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再处理是一个多步骤过程,涵盖从预处理到储存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操作不当都可能导致病原体存活并引发感染。近年来,多重耐药菌导致的消化内镜感染暴发事件频发,规范消化内镜再处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中国消化内镜再处理专家共识(2024,重庆)》参考国内外文献、指南、临床实践,并结合我国国情,对消化内镜再处理流程再次进行了梳理总结和更新,经讨论最终确定了预处理、转运、测漏、手工清洗、漂洗、消毒/灭菌、干燥、储存等17个关键临床问题,并为相关从业人员进行消化内镜再处理提供了28条详细的操作推荐意见,旨在确保消化内镜再处理的效果。
1.预处理:消化内镜预处理何时开始以及如何改善预处理效果?
【推荐意见1】预处理应在诊疗操作结束时,内镜自患者体内取出后立即在床旁开始实施。(证据等级:高质量;推荐强度:A;共识水平:97.67%)
【推荐意见2】预处理应遵照消化内镜的使用说明书进行。预处理过程中经内镜管道抽吸的含酶清洗液应足量,至少200mL或直至吸引管内液体清澈;有条件的单位推荐使用一次性的床旁预处理清洗包。(证据等级:中等质量;推荐强度:A;共识水平:90.70%)
2.转运:预处理后的消化内镜转运是否需要使用密闭的容器?如何处理不能及时转运至再处理区域的消化内镜?
【推荐意见3】应及时将预处理后的消化内镜置于专用的密闭转运容器、转运袋或加盖的内镜转运车转运至再处理区域进行后续处理。(证据等级:高质量;推荐强度:A;共识水平:97.67%)
【推荐意见4】在特殊情况下,如果不能及时转运或进行后续再处理(超过30min),应使用专用的含酶保湿剂或保湿泡沫对内镜的表面和内部通道进行保湿处理。从消化内镜预处理开始到手工清洗开始的间隔时间不能超过60min,否则需要遵照内镜制造商的说明进行延迟情况下的再处理程序。每日内镜诊疗工作结束后,应对转运容器进行清洗消毒或表面擦拭消毒。(证据等级:低质量;推荐强度:A;共识水平:88.37%)
3.测漏:是否需每次再处理前对消化内镜进行测漏?
【推荐意见5】有条件的单位每次再处理前均应对消化内镜进行测漏,条件不允许时应每日工作结束后集中测漏。治疗使用和进入无菌腔道的消化内镜应在每次再处理前进行测漏。(证据等级:中等质量;推荐强度:A;共识水平:88.37%)
4.手工清洗:手工清洗中的注意要点有哪些?
【推荐意见6】彻底的手工清洗是手工和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automated endoscope reprocessor,AER)消毒的先决条件。每清洗一条消化内镜后,应重新更换含酶清洗液。清洗刷应根据消化内镜制造商的说明进行选择,刷子的长度和直径应完全匹配内镜通道。有条件的单位可以使用一次性清洗刷。(证据等级:高质量;推荐强度:A;共识水平:86.05%)
5.漂洗:两次漂洗对水质的要求是什么?
【推荐意见7】初次漂洗过程中的水可采用流动的自来水或经过滤净化的自来水,使用自来水时水质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证据等级:中等质量;推荐强度:A;共识水平:97.67%)
【推荐意见8】终末漂洗水应采用经纯化的水,水质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且菌落总数≤10 CFU/100mL;生产经纯化的水所使用的滤膜孔径应≤0.2μm,并根据当地水质及水源监测结果,结合制造商的说明定期更换滤膜。(证据等级:中等质量;推荐强度:A;共识水平:97.67%)
6.消毒/灭菌:消化内镜再处理过程中如何选择消毒(灭菌)剂?
【推荐意见9】所有消毒(灭菌)剂应适用于消化内镜并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且对内镜腐蚀性较低。(证据等级:高质量;推荐强度:A;共识水平:100.00%)
【推荐意见10】检查使用的消化内镜应至少高水平消毒,治疗使用和进入无菌腔道的消化内镜需灭菌。特定的病原体传播时,根据病原体特性选择高水平消毒或灭菌。(证据等级:中等质量;推荐强度:A;共识水平:95.35%)
【推荐意见11】高水平消毒剂推荐优先选择邻苯二甲醛或过氧乙酸,灭菌剂推荐优先选择过氧乙酸。(证据等级:中等质量;推荐强度:A;共识水平:88.37%)
7.干燥:干燥的时间要求以及是否使用乙醇进行干燥?
【推荐意见12】立即使用的消化内镜采用压力可调的医用压缩空气或高效空气过滤器(high 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 filter,HEPA)过滤后的空气干燥内镜管腔内外表面,直至肉眼无可见的潮湿。当日不再使用的消化内镜干燥至少10min;每日诊疗结束后需储存的消化内镜加用乙醇或异丙醇进行干燥;当存在朊病毒传播风险时,则不应使用乙醇进行干燥。(证据等级:中等质量;推荐强度:B;共识水平:100.00%)
8.储存:储存方式和储存时间要求?
【推荐意见13】消化内镜推荐储存在专用的内镜储存干燥柜中,根据制造商的说明垂直悬挂或盘放消化内镜,并取下各类按钮和阀门单独储存。(证据等级:高质量;推荐强度:A;共识水平:93.02%)
【推荐意见14】消化内镜再处理后储存的安全时间尚未确定,推荐储存在专用的内镜储存干燥柜中的内镜存放时间不超过72h,若超过72h则建议诊疗前对消化内镜进行再处理。(证据等级:低质量;推荐强度:B;共识水平:100.00%)
9.目测检查:目测检查的方式和检查时间点?
【推荐意见15】目测检查可采用肉眼、放大镜或管道镜等方式检查;消化内镜和可重复使用附件,在使用中和再处理所有环节均需目测检查。(证据等级:高质量;推荐强度:A;共识水平:97.67%)
10.AER:AER是否均需要配置,AER意外中断后的处理?
【推荐意见16】有条件的单位推荐使用AER并保证配比充足,需匹配制造商要求的消毒(灭菌)剂;如果不按照制造商的要求进行选择,需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的兼容性验证。使用AER仍需进行预处理、手工清洗和目测检查,并根据制造商的说明定期更换过滤器。(证据等级:高质量;推荐强度:A;共识水平:97.67%)
【推荐意见17】如果AER程序意外中断,应重复执行完整的AER循环。(证据等级:高质量;推荐强度:A;共识水平:93.02%)
11.十二指肠镜和扇扫超声内镜:十二指肠镜和扇扫超声内镜再处理要求?
【推荐意见18】十二指肠镜和扇扫超声内镜均须灭菌,并根据制造商的说明对内镜的抬钳器、凹槽等特定区域进行预处理;十二指肠镜和扇扫超声内镜再处理建议尽可能使用AER,但需彻底手工清洗。(证据等级:中等质量;推荐强度:A,共识水平;88.37%)
12.耗材和附件:耗材和附件是否能重复使用?可重复使用耗材和附件如何进行消毒或灭菌?
【推荐意见19】对穿透黏膜屏障以及进入无菌腔道或组织的内镜附件,尽可能一次性使用。一次性耗材和附件禁止进行再处理后使用。(证据等级:高质量;推荐强度:A;共识水平:97.67%)
【推荐意见20】可重复使用耗材和附件需按照制造商的说明进行高水平消毒或灭菌,制造商未给出具体说明的中高度危险物品按照灭菌处理。(证据等级:中等质量;推荐强度:A;共识水平:93.02%)
13.监测:消毒剂浓度和消化内镜生物学如何监测?
【推荐意见21】重复使用的消毒剂每天使用前需对消毒剂进行浓度监测,并根据制造商的说明对每种消毒剂的最低有效消毒浓度进行监测或更换。(证据等级:中等质量;推荐强度:A;共识水平:93.02%)
【推荐意见22】建议每季度对消化内镜进行生物学监测,十二指肠镜和扇扫超声内镜建议每个月进行生物学监测。(证据等级:中等质量;推荐强度:B;共识水平:100.00%)
14.个人防护:消化内镜再处理室是否应配备应急洗眼设备,以及消化内镜工作人员手卫生和着装要求?
【推荐意见23】消化内镜再处理室应配备应急洗眼设备。(证据等级:高质量;推荐强度:A;共识水平:83.72%)
【推荐意见24】消化
【推荐意见25】消化内镜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和消化内镜再处理人员应穿戴个人防护设备。(证据等级:高质量;推荐强度:A;共识水平:95.35%)
15.可追溯信息化管理:内镜中心是否均需建设再处理全过程可追溯系统?
【推荐意见26】所有单位需对再处理全过程进行可追溯的记录,有条件的单位应建立信息化管理质量控制平台。(证据等级:高质量;推荐强度:A;共识水平:97.67%)
16.人员培训:消化内镜再处理人员是否需要进行规范化培训?
【推荐意见27】所有再处理人员须完成再处理规范化培训,考核合格者方可从事再处理相关工作。(证据等级:高质量;推荐强度:A;共识水平:93.02%)
17.全程质量控制:消化内镜再处理中如何进行全程质量控制?
【推荐意见28】消化内镜再处理质量控制需要贯穿全流程,包括规范操作流程、环境监测、再处理各步骤监控、人力资源、人员培训、设备配置、管理制度和可追溯信息化管理等。(证据等级:高质量;推荐强度:A;共识水平:100.00%)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