹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其目标是在疾病发生之前进行预防,尤其是在高危人群中。见图1。


1.2  高危因素  子宫内膜癌受遗传、激素、代谢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1]。主要的危险因素如下。


1.2.1  年龄  45 岁以后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显著增加,大多数病例在绝经后女性中被诊断出来[2-4]。


1.2.2  肥胖  体重超标是一个主要的危险因素。脂肪组织会导致雌激素水平升高,可能会促进子宫内膜增生和癌变[5-7]。


1.2.3  内外源性雌激素相关因素  包括未生育、绝经晚(>55 岁)和初潮早(<12 岁),绝经后女性单独使用雌激素的激素补充疗法(HRT)等。由于长期暴露于雌激素环境中,导致患病风险增加[8]。


1.2.4  疾病状况  糖尿病高血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与激素失衡和胰岛素抵抗有关,可能会促进子宫内膜癌的发生[9]。功能性卵巢肿瘤(分泌雌激素的卵巢肿瘤)、乳腺癌甲状腺疾病、垂体疾病、子宫内膜增生都会增加罹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10-11]。


1.2.5  遗传易感性  林奇综合征是一种由错配修复基因突变(如 MLH1、MSH2)引起的遗传性疾病,占子宫内膜癌病例的 2%~5%[12-13]。此外,还有PTEN基因胚系突变引起的Cowden综合征等。


1.3  预防措施  总的原则是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和慢性病管理降低风险,有内外源性雌激素相关危险因素的人群提前进行月经调整、子宫内膜保护。


1.3.1  生活方式的调整


1.3.1.1  体重管理  维持健康的体重指数(BMI)在 18.5~24.0之间至关重要。包括饮食控制和运动在内的减重干预措施,可以降低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


1.3.1.2  饮食改变  多进食水果、蔬菜、全谷物和瘦肉蛋白,同时限制腌腊、熏烤、油炸等加工肉类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可能会降低患癌风险。


1.3.1.3  运动  定期进行运动(例如,每周 150 min的中等强度运动)可使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降低 20%~30%[14]。


1.3.2  慢性病管理  通过药物治疗和改变生活方式,有效控制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脂血症,可以降低患癌风险。


1.3.3  内外源性雌激素相关高危因素管理  对于月经不规律和排卵功能障碍的患者,建议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月经周期,保护子宫内膜,并定期随访子宫内膜的状况。(1)口服避孕药:长期使用复方口服避孕药可使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降低 50%。规范使用左炔诺孕酮宫内释放系统也可降低患子宫内膜癌风险。(2)HRT:在绝经后女性中,单独使用雌激素的HRT会增加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而雌激素和孕激素联合治疗可能会降低风险。需强调适当的HRT应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1.3.4  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  有林奇综合征或其他遗传性肿瘤综合征家族史的女性应接受遗传咨询,必要时进一步行基因检测。对于高危个体,可以考虑进行预防性子宫切除术。对于携带胚系MLH1、MSH2、MSH6基因突变的女性,完成生育后,可考虑在40岁之后接受预防性的子宫和双附件切除,而对于携带PMS2基因突变者,可考虑50岁之后实施手术,以降低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发病风险[12]。


推荐意见:(1)子宫内膜癌的一级预防旨在通过综合干预措施降低发病风险,尤其针对高危人群。核心在于控制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倡导健康生活方式。(2)主要风险因素包括年龄(>45岁)、肥胖、生育因素(未生育、绝经晚、初潮早)、糖尿病等慢性病及遗传易感性(如林奇综合征)。(3)预防策略涵盖:维持健康体重,均衡饮食,规律运动,有效管理慢性病,针对有异常症状的高危人群,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2  子宫内膜癌二级预防


2.1  目标  二级预防旨在在子宫内膜癌早期阶段就检测出疾病,此时治疗效果最为显著。这包括对风险增加人群进行筛查,及时对有症状的个体进行诊断检查及评估。对低风险人群筛查并无获益[15]。见图2。


2.2  风险增加因素


2.2.1  年龄及疾病史  45 岁以上的女性,尤其合并肥胖或代谢综合征的女性。接受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6-17]。代谢综合征是以腹型肥胖、血糖异常、血脂异常以及高血压等聚集发病,严重影响机体健康的临床症候群。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20年版诊断标准,符合以下5项指标中任意3项及以上,即可诊断为代谢综合征:(1)腹型肥胖(即中心型肥胖):腰围男性≥90 cm,女性≥85 cm。(2)空腹血糖≥6.1 mmol/L和(或)餐后2h血糖≥7.8 mmol/L,和(或)已确诊糖尿病并治疗者。(3)收缩压/舒张压≥130/85 mmHg(1mmHg=0.133kPa),和(或)已确诊高血压并治疗者。(4)空腹甘油三酯≥1.7 mmol/L。(5)空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4 mmol/L。


2.2.2  有症状的个体  月经周期不规律、绝经后出血或阴道异常排液,可伴有腹痛、腹胀、疲劳、体重减轻等症状[18]。


2.2.3  相关检查结果异常    最常表现为异常阴道超声结果(子宫内膜增厚、宫腔内实性占位、血流信号丰富等)。单纯子宫内膜厚度不是子宫内膜活检的指征,需要结合患者是否属于风险人群而定。一项基于10万例50岁以上未接受激素治疗的绝经后女性的理论队列决策树分析结果显示[19],无阴道流血的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厚度>11mm 患子宫内膜癌风险为 6.7%,≤11mm者该风险为0.002%;而伴有阴道流血症状者,子宫内膜厚度>5mm 时,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为7.3%,≤5mm者该风险为0.07%,且风险随着危险因素的增加而增加。此外,临床上对于肿瘤标志物[如糖类抗原(CA)125 水平]升高、子宫颈细胞学检查提示有非典型腺细胞(子宫内膜来源)等异常检查结果,均应引起重视。


绝经后有阴道流血且子宫内膜厚度大于 4 mm(基于部分研究将4mm作为阈值,本专家共识选取4mm作为处理界值),以及无阴道流血且子宫内膜厚度大于11mm,均强烈建议行子宫内膜活检。如无阴道流血,子宫内膜厚度4~11mm,具备风险因素者仍建议行子宫内膜活检,如无风险因素者短期严密随访,必要时行子宫内膜活检。


2.2.4  遗传易感性  遗传性子宫内膜癌突变基因携带者、林奇综合征患者、Cowden综合征患者等,或有子宫内膜癌或结直肠癌家族史的女性属于子宫内膜癌高危人群。


2.3  筛查、诊断及评估方法


2.3.1  病史问诊及体格检查  建议详细询问有症状者的病史,包括月经史、生育史、家族史、疾病史和用药史,检测血压、身高、体重等,以便全面评估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20]。


2.3.2  经阴道超声(TVS)检查  TVS是最常用的子宫内膜癌筛查工具,具有无创、方便、重复性好等优点。它可以清晰显示子宫内膜的厚度、形态、回声及血流情况。正常育龄期女性子宫内膜厚度在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有所变化,增生期通常为 5~10 mm,分泌期可达 10~14 mm,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厚度3.5mm左右[18]。林奇综合征突变基因携带者建议30~35岁后(或家族中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最小年龄的前5~10年开始)开始关注子宫内膜癌的筛查[21-22]。TVS检查发现子宫内膜异常增厚、回声不均、宫腔内病变或血流信号异常丰富,结合患者病史,均需引起高度重视,行进一步排查,如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基因甲基化检测、子宫内膜活检(微量组织取样、诊断性刮宫、宫腔镜检查取样)等。


2.3.3  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  将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取样与液基细胞学制片技术相结合,进行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是国际上使用较多的子宫内膜癌筛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无麻醉条件下可完成取样,且标本取样不受绝经年限和子宫内膜厚度影响等优点。但细胞涂片阅片困难,目前缺乏子宫内膜细胞学诊断标准,其结果的判读受到多因素影响。因此,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只能起到筛查和辅助诊断的作用,不能代替组织病理学检查。合并阴道流血症状时不建议进行细胞学检查[23]。


2.3.4  子宫内膜脱落细胞基因甲基化检测  基因甲基化水平检测用于子宫内膜癌筛查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我国已有两款检测产品(武汉凯德威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北京起源聚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获批上市。可以采用宫腔细胞刷、子宫颈细胞刷、阴道卫生棉条、尿液等采样方法[24-25],检测基因组合有CDO1/AJAP1/GALR1、CDO1/CELF4、BHLHE22/CDO1/HAND2、BHLHE22/CDO1/CELF4等,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达87.0%~94.51%、86.0%~95.5%。研究结果均优于目前传统筛查策略,未来需要在社区人群中进一步验证。


2.3.5  微量组织学检查和诊断性刮宫活检  子宫内膜活检病理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癌的金标准。诊断性刮宫可以获取大量的子宫内膜组织,诊断准确率高,但它是一种侵入性操作,可能会引起疼痛、感染、子宫穿孔等并发症。利用子宫内膜微量组织采样器取样进行活检,操作相对简单且微创,可以在门诊进行。然而,获取的组织量相对较少,可能会因采样不足而导致漏诊[26]。


2.3.6  宫腔镜检查及活检  宫腔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宫腔情况,并对可疑部位子宫内膜进行精准定位活检。尤其适用于TVS或诊刮容易漏诊的宫腔局灶性病变。宫腔镜术中需仔细检查子宫颈管、子宫颈内口及双侧宫角等诊刮容易遗漏的部位[27-28]。


2.3.7  影像学检查  病理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建议进行胸部平扫CT、上腹部及盆腔增强检查磁共振成像(MRI)/CT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MRI 检查,以协助判断疾病分期[29-30]。


2.3.8  分子检测  子宫内膜癌分子特征分析包括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检测以及 MMR、POLE、TP53 基因的突变检测,用于判读分子分型,提供预后信息并指导治疗决策。其他基因,如 PTEN、KRAS、CTNNB1、ARID1A等,也可提供预后判断信息,KRAS、HER-2 检测目前有对应的靶向药物,也可以进行检测以辅助选择药物。分子分型独立于病理形态学,并且每种分子亚型的预后和治疗反应都有显著差异。


推荐意见:(1)子宫内膜癌的二级预防聚焦于风险增加人群的早期发现与精准干预,通过多维度筛查与精准诊断,实现早诊早治,优化疾病管理,改善预后。(2)高危人群涵盖45岁以上女性、肥胖或代谢综合征患者、有绝经后出血或异常排液症状者,以及林奇综合征或相关家族史者。(3)筛查、诊断及评估策略包括:病史问诊全面评估风险;TVS无创监测子宫内膜厚度;借助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和子宫内膜脱落细胞基因甲基化检测进行筛查;子宫内膜组织活检病理检查(金标准);宫腔镜检查精准活检,弥补局灶性病变漏诊;影像学检查(CT/MRI/PET-CT)协助疾病分期。分子检测进一步明确诊断并指导个体化治疗及预后评估。


3  子宫内膜癌三级预防


3.1  目标  三级预防侧重于提高已确诊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结局和生活质量。包括综合治疗、康复以及长期随访。见图3。


3.2  治疗策略


3.2.1  手术治疗  筋膜外全子宫切除加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是早期低危子宫内膜癌的标准治疗方法。若病灶可疑累及子宫颈或宫旁组织、全子宫切除术无法达到阴性切缘时,可考虑行改良广泛或广泛全子宫切除术。病灶局限于子宫的患者可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以评估淋巴结受累情况。对于存在多种中高危因素的患者,也可考虑盆腔淋巴结切除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活检或切除[20]。对于病灶超出子宫的患者,建议行全子宫切除加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以及盆腔淋巴结切除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活检或切除,或肿瘤细胞减灭术[31]。对于绝经前、卵巢功能良好、无遗传因素的早期低危患者,可考虑保留卵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对于有强烈保留生育功能需求的极早期患者,经过严格评估后可考虑由经验丰富的多学科协作团队进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32-33]。主要采用高效孕激素疗法,或采用孕激素联合宫腔镜下病灶切除术,以及其他内分泌治疗,并需要进行规范且密切的随访[34]。


3.2.2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包括盆腔外照射和阴道近距离放射治疗。可用于无法耐受手术的初治患者。术前辅助性放疗可缩小肿瘤体积[35]。手术后对于具有中高危特征的患者,如深肌层浸润或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子宫颈浸润、淋巴结转移等,建议进行辅助性放射治疗。应根据术后危险因素选择合理的放疗方式。放射治疗也可应用于手术后可能残留癌细胞的部位,以降低局部复发风险[36]。对复发患者进行局部病灶定位姑息性放疗,以缓解症状[37]。


3.2.3  化学治疗  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如卡铂联合紫杉醇)主要用于晚期或复发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可提高无进展生存期,但伴有显著的副反应[38]。化疗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产生恶心、呕吐、脱发、骨髓抑制等毒副反应[39]。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并提供相应的支持治疗。


3.2.4  内分泌治疗  内分泌治疗包括孕激素、芳香化酶抑制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等,可用于早期、低级别子宫内膜癌的年轻女性的保留生育功能治疗[8,34]。也可用于晚期、复发或无法耐受手术和化疗的患者,其副反应相对较少,患者耐受性较好[35]。


3.2.5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  子宫内膜癌是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相对敏感的妇科肿瘤类型。晚期、复发的高肿瘤突变负荷(TMB)、高度MSI(MSI-H)和错配修复系统缺陷(dMMR)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抗 PD1/PD-L1 抗体)治疗中获益显著。对于晚期、复发的无错配修复系统缺陷(pMMR)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化疗也可获益[12,40]。


3.2.6  靶向治疗  对于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 阳性的 Ⅲ 期、Ⅳ 期和复发性子宫内膜浆液性癌或癌肉瘤,紫杉醇联合卡铂(TC方案)加曲妥珠单抗治疗可能是首选治疗方案[41]。对于pMMR或无高度MSI的复发性子宫内膜癌,可考虑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42]。对于 NTRK 融合基因阳性的复发或转移性子宫内膜癌患者,可考虑使用拉罗替尼恩曲替尼等 TRK 抑制剂。


3.2.7  姑息治疗


3.2.7.1  疼痛管理  疼痛管理是姑息治疗的核心,旨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三阶梯止痛原则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有效管理疼痛的方法[43]:对于轻度疼痛,从非阿片类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或非甾体抗炎药)开始;对于中度疼痛,升级至弱阿片类药物(如可待因);对于重度疼痛,升级至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辅助药物(如抗惊厥药或抗抑郁药)也可用于治疗特定类型的疼痛,如神经性疼痛。对于特殊转移部位的肿瘤(如骨转移),姑息性放疗是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44-45]。


3.2.7.2  呼吸困难症状管理  氧疗可以缓解呼吸窘迫患者的缺氧情况。可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皮质类固醇或阿片类药物[46]。在某些情况下,可使用无创通气[如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 或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来辅助呼吸[47]。适当的吸痰和抗胆碱能药物等可协助控制呼吸道分泌物。避免液体超负荷而加重呼吸困难症状。


3.2.7.3  营养支持  肿瘤晚期患者通常会出现严重的体重减轻和肌肉萎缩[48],营养支持尤为重要。如患者不能进食但胃肠道功能正常,可通过鼻饲管提供营养;如患者肠道功能异常,可进行静脉营养支持[49]。营养干预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偏好进行调整,重点在于维持患者的舒适感和生活质量,而非激进的营养目标。


3.2.7.4  心理支持  晚期疾病通常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如情绪困扰、焦虑和抑郁。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或药物(如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可缓解这些症状。由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和社会工作者组成的多学科团队可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心理支持[50]。


3.2.7.5  临终关怀  由医生、护士、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等组成的多学科团队,可根据患者的需求提供全面的护理。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应满足患者身体、情感、社会和精神方面的需求,确保患者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舒适且有尊严。为家属提供指导和情感支持也是临终关怀的重要方面[51]。


3.2.7.6  整体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方法  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开放且富有同情心的沟通,对于了解他们的目标、偏好和担忧至关重要。尊重患者的文化和精神信仰可以提高姑息治疗的效果[52]。


3.3  定期随访


3.3.1  随访间隔  手术后或辅助治疗完成后的前 2~3 年,每 3~6 个月随访1次;此后每 6 ~12 个月随访1次,直至第 5 年。5 年后每年随访1次[53-54]。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随访频率和随访项目[55-56]。


3.3.2  随访内容  询问病史,了解是否存在任何疑似复发的相关症状。进行妇科检查和体格检查[57]。根据术前异常的肿瘤标志物选择用于术后监测的肿瘤标志物。手术后 3 个月可开始进行盆腔和腹部超声检查[58]。根据临床症状,进一步行相应影像学检查,包括肺部CT、上腹部、盆腔CT/MRI、或PET-CT/MRI。对于无症状的患者,不再建议进行阴道细胞学检查


3.4  康复支持


3.4.1  科普教育  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减少高脂肪和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利于维持健康体重、降低癌症复发的风险。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等,可增强体质并提高免疫力[59-60]。同时,戒烟限酒,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身体的恢复[61-63]。


3.4.2  心理支持  确诊为子宫内膜癌及后续的治疗可能会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导致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家属和医务人员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心态,必要时

可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鼓励患者通过参加癌症康复小组等方式与其他患者交流经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14]。

推荐意见:(1)子宫内膜癌的三级预防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率为核心,通过多学科协作实现精准治疗与全程管理。(2)治疗策略涵盖手术、放疗、化疗、激素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及靶向治疗等,个体化制定治疗策略,优化疗效并减少副反应。(3)姑息治疗注重症状控制与心理支持,体现人文关怀。(4)定期随访与康复支持相结合,强化健康生活方式与心理疏导,助力患者身心康复。


4  结语


子宫内膜癌的预防和管理需要综合的、多学科协作的方法。不同地区在子宫内膜癌的预防和治疗方面的资源可及性差异很大。低资源地区常常面临诸如预防意识缺乏、筛查不够普及、诊疗不够及时和规范等挑战。一级预防侧重于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进行遗传咨询来降低发病风险。二级预防强调通过筛查和诊断评估来实现早期发现。三级预防旨在通过规范治疗和康复措施来优化治疗效果并提高生活质量。通过整合这些策略,能够减少子宫内膜癌发病率、提高早期诊断率、提升子宫内膜癌患者长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利益冲突  专家组所有成员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来源: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妇产科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上海市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子宫内膜癌三级预防策略中国专家共识(2025年版)[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5,41(10):1004-1011.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