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晨笛,黄立师,许泓,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上海市胚胎源性疾病重点实验室
慢性盆腔痛(chronic pelvic pain,CPP)同样在育龄期女性群体中高发,目前国际社会较公认的定义为:感知到起源于盆腔,包括腹壁、盆腔器官、会阴区域、腰骶部、臀部,通常持续6个月以上的非周期性疼痛[2]。
PID若未能得到及时彻底的治疗,可能导致输卵管妊娠、不孕及CPP等,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殖健康。PEACH研究显示,经过14 d
1 PID相关CPP的发病机制
PID诱发CPP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涉及多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病原体(如
2 PID相关CPP的诊断
CPP与内脏、神经、肌肉骨骼和心理等多因素有关。PID相关CPP的临床诊断需基于多维度分析,通过详细采集病史、系统全面查体及针对性辅助检查,从而精准溯源疼痛,定位其与PID病理生理特征的关联性,尽早确诊并开展治疗。
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详尽的病史调查、症状筛查和性生活史调查,明确是否存在PID病史,明确盆腔疼痛具体部位、开始及持续时间、疼痛性质、诱发及加重因素、放射部位,以及共存的盆腔和非盆腔疼痛和状况。其次,需要进行全面的查体,主要为妇科
影像学手段,如超声检查、
诊断性
疼痛评估在慢性疼痛性疾病的诊疗中至关重要,既可为病情程度提供客观诊断依据,又能指导临床治疗决策并量化干预效果。目前常用的疼痛评估量表包括:数字评定量表 (NRS)、视觉模拟量表(VAS)和麦吉尔疼痛问卷(MPQ)。鉴于PID相关CPP具有病程长、治愈率低、迁延不愈的特点,对于女性心理及生活质量影响极大,极易导致疼痛-抑郁-疼痛的恶性循环。因此,若考虑筛查中枢敏化症状,确定社会或环境压力源,可使用中枢敏感化筛查工具,如ACR 2011
鉴于以上诊断方法均无法兼备敏感度与特异度,因此在临床应用中,需要加以整合,以提高诊断准确性,为有效治疗患者打下坚实基础。
PID所致CPP需要与
PID所致CPP还需要与
3 PID相关CPP的治疗
3.1 药物治疗
3.1.1 抗生素 目前指南推荐在PID所致CPP患者中应用抗生素,从而在缓解疼痛症状的同时保护患者的生殖健康,以防反复炎症对器官造成严重损伤。依据循证医学证据,建议经验性选用广谱抗菌方案,覆盖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生殖支原体、
门诊轻中度患者推荐非静脉应用(口服或肌内注射)二代或三代头孢类抗生素(如
研究表明,尽管应用了抗生素治疗,仍有18%~33%患有PID的女性会经历CPP,远远高于未患PID女性(5%),可见PID相关CPP病理机制的复杂性超出单一感染范畴,亟需整合抗炎、神经调节及康复干预的多维协同治疗策略。
3.1.2 镇痛药 短期镇痛首选非甾体抗炎药,其长期适用性仍需对个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仅能作为缓解疼痛症状的药物治疗选择[7]。目前不推荐将
3.1.3 中医中药治疗 目前多项临床观察表明,中医药疗法,包括中药汤剂以及中成药的使用,已成为PID综合治疗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出与常规抗菌药物治疗的协同效应,在降低CPP后遗症的发生风险、改善长期预后方面具有潜在价值。
结合临床盆腔疼痛症状及体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equelae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SPID)的中医辩证分型以湿热瘀结证、气滞血瘀证、寒湿瘀滞证、肾虚血瘀证、气虚血瘀证为主;根据不同分型推荐选用不同药物,如
有关筋骨草提取物ZY5301片剂的Ⅱ期随机临床试验研究为PID相关CPP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了新证据。该研究纳入180例PID后CPP患者,双盲给药12周。结果显示,治疗组VAS评分较基线下降程度及疼痛缓解率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未发现严重药物反应与治疗相关不良事件。此外,SF-12量表及McCormack评分改善,进一步支持ZY5301对患者生活质量与盆腔体征的积极影响。其结果初步验证了中药复方制剂在CPP非抗生素治疗中的未来潜力与方向,为后续Ⅲ期临床试验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未来临床转化及PID相关CPP精准用药策略的形成[18]。
3.2 手术治疗
3.2.1 治疗性腹腔镜 对于存在慢性炎症病灶(输卵管增粗、积水积脓、输卵管卵巢脓肿、卵巢及输卵管肿块)的患者,可在腹腔镜下行病灶切除术,以防疾病反复发作[6]。
3.2.2 腹腔镜下粘连松解术 目前仅有少量研究表明腹腔镜下粘连松解术在术后初期可改善约70%患者的疼痛,但证据质量有限。几乎没有证据证明腹腔镜下粘连松解术对于慢性疼痛具有长期疗效,反而该术式具有诊断阴性率高,及肠损伤等手术并发症增加的风险。因此,不支持常规使用该术式治疗PID相关CPP[6,19]。
3.2.3 腹腔镜子宫骶神经消融术及骶前神经切除术 不推荐对PID相关CPP常规使用腹腔镜子宫骶神经消融术和骶前神经切除术治疗,其对CPP患者的疼痛评分或生活质量并无改善[7]。
3.3 物理治疗
3.3.1 针灸疗法 针灸可起到镇痛效果,缓解疼痛情绪,对患者的身心能够产生积极影响。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已证实,针灸疗法对于PID相关CPP的症状具有显著缓解作用,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0]。临床常采用体针联合艾灸或温针灸等复合疗法,注重腹部及腰骶部穴位配伍,遵循“通调气血、化瘀止痛”的整体治疗原则。疗程普遍持续4周,多数研究表明其近期有效率可达69%以上[20]。相较于单纯药物干预,针灸联合镇痛药物能显著降低患者疼痛评分,改善盆腔局部体征并提升生活质量相关指标。机制研究提示,针灸可能通过影响前扣带皮层(ACC)中PKMzeta磷酸化及下游信号通路,缓解慢性炎症疼痛的机械性
3.3.2 中药熏蒸疗法 中医认为,PID的病理实质为“瘀”而不通,“瘀”是导致PID相关CPP的重要发病机制。熏蒸疗法通过煎煮特定配伍的中药材,通过加热将药物有效成分转化为气态分子,温通腹部经络、散寒除湿、活血化瘀,同时降低神经兴奋性,尤其适用于寒湿凝滞、气血不畅引发的各类病症,减轻患者腹部疼痛。临床研究显示,配合中药熏蒸疗法的患者相较于单独使用药物的患者,可显著改善远期症状,缓解盆腔疼痛,促进炎症吸收及包块消散[23]。
3.3.3 中药热敷与按摩 基于气滞血瘀病机的中药热敷方,通过热力透入关元、气海等穴位,可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与微循环障碍。联合穴位按摩(以关元、神阙、三阴交为主)可进一步调节经络气血,协同抑制炎症反应。研究显示,该疗法可有效改善PID患者血流动力学,同时显著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达到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的作用[24]。
3.3.4 电刺激疗法 该疗法通过抑制外周敏化阻断疼痛信号传导及调节中枢敏化,降低脊髓和大脑痛觉神经元过度兴奋,达到镇痛作用;同时通过激活内源性阿片系统释放镇痛物质,改善局部微循环以减轻炎症反应,进一步增强疼痛缓解效果。目前常用方法包括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以及经阴道电刺激疗法与药物联合治疗。研究表明,TENS联合布洛芬缓释胶囊或
4 结语
PID引起的CPP因其多因素致病机制及长期功能损害,是妇科领域亟待突破的诊疗难题。现阶段临床诊断重点关注病史采集与查体,辅以超声检查和MRI。在治疗方面,抗微生物治疗虽可缓解炎症,但部分患者仍会进展为顽固性疼痛,提示需要多模式化治疗。中医药治疗与康复理疗(如穴位刺激、骶神经调控)显示出症状缓解优势,但仍然需要更多证据证明其可推广性。外科手段因远期疗效不确定及存在操作风险,需严格把握适应证。未来应强化多中心协作研究,建立统一疗效评估体系,并探索创新治疗方式。
利益冲突 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李晨笛:查阅文献及撰写文稿;黄立师:参与文稿修改;许泓:写作构思及终稿审核
参考文献略
来源:李晨笛,黄立师,许泓.盆腔炎性疾病相关女性慢性盆腔痛的诊治现状及思考[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5,41(8):793-797.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