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特应性皮炎是皮肤科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瘙痒性皮肤病,患病率约为5%-20%,核心特点为反复发作的
此外,特应性皮炎目前无法根治,且治疗费用较高,不仅给患者家庭带来经济负担,也造成了不小的社会经济压力。
我们团队长期聚焦特应性皮炎领域,研究覆盖疾病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成果转化应用三大方向,旨在为诊疗提供更全面、更具针对性的方案。
第一,在临床特点研究上,我们结合中国特应性皮炎患者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十个分型,将以往被认为不典型的特应性皮炎类型纳入诊疗范畴。这一分型体系改变了中国皮肤科医生对特应性皮炎的认知,使其诊断视角更全面,充分体现了临床研究中的中国智慧。
第二,基础研究方面,我们团队早期重点关注皮肤微生态(即皮肤菌群)——皮肤菌群既参与维持皮肤生理功能,也与皮肤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特应性皮炎是皮肤菌群差异最显著的疾病之一。研究发现,皮肤菌群的代谢产物(小分子物质)具有抑制皮肤炎症的作用,目前团队正将这类小分子开发为外用药物,已进入临床I期研究阶段。该药物若研发成功并上市,有望成为安全、有效的特应性皮炎外用治疗药物。
此外,我们还重点研究了
生物制剂是近十年特应性皮炎系统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其中,进口药物
但临床中存在生物制剂滥用误区:部分基层医生对适应症把握不够准确,将药物用于病情较轻、仅急性期加重(单纯外用药物即可控制)的患者。因此需严格把控适应症,让生物制剂真正用于有需求的中重度患者—一方面,系统生物制剂会影响免疫系统,精准使用才能保障患者获益;另一方面,过度使用也会增加医保负担。
关于生物制剂的使用周期,因特应性皮炎无法根治,建议长期使用。标准给药方案为每两周一次,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可将用药间隔拉长至每四周一次,多数患者可适应这一调整;少数患者可进一步延长至每六至八周一次,但间隔过长会提升复发风险。临床一般不建议停药,数据显示停药后患者复发的中位时间约为半年,长期规律用药才能维持病情稳定,更好地控制疾病进展。
小结
李教授指出,特应性皮炎不仅造成皮肤病变和剧烈瘙痒,更广泛影响患者心理健康与社会功能,尤其需关注青少年群体。其提出的十个临床分型极大拓展并细化诊断体系,基于皮肤微代谢及菌群调控的转化研究亦展现出良好的治疗前景。在生物制剂应用方面,应严格把握中重度及传统治疗不佳患者的适应症,坚持长期规范治疗,以最大限度控制病情、降低复发、改善生活质量。
李 巍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副主任;
华山医院特应性皮炎诊疗中心主任;
国际特应性皮炎理事会(International Eczema Council, IEC)理事;
致力于探索炎症/过敏性皮肤病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和治疗新方法,先后主持多项国家和上海市科研课题,作为通讯作者在Immunity、Cell Host Microbe、J Exp Med、J Allergy Clin Immunol等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40余篇。
审稿专家:李巍 教授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