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慢性盆腔痛非妇科常见疾病的识别与管理
2025-09-26 来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关键词: 女性慢性盆腔痛

作者:张露,李春艳,李明江,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


女性慢性盆腔痛(chronic pelvic pain,CPP)是一种临床常见且易被忽视的生殖健康疾病,影响着5.7%~26.6%的全球女性,容易引起女性的心理和生理衰弱[1]。CPP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疾病,由妇科、胃肠道、泌尿系统、肌肉骨骼、神经系统和心理社会疾病等因素相互作用引起[2]。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将CPP定义为非周期性的感觉源自盆腔器官或结构的疼痛症状,通常持续6个月以上或周期性疼痛伴有显著的认知、行为、性和情感后果[3]。目前CPP的病因主要分为器官性疾病、神经肌肉骨骼异常及心理社会因素3大类。引起CPP最常见的妇科疾病包括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急慢性盆腔炎和盆腔静脉瘀血综合征等,而引起CPP的非妇科常见疾病包括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nterstitial cystitis /bladder pain syndrome,IC/BPS)、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和心理疾病等。在CPP的诊治过程中易忽视非妇科的相关因素,本文探讨了CPP相关非妇科常见疾病的识别与管理,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引起CPP的非妇科疾病的警觉性和管理能力。


1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


IC/BPS是指在没有感染或其他可识别原因的情况下,与下尿路症状相关的疼痛、压力或不适,持续时间超过6周。其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盆腔或全身疼痛、排尿困难及因情绪焦虑等引起的生活质量下降,以女性常见[4]。IC/BPS的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尚未有统一的诊断标准[5]。IC/BPS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慢性炎症、病毒感染、尿路上皮功能障碍、感觉神经增生、淋巴浆细胞浸润、慢性淋巴滤泡聚集、膀胱壁增厚、中枢神经系统致敏、膀胱外炎症和心理应激[6]。


IC/BPS的诊断评估应包括全面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以确定症状和体征,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症状;诊断需要符合症状持续至少6周且尿培养阴性[4]。临床病史应包括疼痛、压力或不适症状的详细特征;排尿的紧迫性或频率;症状持续时间;以及性别特异性相关症状的评估(包括女性与月经有关的疼痛)。体格检查应侧重于腹部和骨盆检查,以排除其他潜在的疼痛或感染来源、隐匿性神经系统疾病和隐匿性尿潴留。基本的实验室评估包括尿液分析和尿液培养。同时记录基础排尿症状和疼痛程度。排尿日志应记录至少1 d,IC/BPS多表现为尿频,夜间尿频增加,存在诱发因素,排尿量低于平均排尿量。相关的疼痛量表包括泌尿生殖系统疼痛指数、间质性膀胱炎症状指数和问题指数等,可用于收集和记录症状。


当诊断不明确时,应进行膀胱镜检查、尿动力学检查和(或)影像学检查[7],以排除潜在的混杂情况(如膀胱癌、膀胱结石、尿道憩室、异物)并评估Hunner病变(膀胱黏膜上的红色病变,伴附着的纤维蛋白沉积;膀胱水扩张后常会出血)的存在,并对可疑病变进行活检。尿动力学检查可以排除其他膀胱疾病,包括逼尿肌不稳定、压力性尿失禁和膀胱出口梗阻[8]。


IC/BPS治疗方法可分为膀胱内治疗和膀胱外治疗2种。膀胱内治疗包括膀胱内灌注药物、膀胱治疗性水扩张、膀胱内药物注射、干细胞治疗、体外冲击波疗法、单克隆抗体治疗等,膀胱外治疗包括行为及饮食治疗、口服药物治疗等。IC/BPS的治疗应个体化,在综合考虑可选方案、风险和收益的基础上共同制定决策。除Hunner病变外,初始治疗应采用非手术治疗,管理疼痛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优先事项。如果在多种治疗方法后仍无改善,则应重新考虑诊断。 


IC/BPS的常见鉴别诊断包括尿路感染、膀胱及逼尿肌过度活跃、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尿道憩室、尿路结石、膀胱癌等[9]。IC/BPS易与导致CPP的妇科疾病相混淆,既往研究表明IC/PBS和EMs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临床表现易混淆,诊治存在困难,也称为邪恶双胞胎(the evil twins),两者有相似的临床表现,而且两者有可能共同存在[10]。无论是妇科还是泌尿科医生,诊治CPP时要注意特征性临床症状的识别。通过病史、体征以及辅助检查明确相应诊断,当存在诊治困难时,应考虑多学科会诊。对于IC/BPS患者,如果一线治疗效果不理想或诊断不确定,应咨询妇科医生,排除EMs,反之亦然。当需要强效阿片类药物来缓解疼痛时,难治性IC/BPS可能需要转诊到疼痛科。


2肠易激综合征征


IBS是一种常见的肠脑相互作用的慢性胃肠道疾病,在没有结构、炎症或生化异常的情况下,以腹痛和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11],其发病率为4%~21%[12]。IBS根据排便习惯的改变可分为4种临床类型:便秘型、腹泻型、混合型、未定型[13]。IBS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考虑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脑-肠轴”(肠道与大脑的互动机制)失衡,其他可能因素包括胃肠道动力异常、肠黏膜通透性增加、免疫激活及肠道微生态异常等[14]。


IBS的临床表现包括:(1)慢性、复发性或发作性症状,包括腹部疼痛,通常被描述为抽筋,可能会因饮食或情绪压力而恶化,排便有时能缓解不适症状。(2)排便习惯改变,包括腹泻、便秘、腹泻和便秘交替。(3)排便不尽感,直肠紧迫感,腹胀,排便时排出透明或白色黏液,胃肠胀气。(4)可能有其他胃肠道症状(如吞咽困难、胃酸反流、早饱、嗳气)和(或)非胃肠道症状(如痛经、性交困难、尿急或尿频)[15]。IBS在20~39岁人群患病率最高,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影响,两者比例高达2∶1[15]。


IBS的诊断依据是病史、体格检查以及排除器质性疾病的筛选试验。目前较为常用的诊断标准为罗马Ⅳ标准。在过去3个月内,每周至少1 d反复出现腹部不适,并伴有以下至少2项症状:(1)与排便有关。(2)排便频率改变。(3)大便形态改变。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上诊断标准[16]。IBS的常见鉴别诊断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乳糜泻、乳糖不耐受、感染性腹泻等。


IBS的治疗原则包括:(1)安抚和教育患者关于IBS的特征。(2)建议通过饮食和生活方式措施来控制症状。(3)低发酵-低聚糖-二糖-单糖-多元醇的饮食通常能改善症状。(4)提供心理支持。(5)具体治疗取决于排便习惯的改变。常用药物有解痉剂、止泻剂、通便剂、肠道微生态制剂等。对伴有明显焦虑或抑郁状态的患者,可选用神经递质调节药物。


IBS易与导致CPP的妇科疾病相混淆,但从临床症状以及相关检查也不难鉴别。妇科疾病症状多随月经周期变化,IBS通常与月经无关。腹痛伴有异常阴道流血、性交痛、异常分泌物提示妇科问题可能性大,腹痛伴有排便习惯改变更倾向IBS。IBS无器质性病变,妇科疾病可通过影像学或活检发现异常。


3炎症性肠病


IBD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进展性肠道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CD,具有高复发性、高异质性、难以治愈等特点,给患病人群造成严重的身心损害[17]。尽管IBD的病因尚不明确,但一般认为与免疫失调、遗传、环境、肠道微生态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18]。


UC多表现为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左下腹痛,病变的特征是局限于结肠的黏膜炎症反复发作;通常累及直肠,可局限或向近端延伸。UC的肠外表现可包括外周关节病、眼部疾病(如巩膜炎、葡萄膜炎)、皮肤病(如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19]。CD多表现为腹痛、腹泻、体重下降,可累及从口腔到肛门的胃肠道任何部位,最常见于回肠末端和结肠,疾病累及全层肠壁,可伴肛周病变(瘘管、脓肿),呈节段性,不连续[20]。IBD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消化道内镜以及病理检查。CD的基本病理表现是急慢性炎症、隐窝炎、隐窝脓肿、糜烂和溃疡,特征性病理是非干酪性肉芽肿、肠壁各层炎症、淋巴细胞聚集。UC的炎症反应主要局限于黏膜层,内镜活检和手术切除标本诊断UC都相对容易,分期不同,UC的镜下表现也略有区别。


IBD的诊疗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多学科合作和个体化治疗,其短期治疗目标是缓解临床症状和黏膜修复,长期治疗目标是维持缓解、预防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根据病变部位、严重程度、既往治疗反应制定方案。IBD的治疗方法包括:(1)药物治疗,包括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2)手术治疗:对于出现肠梗阻的患者,若经保守治疗无效,手术解除梗阻是必要的。肠穿孔需要立即手术修补穿孔部位。(3)营养支持治疗。(4)生活方式的调整[21]。


IBD和妇科疾病都是常见的腹痛原因,但它们引起的腹痛有一些区别,主要体现在疼痛的性质、伴随症状以及与生理周期的关系等方面。IBD引发的腹痛往往是痉挛性的或阵发性的,多位于下腹中部。疼痛可能会随着炎症的加剧而加重,且可能伴有腹泻,大便中可能带有脓血。妇科疾病引起的腹痛类型多样,可能与生理周期有关。IBD可能伴有腹泻、体重减轻、营养不良等。妇科疾病可能伴有月经异常、分泌物异常等。IBD需要通过内镜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等来诊断,治疗主要依赖抗炎药物和免疫抑制剂。妇科疾病需要根据具体疾病进行相应的妇科检查,如超声检查、分泌物检查等,治疗方法因疾病不同而异,可能包括药物和手术治疗等。


4精神社会因素


精神社会因素在各种疼痛中均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疼痛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器质性疾病可以同时合并神经肌肉疼痛及精神社会因素[22]。情绪性腹痛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腹痛,也是躯体化障碍的一种症状表现,表现为持续或频繁发作的下腹疼痛,常伴有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23]。这类精神社会因素常通过“脑-肠轴”影响消化系统功能。巨大的压力会抑制副交感神经的功能,同时引起体内会分泌大量的皮质醇激素,进而刺激胃肠道,导致胃肠蠕动异常,引发腹痛腹胀等不适。长期的心理压力还可能通过影响肠道微生态平衡,使有害菌群增多,从而加剧腹部不适。既往研究表明,抑郁症和慢性疼痛在重度抑郁症人群中以双向模式相互关联[24]。


精神社会因素引起的腹痛应首先排除器质性疾病,但很多患者以及临床医生很难意识到精神因素引起腹痛的可能性,造成临床误诊误治。妇科疾病引起的腹痛多有明显的阳性体征,或与月经相关联。当出现腹部胀痛不适,并且无法通过常规检查找到病因时,不要忽视心理健康的作用。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识别心理压力、心理疏导、放松训练、健康的生活方式、社会支持、必要时由心理科给予药物辅助治疗。


5其他因素


CPP病因复杂,引起CPP的其他泌尿系统疾病包括膀胱肿瘤、泌尿系统慢性感染性疾病、女性尿道综合征、泌尿系统结石和膀胱功能紊乱等[25-27]。引起CPP的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包括慢性阑尾炎、结直肠肿瘤、乳糜泻、结肠憩室和慢性不全肠梗阻[28]。而神经肌肉疾病也是引起CPP的常见原因,包括纤维肌痛、姿势综合征、肛提肌综合征、腹型偏头痛神经病理性疼痛[29]。这些疾病引起CPP时多伴有其他特征性的临床表现,要注意鉴别诊断。


综上所述,CPP病因复杂且诊治棘手,涉及多个学科,包括妇科、泌尿科、消化科、疼痛科、心理科等。妇科医生除了熟悉引起CPP的妇科疾病,还需了解引起CPP的非妇科疾病的临床特点,避免误诊误治。疑难的CPP建议进行多学科会诊。CPP需充分评估、全面认识才能够对其给予准确有效的诊疗,怀疑非妇科疾病引起CPP时需及时转诊。


利益冲突  本文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张露:查阅文献、撰写文稿;李明江:写作指导、文稿修改;李春艳:写作构思、终稿审核  


参考文献略


来源:张露,李春艳,李明江.女性慢性盆腔痛非妇科常见疾病的识别与管理[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5,41(8):810-813.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