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减少是肿瘤治疗中常见的血液学不良事件,尤其在接受化疗后的患者中,容易出现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CIN)和粒细胞减少性
值此之际,医脉通特邀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侯明教授分享肿瘤治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管理现状以及阿格司亭α的临床应用价值,以飨读者!
在肿瘤治疗领域,无论是化疗、放疗,还是细胞免疫治疗,血液学毒性都是常见的不良反应,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减少。长期以来,临床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从未间断,短效G-CSF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FN的临床需求。随着药物研发的不断迭代,目前已逐步涌现出一代、二代、三代乃至效果更优的长效升白细胞药物,进一步提升了FN的防治效果。
然而,现有药物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在肿瘤治疗中,化疗方案、放疗强度会根据肿瘤类型、患者个体差异进行调整,同时,不同患者的骨髓耐受性也存在差异。因此,在临床中,患者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FN。然而,对于重度FN,现有G-CSF的治疗效率不足,尤其是短效G-CSF,其半衰期较短,难以持续发挥作用。此外,现有长效G-CSF还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例如,
第四代长效G-CSF阿格司亭α通过结构创新,采用人血清白蛋白(HSA)融合技术,不仅增强了与G-CSF受体的亲和力,还保持高水平的活性,突破了现有药物的局限性2。
白蛋白作为人体内天然存在的成分,可大幅降低药物引发抗体产生的风险;同时,该药物使用毕赤酵母发酵技术制备,生产过程不依赖动物源性原料,有效避免了潜在病毒污染风险4-5。更为关键的是,白蛋白的稳定性高,能有效延长药物半衰期6,这不仅解决了现有药物疗效不足的问题,还减少了药物使用频次,在提升患者治疗效果的同时,进一步保障了用药安全性。
阿格司亭α的Ⅲ期临床研究显示2,在第1化疗周期,阿格司亭α组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非劣效于对照组(PEG-rhG-CSF);在第2-4化疗周期,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和发生率相较对照组大幅降低;在所有化疗周期中,阿格司亭α组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更低,较对照组降幅最多达42.4%。
在FN发生率方面,阿格司亭α组第2治疗周期的FN发生率更快降至0%,且第2-4治疗周期整体FN发生率均大幅低于对照组。此外,阿格司亭α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多种研究药物相关不良反应(ADR)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为临床FN防治提供了更佳的治疗选择。
基于阿格司亭α的结构创新,其治疗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同时用药安全性也有了更充分的保障。未来在FN防治领域,尤其是针对重度FN患者,阿格司亭α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阿格司亭α的临床注册结果虽令人鼓舞,但其疗效与安全性数据仍需在更大样本量的真实世界研究中进一步验证,期待未来阿格司亭α在真实世界中的应用,能取得与临床注册研究相似甚至更优的结果,为其在FN中的应用提供更坚实的证据支持。此外,我们也期待该药能尽快纳入医保目录,提高药物可及性,让更多患者受益。

侯明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导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血液科学科带头人
山东省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泰山学者、卫生部及山东省突贡专家、国务院特贴
ITP国际工作组指南制定专家组成员
ASH资深会员、APSTH执委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会长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液学分会副主委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