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导读
本项针对定性研究的系统综述与Meta整合指出,心理痛苦的五个核心现象学特征包括:不愉快感、油然而生、自我感被破坏、不可见、宛如躯体痛苦。躯体逆境、心理逆境、存在逆境、社会逆境常触发心理痛苦,而后者反过来又可能使已受到威胁的自我感进一步恶化。
未来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以开发和评估相关干预措施,如有助于恢复受损自我感的叙事疗法,基于正念的干预,以及用于缓解巨大心理痛苦的药物。需要澄清何时需要及如何进行医疗干预,以避免将日常体验病理化或过度医学化。
——————————
医脉通编译,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心理痛苦(mental pain)是一种并非主要由身体感受到的痛苦体验,常被视为
为刻画心理痛苦的生活体验,为日后的定义及临床评估奠定基础,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等机构的研究者开展了一项针对定性研究的系统综述与Meta整合(metasynthesis),近期发表于 Psychother Psychosom.(影响因子17.4,Q1)。

研究者共纳入了1998-2025年发表的49项定性研究,北欧和北美研究占57%;共1,467名参与者,女性和男性数量比为1.6:1,包括躯体疾病患者(47%)、精神障碍患者(7%)及一般人群(46%);采用主题综合分析法从语义、临床及现象学角度归纳心理痛苦的特征与形成机制;使用CASP清单评估研究质量;使用GRADE-CERQual评估可信度。
核心现象学特征
本项系统综述提炼出22个主题、85个子主题,总结出心理痛苦的五个核心现象学特征及心理和躯体表现(图1):

图1 心理痛苦的核心现象学特征、心理表现及躯体表现
作者指出,以下五个核心特征似乎对于将一种体验定义为心理痛苦必不可少:
1. 不愉快(Unpleasantness)
心理痛苦是一种令人厌恶和反感的体验,持续时间和强度不一,从短暂到持续,从可以应对到难以忍受。
2. 油然而生(Heartfelt)
心理痛苦主要是前反思性(pre-reflexive)的,先于任何反思或语言表达而存在,因此被感知为原始的、即时的、真实的。
3. 自我感被破坏(Disrupting the sense of self)
心理痛苦被体验为一种突发事件,扰乱了生命的流动,改变了个体的自我觉察,使个体同时成为疼痛的主体和客体,“既是痛苦又有痛苦”。极端情况下,心理痛苦带来“临界状态”的体验,达到个体极限,促使其将自杀作为逃避痛苦的手段。
4. 不可见(Invisible)
心理痛苦并非来自身体发肤,个体难以将其苦置之度外,缺乏具体的语言及非语言线索也使之难以得到交流,也更容易被污名化或恶评。相比而言,躯体痛苦因其更容易被推测和分享,对于自己和外人而言不那么“不可见”。
5. 宛如躯体痛苦(As physical pain)
心理痛苦与躯体痛苦具有可比性,“痛彻心扉”;参与者也倾向于报告称,心理痛苦甚于躯体痛苦。
此外,综述还报告了心理痛苦体验的心理表现和躯体表现。心理表现包括认知功能下降、害怕疼痛持续或加重、对过去“无痛时光”的怀念(如认为当时没有被充分利用而荒废)、同情心减少。躯体表现则包括无法放松、头晕、心脏颤抖、难以名状的躯体疼痛、胸闷、胃部问题和哭泣等,多为泛化症状或定位于胸部。
理论模型
描述心理痛苦体验的核心现象学特征后,研究团队提出理论模型,认为心理痛苦或可被视为个体“自我感受到威胁”的信号。以下四种逆境常触发心理痛苦,而后者反过来又可能使已受到威胁的自我感进一步恶化(图2):

图2 心理痛苦产生的理论模型
1. 躯体逆境
躯体逆境指个体感知由躯体问题引起、阻碍理想生活的情境,包括身体机能的丧失(如终末期肾衰等)。躯体逆境破坏了身体层面的自我感。
2. 心理逆境
心理逆境指个体难以承受的内在状态,包括消极情绪(如焦虑、愤怒、悲伤、羞耻)、认知过程(如缺乏动力、过度思虑、否认)及精神问题(如抑郁、倦怠)等。心理逆境动摇了与内在生活相关的自我感。
3. 存在逆境
存在逆境指对个体人生目标和意义的底层观念构成挑战的情境,如使之质疑自身的宗教信仰。存在逆境冲击了存在层面的自我感,即个体对于自身存在的觉知。
4. 社会逆境
社会逆境指个体与外界的互动和关系中对社会化自我感构成挑战的情形,如遭遇暴力、缺乏外界认可等。社会逆境威胁了个体的社会自我,后者由个体在社会情境中被强加或被接受的角色、身份和期望所塑造。
以上类型的逆境很可能交织在一起,通过同时威胁自我感的不同层面成为个体心理痛苦的根源。以上主题均同时得到了西方和非西方研究的支持。由于方法学和报告方面的局限性,上述发现的可信度为中等。
结论
本项系统综述可能是首项针对心理痛苦生活体验的定性研究的系统综述和Meta整合,为将心理痛苦识别为一种独特的、有临床意义的体验提供了基础。此外,上述发现可作为临床评估时的实用提示,更好地识别和探讨这一体验。作者主张采用灵活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手段,允许个体用自己的方式描述他们的痛苦。
未来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以开发和评估相关干预措施,如有助于恢复受损自我感的叙事疗法,基于正念的干预,以及用于缓解巨大痛苦的药物。重要的是,需要澄清何时需要以及如何进行医疗干预,以避免将日常体验病理化或过度医学化。
文献索引:Kozlowitz S, Ribeiro A, Sibeoni J, et al. What is mental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synthesi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on the lived experience of mental pain. Psychother Psychosom. 2025 Sep 29:1-20. doi: 10.1159/000548567.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1024500.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