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眼睛里的“小溪流”拍照
OCTA技术如何预警青光眼
青光眼作为全球首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预计到2050年,我国青光眼患者总数将达2516万。这种眼病在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但视神经的损害却在悄悄进行。等到患者察觉视力下降时,视功能损失往往已经难以挽回。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孙兴怀教授在“OCTA在青光眼中的临床应用”的讲座中做了精彩的分享。传统的青光眼诊断主要依靠眼压测量、眼底检查和视野检查,但这些方法在早期诊断方面存在局限。如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 正在改变这一局面。
01
为什么青光眼早期诊断
如此重要?
青光眼是一种表现为特征性视神经损害和视野缺损的眼病。其视神经损害机制主要包括机械学说(眼压升高导致视神经受压)和血管学说(视神经血液供应障碍)。
这种损害是不可逆的。早期发现,及时进行合理的治疗,将眼压控制在理想范围,绝大多数患者都可以在有生之年保持良好的视功能。
02
OCTA技术:
无创血管成像的突破
OCTA是一种快速、无创的新型血管成像技术,近年来在眼科领域崭露头角。它利用血液中流动的红细胞作为天然的“内源性造影剂”,无需注射任何外来的造影剂,就能清晰呈现眼底的微血管网络。为了能快速把握其核心,我们先通过一个表格来梳理OCTA成像的几个关键步骤和对应的核心技术:
OCTA如何“看见”血流?
OCTA技术的核心原理是运动对比。想象一下,在静止的眼球结构中,唯一运动的就是血管里流动的红细胞。OCTA设备会对眼底的同一位置进行非常快速(数秒内)的多次重复B扫描。扫描间隔内,静态的组织(如视网膜各层结构)反射的光信号基本保持不变,而流动的红细胞反射的光信号则会因为运动而产生变化。
通过特殊的算法(如去相关算法)分析连续扫描信号之间的这些差异,系统就能剔除静态组织的背景信号,突出并提取出代表血流的动态信号,从而生成清晰的血管图像。
发现早期血流变化
研究表明,在临床前青光眼患者和正常人群比较中,OCTA的异常最先被检测到,其中血流指数和血管密度明显降低。这意味着OCTA可能在结构改变(如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变薄)和功能改变(如视野缺损)之前,就发现青光眼的早期征兆。
孙兴怀教授介绍了一项重要发现:“急性眼压升高对微血管造成损害相较于对神经纤维层的损害,要早出现6个月。这一发现对于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评估青光眼严重程度和进展
OCTA可以检测黄斑区和视盘及环乳头区血管密度,有助于青光眼病变进展的检测。随着青光眼严重程度的增加,血管密度的诊断价值提高。
视盘上下方毛细血管平均密度与RNFL上下方平均厚度成正相关,视盘大血管直径与视野平均缺损度呈正相关。这些关系使得OCTA成为监测疾病进展的有力工具。
指导治疗决策
OCTA还可以用于评估治疗效果。研究发现,通过治疗使眼压降低后,RNFL的环乳头区毛细血管灌注会显著增加。这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了直观依据。
03
OCTA在临床中的应用场景
OCTA在青光眼患者管理中发挥着多方面作用:
早期筛查:对于有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视、糖尿病等高风险人群,OCTA可以作为早期筛查工具。
诊断辅助:当传统检查结果模棱两可时,OCTA提供的微血管信息可以帮助医生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进展监测:通过定期OCTA检查,医生可以更精确地评估青光眼的进展,尤其是微血管变化,为治疗调整提供依据。
疗效评估:治疗后通过OCTA检查血管密度和血流改善情况,评估治疗效果。
04
OCTA技术的局限性与
未来发展
尽管OCTA技术表现出色,但也有其局限性:
检查范围相对较小
对患者配合度要求较高:需要患者保持良好固视
屈光间质清晰度要求较高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OCTA正在与人工智能(AI) 等技术结合,进一步提升青光眼的早期诊断能力,改善患者的预后。
05
专家建议:
哪些人应该考虑OCTA检查?
有家族史、40岁以上的人,应该每年查眼压和眼底。对于这类高危人群,以及以下情况者,可考虑进行OCTA检查:
疑似青光眼但传统检查无法确诊的患者
眼压正常但有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表现的患者
高度近视患者
长期使用激素药物的人群
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
06
结语
OCTA技术作为青光眼诊断领域的新突破,通过无创、快速、精确的微血管成像,为我们提供了在视神经结构损害和功能丧失之前早期发现青光眼的可能。随着技术的普及和价格的下降,OCTA有望成为青光眼诊断和监测的常规工具,帮助更多患者避免不可逆的视力丧失。
当然,OCTA并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检查。青光眼的诊断仍需结合眼压测量、眼底检查、视野检查等多种方法。定期眼科检查,尤其是高危人群的定期筛查,仍然是早期发现青光眼的关键。
希望这项新技术的介绍,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青光眼早期诊断的重要性。保护视力,从定期眼检查开始!
延展思考
除了青光眼,OCTA技术还能应用于哪些眼科疾病的诊断?
OCTA检查需要做哪些准备?检查过程中患者需要注意什么?
目前OCTA检查的费用和普及程度如何?普通患者如何判断是否需要做这项检查?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