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25年9月10日-13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精神医学学术会议(CSP)在上海隆重召开。众多精神科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聚焦国际前沿与各类疾病诊疗要点,深入分享临床经验、碰撞学术思想。
其中,9月12日下午,“睡眠管理机制革新与临床新突破”专题会议在上海张江科学会堂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陆林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王小平教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赵敏教授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张庆娥教授共同主持,汇聚国内睡眠医学领域专家,以“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这一全新治疗靶点为核心,围绕达利雷生中国III期临床数据、应用前景、

开幕致辞
聚焦睡眠医学痛点 强调精神科医生使命
会议伊始,陆林院士发表致辞。他指出,睡眠医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当前已得到国家与社会的高度关注,各地市医疗机构已被明确要求开设睡眠专科门诊,学科发展迎来重要机遇期。失眠不仅是一种独立疾病,更是多种躯体与精神疾病的共病因素,能显著增加老年痴呆、交通事故、心脑血管疾病等发生风险。他呼吁精神科医生积极投身睡眠医学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共同推动该学科的持续发展。

专题报告
解析新型药物机制 呈现中国临床数据
▲ 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失眠治疗的新曙光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马现仓教授指出,全球超过八亿人饱受失眠困扰1-3,失眠不仅是影响生活质量的一种症状,更是一种需要重视的独立疾病,会引发多种并发症4-6。回顾失眠治疗药物发展历程,从早期巴比妥类、苯二氮䓬类药物,到后续非苯二氮䓬类药物,虽在改善睡眠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但普遍存在依赖风险高、日间嗜睡明显、易产生耐药性等问题7-11。
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的出现,为失眠治疗带来新突破。这类新型药物通过调节睡眠-觉醒周期发挥作用,既能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持续时间,又能改善睡眠维持能力与睡眠质量,且具有依赖性低、对呼吸功能影响小、患者耐受性与依从性良好等优势12。达利雷生作为全新一代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已正式在中国获批用于失眠治疗。临床数据证实其能显著改善失眠患者的夜间睡眠与日间功能13,目前已在多个国家最新发布的失眠诊疗指南中,被推荐为一线治疗用药7,14,15。

▲ 中国III期数据解读:兼顾疗效与安全性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毛洪京教授分享了达利雷生中国III期临床试验结果16。该研究共纳入206例中重度失眠患者,结果显示:治疗1个月后,达利雷生50mg组患者入睡后觉醒时间较基线减少35分钟,尤其对后半夜觉醒频繁的患者改善显著;入睡潜伏期缩短36分钟,入睡更快;主观总睡眠时间延长50分钟,睡眠效率明显提升16。研究期间整体安全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未发现明显次日残余效应,停药后无戒断症状,无反跳性失眠16。
在用药指导方面,达利雷生适用于治疗以入睡困难和/或睡眠维持困难为特征的成人失眠患者,推荐剂量为25mg至50mg,每晚服用不得超过一次,睡前30分钟内口服给药,且服药时间需距离计划觉醒时间至少7小时17。65岁以上老年人无需调整剂量,肝功能轻中度受损者可减量至25mg使用17。

▲ 重塑昼夜平衡:“日间功能”纳入诊疗金标准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张继辉教授强调,精神科医生需转变失眠管理理念,从传统“仅关注夜间睡眠症状”,转向“夜间睡眠质量与日间功能改善并重”18-20。传统治疗药物虽能解决入睡困难问题,但常给失眠患者的日间功能带来负面影响21-27。
达利雷生作用机制明确,实现了“夜间睡眠与日间功能”的双重改善,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其口服吸收迅速,血药浓度达峰时间仅需1-2小时;8小时的合理半衰期可确保药物持续作用整夜睡眠;无显著药物蓄积现象,副作用发生率低,不引起次日嗜睡,停药无戒断症状和反跳性失眠28,29。多项临床研究与真实世界研究数据均证实了其疗效与安全性13,16,30,31,是最新欧洲失眠诊疗指南中,唯一被推荐用于“改善日间功能障碍”的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15。

专家讨论
聚焦未满足需求 共话临床实践路径
在讨论环节,北京回龙观医院王志仁、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姚志剑、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安翠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黄啸四位专家围绕“未满足需求”与“治疗理念转变”两大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专家们一致认为,当前失眠诊疗领域仍存在诸多待解决的需求,包括患者主观睡眠感受较差、日间功能受损、药物副作用以及药物使用不规范等。此外,既往治疗多聚焦于帮助患者入睡,而往往忽视了其恢复正常社会功能的需求。因此,有必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因和个人偏好合理处方药物,积极推进个体化治疗并推动治疗理念的更新。
达利雷生作为一种新型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通过调节睡眠-觉醒状态,帮助患者实现“自然入睡”,不仅不会破坏正常的睡眠结构,还能改善日间功能。另外,该药物不属于精神药品管制范围,在安全性方面表现良好,有望解决传统药物常见的“日间功能损害”和“易产生依赖”等临床痛点,为失眠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有效选择。

会议总结
推动多学科协作 引领睡眠医学新时代
本次“睡眠管理机制革新与临床新突破”专题会议,通过学术报告与专家讨论相结合的形式,为睡眠医学领域搭建了跨学科、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不仅更新了失眠诊疗理念,更明确了新型药物的临床应用路径。随着达利雷生在全国医疗机构逐步落地应用,有望为中国亿万失眠患者带来“优质睡眠+良好日间功能”的双重获益,推动我国睡眠医学进入规范化、精准化发展新阶段。

参考文献:
1. Benjafield AV, et al. Sleep Med Rev. 2025 Aug;82:102121.
2. Shi L, et al. JAMA Netw Open, 2020, 3(7):e2014053.
3. 中国睡眠研究会《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
4. Medic G, et al. Nat Sci Sleep 2017;9:151-61
5. Parthasarathy S, et al. Am J Med 2015;128(3):268-75.e2
6. He S, et al. BMC Psychiatry 2022;22(1):449
7. 中国睡眠研究会.中华医学杂志,2025,105(34):2960-2981.
8. Asnis GM, et al. Int J Mol Sci. 2015 Dec 30;17(1):50.
9. Campbell R, et al. Int J Neurosci. 2023;133:864-78
10. Holbrook AM, et al. CMAJ;162:225-33
11. Crowe SF, Stranks EK. Arch Clin Neuropsychol. 2018;33:901-11.
12. Arq Neuropsiquiatr. 2023 May;81(5):475-483.
13. Emmanuel Mignot, et al. Lancet Neurol. 2022 Feb;21(2):125-139.
14. 2023 NICE: Daridorexant for treating long-term insomnia
15. Riemann D, et al. J Sleep Res. 2023 Dec;32(6):e14035.
16. Huang Z, et al. Sleep. 2025 Jun 25:zsaf170.
17.
18. 中国睡眠研究会. 中国失眠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第2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 Rosenberg RP, et al. Prim Care Companion CNS Disord. 2023;25(1):22nr03385.
20. Sue Wilson, et al. J Psychopharmacol. 2019 Aug;33(8):923-947.
21. M B Scharf, et al. J Clin Pharmacol. 1990 May;30(5):461-7.
22. 李冲, 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11(52):10483-10485.
23. W Vaughn McCall, et al. Curr Med Res Opin. 2006 Sep;22(9):1633-42.
24. Julie Karsten, et al. J Psychopharmacol. 2017 Mar;31(3):327-337.
25. Alicia J Roth, et al. J Sleep Res. 2011 Dec;20(4):552-8.
26. Andrew D Krystal, et al. World Psychiatry. 2019 Oct;18(3):337-352.
27. Akira Kuriyama, et al. Sleep Med. 2014 Apr;15(4):385-92
28. Muehlan C, et al. J Clin Psychopharmacol 2020;40:157–66
29. Muehlan C, et al. Eur Neuropsychopharmacol 2019;29:847–57
30. Williams SG, Rodriguez-Cué D. J Clin Med. 2023;12:3240
31. Fernandes M, et al. Neurol Sci. 2024 Jul;45(7):3443-3448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