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腕掌关节骨关节炎综合诊疗进展
2025-10-21 来源: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作者: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     王翱


第一腕掌关节骨关节炎(TMC-OA)是一种常见的手部疾病,主要表现为疼痛、功能丧失和拇指的运动限制。这种疾病大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体中,特别是50岁以上的女性,其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显著增加。第一腕掌关节骨关节炎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日常活动障碍,甚至影响其工作能力。在临床上,TMC-OA的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及临床症状的结合,X线表现如关节间隙变窄、骨骼锯齿状变化及骨赘形成是常见的指标。这一疾病不仅对患者造成身体上的影响,还对其心理状态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腕掌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第一腕掌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复杂,受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研究显示,关节生物力学变化、软骨退行性变及周围肌肉、韧带功能不足是其主要病因。随着年龄的增大,关节软骨的再生能力下降,微创伤加速软骨退化,导致疼痛与功能受限。此外,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显著影响病程,高风险职业(如手工艺者)常出现第一腕掌关节退变。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也可能通过影响对疼痛的感知影响骨关节炎恢复。临床治疗包括手术与非手术疗法,保守治疗适用于早期患者,而无效者可能需手术,如关节置换或融合术。第一腕掌关节骨关节炎是一种复杂的疾病,治疗需综合考虑患者情况,对发病机制的深入理解将为未来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第一腕掌关节骨关节炎的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第一腕掌关节骨关节炎通常表现为拇指基部的疼痛、肿胀及活动范围受限。患者在进行抓握或捏合动作时,常常感到剧烈疼痛,这会导致其日常生活能力受到显著影响。疼痛的机制主要与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骨质增生及关节滑液的炎症反应有关。拇指的活动受限亦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的痛苦,尤其是在参与需要强烈手部力量的活动时。临床上,患者还可能出现拇指的肿胀和变形,这通常与关节畸形及骨刺的形成相关。研究表明,疼痛的严重程度与患者的功能障碍密切相关,这使得早期的临床评估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临床表现的准确描述是诊断这一疾病的重要基础。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在第一腕掌关节骨关节炎的诊断中至关重要,尤其是X射线常用于评估关节结构变化。根据相关组织的建议,标准影像评估应包含正侧位X射线,以观察骨质增生和关节间隙变化等特征。临床常用的EatonGlickel分期依据影像学结果,将病程分为4期,为治疗方案提供参考。近年来,磁共振成像(MRI)也被用于该疾病的诊断,能更清晰地显示软组织和早期骨变化,如骨髓水肿及滑膜增厚,与患者疼痛和功能障碍显著相关。超声检查可辅助评估滑膜增生、积液及动态关节稳定性。影像学解读应结合临床症状,以提高诊断准确性,建议患者出现症状时尽早就医,以便实现早期诊断和干预,改善预后。


其他辅助诊断     还有一些实验室检查虽然不能用于直接诊断第一腕掌关节骨关节炎,但可用于排除其他疾病。如Finkelstein试验用于排除腱鞘炎;血尿酸排除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因子、抗CCP抗体等排除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液检查可排除感染性关节炎及痛风性关节炎。此外,全身炎性标志物(如血沉和C反应蛋白)可区分炎性关节炎(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与非炎性骨关节炎(OA)。总之,综合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详细的实验室检查等多维度评估,可准确诊断第一腕掌关节骨关节炎,并为后续治疗(如支具、药物或手术)提供依据。


第一腕掌关节骨关节炎的非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对于第一腕掌关节骨关节炎(TMC-OA)患者,非手术治疗往往是首选的管理策略,特别是在症状较轻的患者中,包括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局部类固醇注射和口服镇痛药。研究表明,NSAIDs在缓解关节疼痛和改善功能方面效果显著,尤其是在早期TMC-OA患者中,多数患者在药物治疗后疼痛明显减轻。局部类固醇注射也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短期策略,可以减轻炎症和疼痛,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手术干预的需求。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在TMC-OA管理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对于老年患者。物理治疗措施如超声波、热敷和电刺激等已被广泛应用于改善关节的功能状态与疼痛缓解。定期的物理治疗可以帮助保持关节的灵活性,增强周围肌肉的支撑,从而有效减轻疼痛。与传统药物治疗相结合,物理治疗为患者提供了更有效且综合的管理方案。非手术治疗策略对于TMC-OA患者来说是一个重要且必不可少的管理措施。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功能康复及物理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病情进展,降低手术需求。


第一腕掌关节骨关节炎的手术治疗


关节融合术      关节融合术是治疗第一腕掌关节骨关节炎的经典手术方法之一,通过将第一腕掌关节的关节面去除,使第一掌骨与大多角骨融合在一起,从而消除关节疼痛,获得稳定的关节。手术时,首先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准确确定关节位置,然后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暴露第一腕掌关节。去除关节面软骨及部分软骨下骨,使骨面新鲜化,可采用克氏针、螺钉、钢板等内固定器械将第一掌骨与大多角骨固定在合适的位置,一般为拇指外展30°~40°、对掌15°~20°的功能位,以保证手部的正常功能。术后需用石膏或支具固定拇指于功能位6~8周,待骨融合后逐渐进行功能锻炼。关节融合术的优点是能彻底消除关节疼痛,提供稳定的关节,对于从事体力劳动、对手部稳定性要求较高的患者是较好的选择。但其缺点是牺牲了第一腕掌关节的活动度,手部的灵活性会受到一定影响。为了减少关节融合对相邻关节的影响,近年来有学者提出采用部分关节融合术,如仅融合第一腕掌关节的掌侧或背侧部分关节面,保留一定的关节活动度,但该方法的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关节成形术     大多角骨切除术  大多角骨切除术是治疗第一腕掌关节骨关节炎较为常用的手术方式。手术切除大多角骨,去除病变关节,减少关节间的摩擦和刺激,从而缓解疼痛。手术过程相对简单,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暴露大多角骨后,完整切除大多角骨。切除大多角骨后,第一掌骨基底部与周围组织形成假关节,通过周围软组织的瘢痕化和重塑来维持关节的稳定性。为了提高手术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常与其他技术联合应用,如肌腱悬吊术、韧带重建术等。大多角骨切除术的优点是手术操作相对简便,能有效缓解疼痛,部分患者术后手部功能恢复较好。但术后可能出现拇指短缩、无力、关节不稳定等并发症,尤其是在单独进行大多角骨切除术时,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肌腱悬吊术联合大多角骨切除术  肌腱悬吊术联合大多角骨切除术是在大多角骨切除的基础上,利用肌腱对第一掌骨基底部进行悬吊,以维持拇指的长度和稳定性,减少术后并发症,常用的肌腱有掌长肌、拇长展肌等。手术时,在切除大多角骨后,将选取的肌腱一端固定于第一掌骨基底部,另一端固定于腕骨或其他稳定结构上,形成类似“吊床”的结构,支撑第一掌骨基底部。采用掌长肌腱悬吊时,先切取掌长肌腱,将其穿过第一掌骨基底部的钻孔,将肌腱两端缝合固定于大多角骨切除后的间隙两侧的腕骨骨膜或韧带组织上。通过调整肌腱的张力,使第一掌骨保持在合适的位置。该方法能有效防止拇指短缩和关节不稳定,提高手部功能恢复效果。但肌腱悬吊术也存在一定风险,如肌腱断裂、粘连等,可能影响手术效果,因此术后需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促进肌腱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韧带重建术联合大多角骨切除术  韧带重建术联合大多角骨切除术也是改善第一腕掌关节骨关节炎术后关节稳定性的有效方法。手术切除大多角骨后,通过重建或加强第一腕掌关节周围的韧带,恢复关节的稳定性。常用的方法是利用自体或异体肌腱移植来重建关节韧带,采用掌长肌腱或趾长伸肌腱重建第一腕掌关节的掌侧韧带。手术时,在切除大多角骨后,将移植的肌腱按照原有韧带的走行方向进行固定,重建韧带的功能。韧带重建术可与肌腱悬吊术联合应用,进一步提高关节的稳定性。例如,先进行肌腱悬吊,然后再进行韧带重建,两者相互补充,能更好地维持拇指的正常解剖结构和功能。但韧带重建的手术操作相对复杂,对手术技术要求较高,且术后需要较长时间的康复训练,以促进韧带愈合和恢复关节功能。


人工关节置换术     人工关节置换术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治疗第一腕掌关节骨关节炎的手术方法,通过植入人工关节假体,替代病变的第一腕掌关节,以恢复关节的活动度和功能。目前常用的人工关节假体有硅胶假体、金属-聚乙烯假体等。硅胶假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弹性,可缓冲关节活动时的压力,但存在假体磨损、断裂及硅颗粒引起的异物反应等问题,长期效果有限。金属-聚乙烯假体则具有更好的耐磨性和力学性能,近年来应用逐渐增多。手术时,先切除病变的关节面,然后根据患者的关节尺寸选择合适的人工关节假体进行植入。安装假体时需注意准确的位置和角度,以保证关节的正常活动和稳定性。人工关节置换术的优点是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关节活动度,恢复手部的灵活性,对于对手部功能要求较高、生活质量要求较高的患者具有较大吸引力。但其缺点是手术技术要求高,假体存在松动、感染、磨损等并发症风险,且人工关节有一定的使用寿命,可能需要二次翻修手术。因此,人工关节置换术一般适用于年龄相对较轻、身体状况较好、对关节功能要求较高且无明显手术禁忌证的患者。在选择人工关节置换术时,医生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及患者对手术效果的期望等因素,谨慎决定是否采用该手术方式。


外科手术中的新技术


关节镜辅助下的第一腕掌关节骨关节炎手术治疗     关节镜技术在第一腕掌关节骨关节炎的治疗中逐渐得到应用,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关节镜下可清晰观察第一腕掌关节内的病变情况,如关节软骨损伤、滑膜炎症、骨赘形成等,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在关节镜辅助下,可进行关节清理术,通过刨削器去除关节内的增生滑膜、游离体、骨赘及磨损的软骨碎片等,减轻关节炎症和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对于早期第一腕掌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能延缓病情进展。此外,关节镜技术还可用于辅助进行关节融合术或关节成形术。在关节融合术中,关节镜可帮助准确去除关节面软骨,提高骨融合的成功率;在关节成形术中,关节镜可用于观察肌腱悬吊或韧带重建的效果,确保手术操作的准确性。但关节镜手术对手术器械和医生的操作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关节镜手术经验。目前,关节镜辅助下的手术治疗在第一腕掌关节骨关节炎的应用仍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阶段,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有望在临床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3D打印技术在第一腕掌关节骨关节炎手术中的应用     3D打印技术为第一腕掌关节骨关节炎的手术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对患者的手部进行CT扫描,获取详细的骨骼结构数据,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与患者第一腕掌关节解剖结构完全匹配的模型。该模型可帮助医生在术前更直观、准确地了解患者关节的病变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前,医生可根据3D打印模型精确测量关节尺寸,选择最合适的人工关节假体,提高假体植入的准确性和适配性,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并发症的发生。此外,3D打印技术还可用于制作手术导板,在手术过程中引导医生准确进行截骨、钻孔等操作,提高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目前,3D打印技术在第一腕掌关节骨关节炎手术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其具有巨大的潜力,随着技术成本的降低和进一步发展,有望在临床广泛应用,为第一腕掌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生物材料在第一腕掌关节骨关节炎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生物材料在第一腕掌关节骨关节炎手术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新型生物材料如组织工程软骨、富血小板血浆(PRP)、生物活性玻璃等,为第一腕掌关节骨关节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组织工程软骨是通过将软骨细胞与生物支架材料相结合,在体外构建具有一定生物学功能的软骨组织,然后移植到病变关节部位,以修复受损的关节软骨。目前,组织工程软骨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临床应用中仍面临一些问题,如细胞来源、免疫排斥反应、长期稳定性等,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PRP是通过离心自体血液获得的富含血小板的血浆,其中含有多种生长因子,如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可促进细胞增殖、分化和组织修复。在第一腕掌关节骨关节炎手术中,将PRP注射到关节腔内或手术部位,可促进关节软骨修复、减轻炎症反应,提高手术效果。生物活性玻璃是一种具有良好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的材料,可与骨组织发生化学反应,促进骨组织的生长和修复。在第一腕掌关节骨关节炎手术中,生物活性玻璃可用于填充骨缺损、促进骨融合,有望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长期疗效。生物材料在第一腕掌关节骨关节炎手术中的应用为该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第一腕掌关节骨关节炎的康复锻炼及随访评估


功能恢复的评估是术后管理过程中重要的一环,通常涉及多种评估工具,如视觉模拟评分(VAS)、DASH评分、Kapandji评分等。可以通过评估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关节运动范围,以及力量、影像学等多方面指标来综合判断功能恢复情况。针对第一腕掌关节骨关节炎的康复锻炼和随访,需根据疾病分期、治疗方式及个体恢复情况制定动态方案。


保守治疗的康复及随访     急性期(<2周)的康复目标是减轻炎症、缓解疼痛、保护关节。常见有矫形器、冷疗(急性疼痛期)、口服NSAIDs或局部激素注射等手段。每周一次评估疼痛和手功能,调整药物或夹板角度。亚急性期(2~6周)康复锻炼则致力于恢复关节活动度(ROM),避免僵硬,可予以患者轻柔被动活动(如拇指对掌滑动训练)、等长收缩训练(无痛范围内增强鱼际肌肌力)等功能锻炼,从而逐步减少夹板依赖。并每2周评估ROM及肌力,调整训练强度。慢性期(6周后)通过康复锻炼可增强功能稳定性,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如动态抗阻训练(橡皮筋或握力球)、适应性工具使用指导(宽柄餐具)等,注意对患者进行疼痛管理教育,避免过度捏持动作。每3~6个月评估功能(DASH评分)及影像学进展。


手术后的康复及随访      术后评估应在不同阶段进行,包括术后早期、中期、晚期与长期随访,并根据评估结果动态调整康复方案。术后早期(<1个月)石膏固定于拇指外展位制动,保护修复组织。重点在于控制水肿(抬高患肢、压力手套),增加邻近关节活动(指间关节、肩肘主动活动)。尤其注意防止术后感染的出现。通常于术后1周拆线,评估伤口愈合;2周调整石膏。中期(1个月≤随访时间<2个月)更换可拆卸支具,开始被动-主动ROM训练,如拇指掌侧外展滑动训练、瘢痕松动术等可有效预防关节粘连。且每2周评估关节稳定性,避免过早负重。后期(2个月≤随访时间<6个月)增加渐进性抗阻训练以恢复握力、抓握力,增强手功能。术后3个月影像学评估骨愈合/假体位置,并进行功能测试(如捏力计、九孔柱测试)。长期随访(6个月~1年)通过影像学检查(如X线)、手功能检查、VAS评分、DASH评分等长期监测预防远期并发症(如假体松动、邻近关节代偿等)。这种定期的评估不仅能够帮助医疗团队有效监测患者的恢复进程,也能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研究表明,建立系统化、个性化的评估反馈机制,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及健康结果。


讨论


在对第一腕掌关节骨关节炎的治疗中,各种治疗策略各有其独特的优缺点。从非手术治疗的角度来看,药物治疗如非类固醇抗炎药(NSAIDs)对缓解疼痛和改善功能具有一定效用,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胃肠道副作用和肾功能受损。此外,功能康复和物理治疗可以增强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和灵活性,改善整体功能,但在许多情况下,单靠保守治疗难以有效控制症状。在手术治疗方面,关节置换术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长期解决方案,尤其是在严重病例中。不同类型的假体,各自适合不同的患者群体。切除术与重建术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其术后效果和适应症常常依赖于患者的功能需求和关节损伤程度。


在第一腕掌关节骨关节炎的诊疗过程中,临床医生应充分认识到该疾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非手术治疗对于早期或症状较轻的患者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支具治疗等综合措施,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延缓病情进展。在选择药物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药物不良反应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选用药物,并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物理治疗和支具治疗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进行个性化调整,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康复指导,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以确保治疗效果。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多种手术技术联合应用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但也增加了手术的复杂性和风险。在决定手术方案时,医生应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职业需求及对手术效果的期望等因素。对于年轻且功能需求高的患者,早期的手术干预,如关节置换术或韧带重建,可能有效改善功能,并减少长期并发症;而对于老年患者或功能需求较低的患者,则选择保守治疗可能更为适宜,待病情发展后再考虑手术。


综上所述,随着对新技术和材料的研究,未来可能在治疗策略中整合更多选择,实现更高的效果与患者满意度。基于个体特征的精准医疗可能会发展为治疗第一腕掌关节骨关节炎的新方向,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特定需求。


来源: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25年10月第22卷第5期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