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东营,许天敏,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妇科
慢性盆腔痛(chronic pelvic pain,CPP)是指女性下腹部、骨盆区域或与盆腔相关的持续性或间歇性疼痛,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并且足够严重至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或需要医疗干预[1]。CPP病因复杂,可涉及多种器官和系统,如生殖系统、泌尿系统、胃肠道和肌肉骨骼系统,且常伴有心理因素。CPP在育龄女性中的发病率较高,约占妇科门诊患者的10%~15%。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社会功能及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显著,同时也增加了医疗系统的负担[1-2]。盆腔淤血综合征(pelvic congestion syndrome,PCS)是一种由于盆腔静脉扩张、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血液淤滞所导致的疾病,是女性CPP的重要病因之一[3]。PCS的主要特征是持续性或周期性盆腔痛,疼痛通常在久站、久坐或月经期间加重,并可能伴随
1 病因与发病机制
PCS是CPP的重要血管性病因,研究表明约30%的女性CPP可归因于此病,尤其在排除
上述病因引发的静脉扩张和血流淤滞,导致一系列继发性病理生理变化与疼痛机制。静脉持续高压和淤滞激活内皮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1 (IL-1)、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等炎症介质,诱发局部组织炎症反应并直接损伤周围结构;同时,血流缓慢导致组织缺氧和红细胞渗出,进一步加剧炎症和损伤[7]。长期的炎症刺激和异常疼痛信号输入可导致外周及中枢神经系统敏化,降低痛阈,形成慢性疼痛维持的恶性循环。值得注意的是,PCS常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静脉曲张等并存,这些疾病可能通过共同的炎症反应、血流动力学异常及神经敏化机制相互作用,相互加重,显著增加慢性盆腔痛的严重程度和诊疗复杂性[8]。此外,有研究提示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静脉壁异常可能存在遗传倾向,部分PCS患者的直系亲属中静脉曲张及相关疾病发生率较高。
2 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PCS以慢性盆腔疼痛为主要表现,常见于经产妇,典型症状为长期下腹坠、胀痛或钝痛,在站立、久坐或经前期加重。疼痛可放射至腰骶部及大腿,伴随痛经、尿频及肛门坠胀感,部分患者出现疲劳、月经紊乱[9]。PCS患者常主诉深部性交痛,可能与静脉扩张导致的局部充血有关。部分患者还可出现经前期不适、尿频尿急等症状,甚至伴有外阴、会阴或
3 鉴别诊断
PCS的确诊需除外其他引起CPP的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盆腔炎、

4 个体化诊疗策略
PCS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症状、疾病严重程度和个体需求制定方案。首先需明确病因,即原发性(如静脉结构异常或瓣膜功能不全)或继发性PCS(如既往盆腔手术史、妊娠压迫、肿瘤压迫)。对于症状较轻、初次诊断且未完成生育的患者,可采用保守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包括调整

欧洲血管外科学会(ESVS)指南(2022版本)建议对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7分且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的患者优先考虑介入治疗(2B级证据)[19-20]。常见的介入方式为静脉栓塞术,其适应证包括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PCS患者,但妊娠期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全身感染者不适宜此治疗。栓塞材料首选金属线圈,辅以泡沫硬化剂封闭更细静脉分支[21]。静脉栓塞术疗效显著,约80%~90%的患者症状缓解,但可能出现栓塞部位疼痛、血栓形成或静脉再通导致复发等并发症[22]。一项回顾性研究共纳入40例患有盆腔充血综合征的女性,证实采用经导管乙醇胺泡沫栓塞左侧卵巢静脉治疗PCS安全且有效[18]。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腹腔镜下静脉结扎术,适用于影像学提示静脉扩张显著且介入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通过腹腔镜精确结扎病变静脉,减少盆腔充血,创伤小、恢复快[6]。如果患者合并其他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或慢性盆腔炎可联合病灶切除以综合缓解症状。合并心理障碍者可联合
5 疗效评估与随访
PCS治疗的疗效评估主要从疼痛缓解程度和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两个方面进行,常采用VAS评分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VAS评分从无痛(0分)到剧烈疼痛无法忍受(10分)进行量化,治疗前后评分的变化可反映疼痛的缓解程度,显著的分值下降通常意味着治疗有效。此外,可通过标准化问卷(如SF-36健康调查表或EQ-5D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变化。这些工具涵盖身体疼痛、情绪状态、社会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等多个维度,帮助全面了解治疗对患者生活的影响[8]。随访是PCS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动态评估治疗效果,早期识别性交痛、下肢静脉曲张等并发症以及持续监测长期疗效。对于接受介入治疗或手术的患者,随访有助于发现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静脉再通、血栓形成或
建议患者在治疗后1个月内进行首次随访,随后每3~6个月复诊1次,根据病情稳定性调整随访间隔。随访内容包括症状变化记录,包括疼痛评分、月经及性生活状况。同时进行生活质量问卷评估,了解患者整体健康状况改善情况。必要时复查盆腔静脉超声和MRI,评估静脉病变的变化。通过规范化随访,可为患者提供长期的治疗和管理支持,确保及时发现和处理治疗后潜在的并发症或复发。
6 展望
PCS的诊断与治疗面临显著挑战。其病因复杂,涉及解剖因素如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以及功能因素包括血流淤滞和静脉扩张,并与激素水平波动、静脉壁通透性增加及潜在遗传易感性相关[23]。PCS的主要症状为CPP,但其疼痛特点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盆腔炎、子宫腺肌病或其他泌尿、消化系统疾病相重叠,病因的多样性和临床表现的非特异性,显著增加了鉴别诊断的难度[23-27]。影像学检查作为关键诊断工具,其局限性在于所显示的静脉扩张或逆流程度与患者实际症状严重性常不匹配,即影像学异常显著者症状可能轻微,反之症状严重者影像学证据可能不足。此外,检查技术和判读经验的差异也可能导致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进一步加大确诊难度。
PCS的治疗需依据患者症状严重程度、静脉病变范围及合并症制定个体化方案。然而,目前尚缺乏统一的诊疗指南或标准化流程,治疗方案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临床医生的经验。如何在保守治疗、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如静脉栓塞术)以及手术之间进行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构成临床实践中的核心挑战。静脉栓塞术虽能提供显著的短期疼痛缓解,但其长期随访研究较为缺乏,远期疗效和复发率(例如静脉再通或新病变形成)尚未明确。不同栓塞材料如金属线圈与泡沫硬化剂在长期安全性和疗效上的差异,同样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来阐明。
未来应对这些挑战需优化诊断标准,强化多学科协作的综合评估,并重点开展长期随访研究,特别是针对静脉栓塞术的远期结局以及不同栓塞材料的比较研究,以期最终为PCS患者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诊疗策略。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王东营:查阅文献、撰写文稿;许天敏:文章构思及审阅
参考文献略。
来源:王东营,许天敏.盆腔淤血综合征相关女性慢性盆腔痛的诊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5,41(8):802-806.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