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阴性
AR的结构、功能及其信号通路[1]
AR属于类固醇受体家族,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与热
在TNBC中,AR信号通路不仅通过基因组机制发挥作用,还涉及非基因组效应。AR可通过快速激活PI3K/AKT/mTOR、MAPK/ERK等关键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细胞存活、增殖和代谢重编程。例如,AR的激活可上调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进而促进cyclin D-CDK4/6复合物形成,加速细胞周期G1/S期转换。此外,AR还可与SRC激酶相互作用,激活SRC/FAK/PI3K通路,增强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AR信号通路与其他致癌通路(如PI3K/AKT和MAPK/ERK)存在广泛串扰,这种串扰不仅增强了AR的转录活性,还可能导致治疗抵抗。例如,在去势抵抗性

图1. TNBC中AR信号及其与其他通路串扰的概述[1]
AR在TNBC中的表达与影像学特征[1]
目前,AR的表达主要通过免疫组化(IHC)进行检测,常用阈值包括核染色比例≥1%或≥10%。研究表明,TNBC中AR的表达介于12%至55%之间,部分研究甚至报道高达80%。此外,AR剪接变异体(AR-SVs)在TNBC中约占20%,其表达与肿瘤侵袭性增强相关。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AR表达状态与TNBC的影像学特征密切相关。超声检查显示,AR阳性肿瘤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伴有低回声晕和后声影;而AR阴性肿瘤则多为边界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肿块。 乳腺
影像学特征不仅有助于鉴别AR阳性TNBC,还可为临床AR检测和个体化治疗策略提供辅助信息。例如,对于影像学表现为典型AR阳性特征的TNBC患者,可优先考虑进行AR IHC检测,并评估AR靶向治疗的适用性。

图2. AR表达对影像学表现的影响。A 二维超声;B 钼靶摄影;C
AR表达与TNBC预后[1]
目前,关于AR表达与TNBC预后的联系尚存争议。部分研究显示,AR阳性患者具有更长的中位总生存期(OS)和较低复发风险,表明AR可能是一个积极的预后因素。例如,一项针对75岁以上TNBC患者的大规模队列研究发现,AR阳性患者的无病间隔期显著延长,复发率更低。然而,其他研究并未发现AR表达与生存时间之间存在显著关联,甚至有研究指出AR阳性可能与晚期复发和较高死亡率相关。
这种不一致可能源于多种因素,包括研究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差异、AR检测方法和阈值不统一等。此外,AR-SVs的存在及其功能异质性也可能影响预后评估。未来需要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研究,结合分子分型和多组学数据,进一步明确AR在TNBC中的预后价值。
AR抑制剂的临床应用[1]
单药治疗
随着AR在TNBC中作用的逐渐明确,AR抑制剂已成为LAR亚型TNBC的重要治疗策略。

图3. AR抑制剂单药治疗示意图[1]
联合治疗

图4. AR抑制剂联合治疗策略示意图[1]
A 与紫杉烷类药物联用,通过抑制P-糖蛋白上调,克服AR诱导的化疗耐药性;
B 与PI3K或CDK4/6抑制剂联合治疗,增强疗效;
C 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协同作用,增强免疫应答;
D HDAC抑制剂可通过改变染色质结构,改善治疗效果。
图中橙色/红色箭头表示激活或上调,绿色箭头指示药物靶点,紫色箭头表示抑制,黑色箭头表示通路激活。
尽管AR抑制剂单药治疗显示出一定疗效,但TNBC的高度异质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因此,联合治疗策略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联合化疗
紫杉类药物是TNBC的一线化疗方案,但其疗效常因P-糖蛋白(P-gp)介导的多药耐药而受限。研究发现,AR信号通路可上调P-gp表达,而AR抑制剂可逆转这一效应,增强紫杉类药物的细胞毒性。例如,恩扎卢胺联合
联合靶向治疗:PI3K/AKT/mTOR通路在TNBC中频繁突变,尤其在高AR表达的肿瘤中突变率较高。临床前研究表明,AR抑制剂与PI3K/mTOR抑制剂(如Taselisib)联用可协同抑制肿瘤增殖。TBCRC032试验进一步证实,恩扎卢胺联合Taselisib治疗转移性AR阳性TNBC的CBR为35.7%,显著高于单药组,且在AR阳性/PTEN缺失亚组中获益更显著。此外,AR抑制剂与CDK4/6抑制剂(如
联合免疫治疗:TNBC肿瘤微环境(TME)常呈免疫抑制状态,限制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疗效。AR信号可通过调控PD-L1表达和免疫细胞浸润影响TME。研究表明,AR抑制剂可增强肿瘤免疫原性,改善免疫微环境。一项II期试验评估了AR调节剂Enobosarm与PD-L1抑制剂
联合表观遗传治疗: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可通过改变染色质结构、下调AR及AR-SVs表达,增强AR抑制剂的敏感性。临床前研究表明,恩扎卢胺联合HDAC抑制剂
总结与展望
AR作为TNBC、尤其是LAR亚型的重要分子标志物和治疗靶点,其临床转化价值日益凸显。尽管AR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尚存争议,但其在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响应中的关键作用已得到广泛验证。目前,探索AR抑制剂单药及联合治疗的多项临床试验已显示出一定的疗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未来需结合分子分型、转录组学及蛋白组学技术,建立更精确的AR活性评估体系,进一步探索联合靶向策略,并通过更多大型临床试验验证其有效性。
总之,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AR靶向治疗有望为TNBC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通过深化对AR信号机制的理解、优化患者筛选策略、探索更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案,AR抑制剂将在TNBC治疗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