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025年9月11-14日,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血液学学术会议如约而至,以“传承・创新・融合・卓越”为主题,汇聚全球血液学领域顶尖力量,聚焦血液学前沿方向与临床关键问题,搭建起高质量的学术交流与成果转化平台。与会期间,医脉通特邀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蔡清清教授接受采访,围绕
医脉通:
当前淋巴瘤新药研发中,“靶点有效性在临床前研究与临床阶段存在脱节”“新药单药疗效有限但联合方案缺乏精准依据”等问题较为突出。您认为应如何缩短新药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转化周期并提升转化效率?
蔡清清教授:
当前淋巴瘤新药研发确实面临“靶点临床前与临床脱节”和“联合方案缺乏精准依据”的困境。要想缩短转化周期、提升转化效率,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提高靶点验证的临床相关性:传统的动物模型和细胞系往往不能完全反映真实患者的肿瘤微环境。应更多依托大规模多组学临床样本和患者来源的类器官模型,结合空间组学、单细胞测序等技术来评估靶点在不同患者亚群中的作用,从源头上减少“临床前有效、临床无效”的脱节。
推动联合治疗的机制化设计:单药疗效有限时,与其盲目“叠加”,不如基于分子通路和免疫微环境特征来建立联合方案。例如通过免疫检查点、代谢途径和信号转导网络的交叉分析,明确哪类患者可能从某种组合中获益,从而为联合用药提供精准的生物学依据。
强化转化医学平台与临床试验前置布局:可以在早期即建立转化医学研究平台,实现科研端与临床端的双向互动:科研发现要及时进入临床样本队列验证,临床试验中患者的分子数据要反哺基础研究。这种“闭环”机制能够让新药研发少走弯路。
借助数字化与人工智能工具:通过AI驱动的药物筛选、临床预测模型和真实世界数据分析,可以在设计临床试验前就预测潜在人群和疗效窗口,从而提高试验效率、缩短研发周期。
总的来说,核心是建立更接近真实患者的验证体系,精准匹配药物与人群,并形成科研—临床的快速循环。这样才能既保证安全性与科学性,又提升新药的转化效率。
医脉通:
淋巴瘤新药研发正逐步向“双特异性抗体、ADC药物、细胞治疗联合”等方向拓展。您认为未来在推动这类创新药物临床转化时,应如何建立兼顾“疗效评估、安全性监测、患者获益预测”的多维度评价体系?
蔡清清教授:
淋巴瘤新药研发正在进入“双特异性抗体、ADC药物、细胞治疗联合”的新阶段,这类创新疗法带来更大潜力的同时,也对临床转化提出了更复杂的要求。我认为未来需要建立一个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核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疗效评估的多层次化:不能仅依赖传统的影像学缓解率,还应整合分子水平和免疫学指标。例如利用ctDNA、单细胞测序、空间组学监测残留病灶与免疫反应;通过免疫功能评分来动态反映疗效,从而实现“深度缓解”与“持久缓解”的双重衡量。
安全性监测的实时化与前瞻化:双抗、CAR-T、ADC药物都可能带来特有的不良反应,如CRS、神经毒性或靶向相关的脱靶效应。因此需要在临床试验中引入连续监测体系: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炎症因子谱、免疫细胞动态)和多组学数据,做到早期预警、分层干预。
患者获益预测的精准化:应充分利用大规模临床样本和真实世界数据,建立预测模型,明确哪些分子亚型、免疫微环境特征的患者最可能获益。同时可借助人工智能对多模态数据进行整合,逐步形成“个体化获益评分”,帮助医生在早期即判断患者是否适合某种创新疗法。
评价体系不应是静态的,而要在真实世界应用中不断迭代更新。总结来说,未来的评价体系应当是“分子层面的精准评估 + 临床层面的动态监测 + 预测模型的智能辅助”,三者协同,才能真正实现疗效、安全和获益之间的平衡,提升淋巴瘤创新药物的转化价值。
医脉通:
您和团队目前正在开展哪些研究工作,能否和我们分享一下?
蔡清清教授:
目前,我团队的研究体系主要分为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两大板块:
在基础研究方面,我们重点聚焦于淋巴瘤的免疫微环境和耐药机制,利用单细胞组学、空间组学和多组学整合的方法,探索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寻找新的分子靶点。同时,我们也在建立患者来源的模型来验证这些发现,为后续新药研发提供更有临床相关性的依据。
在临床研究方面,我们的很多探索其实也是从基础研究中延伸出来的。比如在实验室里通过单细胞和多组学分析发现某些关键通路异常,或者免疫微环境存在新的调控分子,我们就会进一步推动相关药物进入临床验证。正是基于这种转化思路,我们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管线布局,并且已经在开展多项临床试验,研究方向涵盖小分子靶向药物(包括新一代 BTK 抑制剂、XPO1 抑制剂、JAK1 抑制剂等)、免疫治疗药物(如 CD3×CD20 双特异性抗体、LAG3 单克隆抗体)及细胞治疗技术(如 CD19 靶向 CAR-T 细胞疗法、增强型 CAR-NK 细胞疗法)。
总体而言,我们致力于通过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深度联动形成完整闭环:一方面,基础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精准的治疗靶点与适宜人群分层依据;另一方面,临床研究积累的真实数据可反哺基础研究,进一步完善机制认知,从而加速新药研发进程与转化效率。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推动更多创新诊疗方案落地,切实惠及淋巴瘤患者。
蔡清清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内科副主任,淋巴瘤大PI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淋巴瘤专委会 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委会 主任委员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淋巴瘤专委会 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专委会 副主委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二届委员会 委员
作为全国leading PI或分中心PI共主持了多项注册临床研究,6个创新抗肿瘤药获批上市。近五年以通讯作者(含共同)在Lancet haematology、Blood、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Clinical Cancer Research、Leukemia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5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面上项目三项,及科技部重点研发课题。以第一完成人获2023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