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系统的罕见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治疗
2025-10-23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 , PV)是费城染色体阴性的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PN)中常见的亚型之一,其主要血液学特征为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或红细胞比容(HCT)增加,往往同时伴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增高,临床上以血栓形成、出血、皮肤瘙痒、微循环障碍以及脾大等为突出表现,部分患者可能进展为骨髓纤维化或急性白血病


HEALTH SCIENCE


 治 疗 


治疗目标

PV的治疗目标是避免初发或复发的血栓形成、控制疾病相关症状、预防PV后骨髓纤维化(post-PV MF)和/或急性白血病转化。现阶段治疗策略主要依据患者血栓风险预后分组来加以制定。多血症期治疗目标是控制HCT<45%。所有患者需积极控制可逆的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包括戒烟、控制血压、降血脂、减重、适量运动等。

治疗原则

PV治疗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血栓发生危度分级。根据患者年龄及既往是否发生过血栓事件分为: 


(1)低危组:年龄<60 岁、既往未发生过血栓事件; 


(2)高危组:年龄≥60岁或既往发生过血栓事件。所有患者都应控制 HCT


低危组若无疾病相关症状且无降细胞治疗指征,继续阿司匹林及放血治疗并持续监测; 若有症状并且有潜在的降细胞治疗指征、对静脉放血不能耐受或需频繁放血、有症状或进行性的脾肿大(在除外post-PV MF前提下,在过去的1年内脾脏增大>5cm)和持续性(3个月)白细胞计数>20×109/L亦应采用降细胞治疗,在出现白细胞进行性(基数<10×109/L时至少上升100%,或在基数>10×109/L时至少上升50%)以及持续性(3个月) 增高、PLT>1500×109/L(慎用阿司匹林)和/或发生与PV相关的出血时亦应考虑降细胞治疗。 


高危组主要是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阿司匹林(100mg/d)预防血栓形成,放血治疗控制HCT

治疗药物

(1)对症处理:皮肤瘙痒应用放血疗法和降细胞药物常无效,抗组胺药物亦无效, 可建议患者减少洗澡次数或避免用过热的水洗澡,阿司匹林和赛庚啶有一定疗效,皮肤保湿可控制一定程度的瘙痒,应用补骨脂素和紫外线照射也有一定缓解效果。 


(2)血栓预防:血栓栓塞是PV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所有确诊患者在排除禁忌证后均建议进行血栓预防。首选口服低剂量阿司匹林(100mg/d),有专家建议对于伴有心血管危险因素或微循环障碍症状的患者,可予100 mg,每日2次。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 可口服氯吡格雷双嘧达莫。PLT>1000×109/L 者使用阿司匹林可增加其出血风险,与血小板黏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进而导致获得性血管性血友病(aVWS)相关,这部分患者,当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30%时方可使用阿司匹林。血小板水平正常的PV相关性AVWS也有报道,因此,PV有出血表现者,无论血小板水平多少均应行aVWS相关评估。 


(3)红细胞去除术:静脉放血治疗可降低血细胞容量使HCT降至推荐范围。年龄64%的患者初始放血间隔需更短,体重<50kg者每次放血量应相应减少,合并心血管疾病者建议少量多次放血。静脉放血控制HCT


 (4)降细胞治疗:PV降细胞治疗的一线药物是羟基脲或α干扰素(IFN-α)。年轻患者(


羟基脲起始剂量为30mg/(kg·d),口服,1周后改为5~20mg/(kg·d),需维持给药并调整用药剂量,联合静脉放血治疗(必要时采用红细胞单采术)可降低血栓栓塞并发症。羟基脲治疗的主要不良反应有骨髓抑制、发热肺炎、皮肤黏膜损害等,部分患者因 羟基脲不耐受或耐药而停用。对羟基脲耐药或不耐受的70岁)可考虑间断口服白消安。PV患者使用羟基脲治疗20年后MDS/AML转化发生率达16.6%,但羟基脲与疾病进展之间的关系仍不确定。


推荐年龄<60岁的患者首选IFN-α。常规剂型IFN-α用药量为(9~25)×106U/周(分3次皮下注射)。用药6~12个月后,70%患者的HCT可控制,20%的患者可获部分缓解,10%无效。IFN-α还可显著改善血小板增多和脾肿大,减少血栓出血事件发生,对皮肤瘙痒也有一定的作用。不良反应主要有流感样症状、疲劳、肌肉骨骼疼痛、神经精神症状, 部分患者因不耐受而停药。既往有精神疾病或未控制的甲状腺疾病史的患者禁用。聚乙二醇IFN-α主要有peg-IFN-α-2a及peg-IFN-α-2b两种,给药频率低(每周1次),耐受性好。美国FDA于2021年11月12日批准 Besremi(Ropeginterferon alfa -2b,罗培干扰素 α-2b)注射剂用于成人治疗PV,为高危或难治PV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芦可替尼:芦可替尼是被FDA批准的用于治疗MPN的一种JAK1/JAK2抑制剂,主要用于PMF的治疗。羟基脲疗效不佳或不耐受的PV患者也可以用芦可替尼治疗,包括JAK2突变阳性或阴性的患者。推荐起始剂量为 20mg/d,在开始治疗的前4周剂量不调整,剂量调整间隔≥2周,最大剂量不超过50mg/d。常见的血液学不良反应有3/4级的贫血、血小板以及中性粒细胞减少,但极少因此中断治疗。治疗过程中外周血PLT9/L或中性粒细胞绝对值9/L、HGB

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欧洲白血病网和骨髓增殖性肿瘤研究和治疗国际工作组2013年修订的PV疗效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血液学及骨髓组织学评价两方面。分子生物学疗效对于评价完全缓解(CR)或部分缓解(PR)不是必需的。完全分子生物学缓解(CRm)定义为原先存在的异常完全消失。部分分子生物学缓解仅用于基线的等位基因突变负荷≥20%且等位基因突变负荷下降≥50%的患者。


疗效判断标准

图片


注:MPN-SAF TSS:骨髓增殖性肿瘤总症状评估量表;HCT:血细胞比容。



整理:Baa
排版:Baa
执行:Baa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图片


图片

戳“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