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ADV 2025微专辑
扫描二维码
可查看更多内容
编者按
欧洲皮肤病与性病学会(EADV)2025年年会9月17日于法国巴黎会议中心拉开帷幕,白癜风治疗领域的新进展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白癜风作为一种获得性色素异常性疾病,不仅影响患者外观,更常带来显著的心理负担。尽管传统治疗方法多样,但疗效有限且存在一定安全性顾虑。近年来,Janus激酶(JAK)抑制剂的出现为白癜风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包括口服乌帕替尼、外用芦可替尼等药物已在临床中展现出潜力。与此同时,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光疗等传统手段在特定分型患者中仍具有重要价值。本文综合多篇壁报,探讨JAK抑制剂单药或联合光疗在白癜风治疗中的疗效、安全性及应用前景。
向上滑动阅览(排名不分先后)
POSTER ID:P1969
The role of photo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segmental vitiligo in the era of janus kinase inhibitors JAK 抑制剂时代光疗在节段型白癜风治疗中的作用
POSTER ID:P2010
Upadacitinib and its role in the vitiligo treatment: a potential therapeutic tool 乌帕替尼在白癜风治疗中的作用:一种潜在的治疗工具
POSTER ID:P2653
Long-Term Safety of Ruxolitinib Cream in Pediatric and Adult Patients: an Analysis of 7 Phase 3 Clinical Trials in Atopic Dermatitis and Nonsegmental Vitiligo 芦可替尼乳膏在儿童及成人患者中的长期安全性:基于7项特应性皮炎和非节段型白癜风III期临床试验的分析
POSTER ID:P2738
Efficacy and Safety of Ruxolitinib Cream Combined With NB-UVB Phototherapy for Treatment of Vitiligo 芦可替尼乳膏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光疗治疗白癜风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窄谱中波紫外线光疗在JAK抑制剂时代治疗节段型白癜风的作用
研究背景与目的
节段型白癜风(SV)在白癜风病例中占比少数,最常见于儿童群体。这种亚型的白癜风对传统治疗方案尤其耐药,包括外用和系统用糖皮质激素、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TCI)、光疗及手术治疗。Janus 激酶(JAK)抑制剂作为新兴治疗选择,正被探索用于外用和系统治疗白癜风,且在非节段型白癜风(NSV)中已展现出有希望的结果。
病例报告
-患者资料:7岁男童,无基础疾病,右半面部(颞部、眶周、颧部、口周、耳前、下颌区)及颈部色素脱失斑伴同侧睫毛、部分毛发变白,病程5年,符合SV诊断。
-既往治疗:局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TCI)联合环孢素(3 mg/kg/天)治疗1年,疗效不佳,且对生活质量及社交产生显著影响。
-当前治疗方案:
-采用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光疗,每周2次,剂量每次递增10%,联合外用他克莫司,停用环孢素。
-每3个月评估疗效,皮损呈毛囊周围复色模式逐渐改善。
-治疗结果:6个月后受累区域显著复色,无不良反应。

图1:采用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光疗联合外用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后,节段型白癜风复色的进展情况。(a)治疗基线时的患者;(b)治疗8周时的患者;(c)治疗6个月时的患者;(d)治疗1年时的患者。
结论
即使在JAK抑制剂时代,节段型白癜风在病例报告和临床试验中仍很少被提及。外用JAK抑制剂芦可替尼已获批准用于非节段型白癜风的外用治疗,而口服ritlecitinib的Ⅱ期试验仅纳入了非节段型白癜风患者。因此,节段型白癜风仍然缺乏主要有效的治疗选择。尽管如此,本病例显示节段型白癜风对NB-UVB联合TCI治疗有满意的反应。经典治疗方案仍然有效,并能为部分患者提供良好效果,因此,即便在创新疗法兴起的情况下,也不应忽视这些传统治疗方法。
乌帕替尼及其在白癜风治疗中的作用:一种潜在的治疗手段
研究背景
白癜风是最常见的获得性色素异常疾病,影响着全球0.1-2%的人口。尽管其发病率较高且会造成心理影响,但有效的治疗选择仍然有限。本研究呈现了一系列使用乌帕替尼(一种选择性Janus激酶1(JAK1)抑制剂)治疗的白癜风患者病例。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25例白癜风患者(含非节段型及节段型),采用乌帕替尼治疗(其中14例为成年女性,3例为成年男性,1例为儿童)。
-剂量:10例患者接受30mg剂量治疗;8例患者接受15mg剂量治疗。
-目标:治疗6个月后,实现白癜风面积评分(VES)50%的改善(VES50),以及仅面部受累区域75%的改善(F-VES75)。
研究结果

图1 左图为每位患者白癜风面积评分(VES)的变化情况,患者基线VES与治疗6个月时VES的对比;右图为每位患者VES的相对改善情况,虚线代表达到VES50(即改善≥50%)的标准,呈现出不同患者治疗后VES相对基线的改善程度分布。
本研究纳入25例接受乌帕替尼治疗的白癜风患者,基线时平均VES评分为35。90%的患者在治疗后VES评分有所改善,在坚持规范治疗的患者中,第24周时平均VES评分为18。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仅1例患者因治疗24周后无效而停药。
研究结论
-乌帕替尼可能成为白癜风治疗的有效替代方案,在近一半患者中,治疗6个月时显示出具有临床意义的反应,在面部区域的效果甚至更好,且耐受性良好。
-接受30mg和15mg剂量的患者组中,均有患者达到VES50和/或F-VES75,因此本研究无法得出两种剂量存在显著差异的结论。
-该队列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未来需要更大规模的对照临床试验来证实其疗效和安全性。
芦可替尼乳膏在儿童及成人患者中的长期安全性:基于7项特应性皮炎和非节段型白癜风III期临床试验的分析
研究背景
Janus激酶(JAK)抑制剂是治疗特应性皮炎(AD)和白癜风等皮肤病的有效药物。由于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使用系统性JAK抑制剂存在安全性担忧,美国和加拿大的药品标签中对严重感染、恶性肿瘤、血栓栓塞事件、重大不良心脏事件(MACE)和死亡等情况发出了类别警告。本分析旨在调查外用芦可替尼III期临床试验中,AD或非节段型白癜风患者发生这些不良事件的概率。
研究方法
使用4项轻度至中度AD临床研究(研究者整体评估评分为2/3,年龄≥2岁患者体表面积[不包括头皮]受累3%-20%,治疗长达1年,第8周后按需使用)和3项白癜风研究(年龄≥12岁患者体表面积受累3%-10%,治疗长达2年)的数据,计算每日两次涂抹1.5%芦可替尼乳膏患者的暴露调整发病率(EAIRs)。EAIRs的计算方式为每100人年(PY)暴露中发生事件的患者数量。
研究结果
在年龄2-11岁涂抹1.5%芦可替尼乳膏的AD患者(n= 112.88 PY)中,严重感染的EAIR(95%置信区间)为0.89(0.02-4.94)例/100 PY;该人群中未发生其他关注事件。在年龄≥12岁涂抹1.5%芦可替尼乳膏的AD患者((n = 701),545.65 PY)中,严重感染的EAIR(例/100 PY [95%置信区间])为0.92(0.30-2.14),非黑色素瘤皮肤癌(NMSC)为0.37(0.04-1.32),其他恶性肿瘤为0(0-0.68),MACE为0.18(0-1.02),血栓栓塞事件为0.37(0.04-1.32)。在年龄≥12岁涂抹1.5%芦可替尼乳膏的白癜风患者((n= 637),867.90 PY)中,严重感染的EAIR(例/100 PY [95%置信区间])为0.46(0.13-1.18),NMSC为0.12(0-0.64),其他恶性肿瘤为0.35(0.07-1.01),血栓栓塞事件为0.23(0.03-0.83)。所有临床研究中均未出现死亡病例。
研究结论
每日两次涂抹1.5%芦可替尼乳膏的AD或非节段型白癜风患者,其严重感染、恶性肿瘤、血栓栓塞事件和MACE的EAIRs较低,且未出现死亡病例。
芦可替尼乳膏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光疗治疗白癜风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研究背景
在一项Ⅱ期研究(NCT03099304)中,19例白癜风患者接受芦可替尼乳膏单药治疗52周后,选择性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光疗具有良好耐受性,且可改善色素沉着。本探索性研究(NCT05247489)旨在评估对于芦可替尼乳膏治疗12周后总白癜风面积评分指数(T-VASI)改善未达25%(T-VASI25)的非节段型白癜风(NSV)患者,联合NB-UVB/芦可替尼乳膏治疗的效果。
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纳入≥12岁、总受累体表面积≤10%的NSV患者,每日两次外用1.5%芦可替尼乳膏,持续12周。
-分组标准:12周时达到T-VASI25的患者继续单药治疗;未达标准者从第12周起联合NB-UVB光疗(每周3次),直至第48周。
研究结果
-患者基线:共55例患者,中位年龄51.0岁(15-83岁),50.9%(28/55)为男性,63.6%(35/55)为Fitzpatrick皮肤分型I-III型。基线平均T-VASI/F-VASI评分分别为6.77(SD 2.11)/0.94(SD 0.49)。
-疗效分析:
-单药治疗组:12周时11例达到T-VASI25,平均T-VASI/F-VASI较基线变化百分比(%CFB)为-29.8%(SD 24.5%)/-54.6%(SD 34.3%);持续单药至48周时,%CFB进一步改善至-69.8%(SD 18.5%)/-90.7%(SD 11.0%)。
-联合治疗组:12周时35例未达T-VASI25(T-VASI/F-VASI %CFB为-7.9% [SD 9.8%]/-32.4% [SD 26.0%]),联合NB-UVB后48周时,T-VASI/F-VASI %CFB达-50.4%(SD 28.7%)/-85.6%(SD 15.9%)。其中,T-VASI50响应率为57.7%(15/26),T-VASI75响应率为19.2%(5/26),84.6%(22/26)/53.8%(14/26)达到F-VASI75/90响应。
-药代动力学:联合NB-UVB不影响芦可替尼血浆浓度。
-安全性:单药组治疗期间不良事件(TEAEs)发生率为45.0%(9/20,含12周前退出者),联合组为60.0%(21/35),无治疗相关严重TEAEs。
研究结论
对于芦可替尼乳膏12周治疗未达T-VASI25的NSV患者,联合NB-UVB光疗至48周可显著改善躯干及面部色素沉着,且未发现新的安全隐患。
小结
综上所述,本届EADV年会公布的临床证据标志着白癜风治疗进入了精准化和多元化的新阶段。JAK抑制剂,无论是口服还是外用,都显示出强大的治疗潜力,而与传统NB-UVB光疗的联合方案则为反应不佳的患者提供了新的策略。尽管前景乐观,但更大规模、更长周期的对照研究对于确立最佳治疗剂量、长期安全性以及在不同人群(如儿童)中的应用仍至关重要。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致力于探索这些创新疗法如何更好地融入临床实践,最终为全球白癜风患者带来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选择,改善其生活质量与预后。
敬请期待后续,医脉通皮肤科将持续为您带来EADV 2025更多深度解读与独家报道。
参考文献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