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慢性盆腔痛的诊断流程及常规管理
2025-09-10 来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关键词: 女性慢性盆腔痛

作者:王国云,李秋菊,秦晓燕,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


女性慢性盆腔痛(chronic pelvic pain,CPP)是指持续6个月以上的非周期性盆腔疼痛[1],在全球人口中的发病率约为26%,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CPP的病因复杂,涉及妇科、泌尿、消化、肌肉骨骼等多个系统及精神心理因素,诊断和治疗具有挑战性[2-3],能自首诊开始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管理,以及组建多学科团队或建立转诊绿色通道,将有助于减少对女性生活的困扰,并有助于避免无尽的转诊、检查和手术。鉴于此,规范的诊断流程及管理对于明确CPP病因,进一步良好控制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CPP的常见病因


CPP的病因范围广泛,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及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编撰的CPP诊治指南与共识[3-4]将这些病因分为器官疾病、神经肌肉骨骼疾病和社会心理因素,有利于对CPP进行评估和治疗,同时保持对可能的多因素病因的认识。


器官疾病病因包括妇科、胃肠和泌尿系统疾病。器官疾病导致疼痛是内脏神经痛,主要由对牵拉、缺血和炎症敏感的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引起,其特点是:弥散、边界模糊、不易精确定位、伴有自主神经症状。既包括病因明确的炎症、结石、肿瘤等特定疾病,也包括病因不明的一系列综合征,需进行详细的鉴别诊断。CPP的器官疾病、综合征病因最常见的是:子宫内膜异位症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肠易激综合征(IBS)[5]。


神经肌肉骨骼疾病极为常见且常被忽视,对于其诊断标准,目前尚无统一共识。但其症状往往是由肌筋膜触发点或因手术损伤或肌腱、韧带炎症引起的神经血管卡压所致。特点是通过查体触诊相关肌肉群可以复现疼痛,但通常不会引发自主神经反应。神经肌肉骨骼疼痛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但可能与反复的微损伤、急性创伤或姿势不正有关,导致高张力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6]。在可以进行肌肉-骨骼检查评估的CPP中心,22%~94%的女性疼痛源于肌肉骨骼异常[7-10]。只关注导致疼痛的器官或器质性病因而忽视中枢致敏和肌筋膜功能障碍因素,可能导致长期疼痛、延迟治疗以及患者遭受不必要的手术干预[7]。


心理社会因素在各种类型的疼痛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影响症状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盆腔疼痛和性交痛在有被虐待史、精神疾病、社会压力和社会关系不和谐的女性中更为常见。这些共存情况不会改变器官疾病或神经肌肉骨骼疼痛的产生机制,但可能会加重相关症状和心理负担。将心理社会因素视为独立但同样重要的疼痛病因进行治疗,可以提高女性对其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疼痛感知认识,并促进其康复。

中枢敏化在慢性疼痛综合征的持续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当外周疼痛引发中间神经元过度反应时,就会产生中枢敏化现象,从而放大疼痛感知。这种病理改变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特定脑区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以及自主神经系统,这些变化均会加剧心理痛苦[11]。中枢敏化机制可解释为何CPP患者会对无害刺激产生痛觉(异常性疼痛),并对疼痛刺激表现出增强反应(痛觉过敏)[1,12]。 


2  诊断流程


CPP的诊断流程是一个系统、全面的评估过程,包括:规范而全面的病史采集、详尽的体格检查、有针对性的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必要时还要进行特殊检查以明确病因,其中详尽的医学史、手术史及妇科病史采集,以及全面的体格检查是CPP评估的最关键环节[2]。整个诊断过程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创到有创的原则,同时注意避免过度检查。通过系统、全面的诊断流程,可以明确疼痛的病因和来源,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2]。 


2.1  病史采集  由于CPP的病因复杂,可能涉及多个系统,因此病史采集应规范、全面,医生应具有足够的耐心认真倾听患者的陈述。为避免遗漏,推荐采用国际盆腔痛学会(International Pelvic Pain Society,IPPS)在其网站( www.pelvicpain.org)公布的盆腔疼痛评估问卷。可采用《女性慢性盆腔痛诊治中国专家共识》[4]推荐的CPP初步问诊提纲表格(表1)进行初步问诊。以性生活及月经相关的疼痛加重或缓解因素为切入点具有重要价值,但还需补充了解与体力活动、泌尿功能及胃肠功能相关的疼痛及其他症状。


病史采集过程中应注意具有同理心,主动倾听患者的陈述,尤其要重点询问疼痛史,包括:疼痛的具体时间特征、诱发因素及治疗经过等。同时,需全面回顾所有医学诊断、手术操作与发现、产科细节、用药史及过敏史;还应该询问患者既往尝试的成功或失败的治疗方案,为本次诊治提供指导[2]。此外,采集病史的内容还应该包含精神心理因素相关内容,包括:睡眠状况、情绪、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童年不良经历、虐待等[1,8,13]。


通过全面的病史采集,可以初步判断CPP的病因,为进一步的体格检查及选择合适的辅助检查提供方向和依据,同时,病史采集过程中建立的良好医患关系,也有利于提高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依从性[2]。详细病史采集后,对于非妇科因素引起的CPP则需转诊至相关科室进行进一步评估: 对于存在不明原因泌尿系统症状(如尿频、尿急)及膀胱疼痛的患者,转诊至泌尿科进一步评估IC/BPS的可能[14-16];具有肠道相关症状的患者转诊至消化科,评估IBS、炎症性肠病结肠癌的可能[1,5,8];对于存在复杂情绪症状、自杀意念或其他危险因素的患者,则需要转诊至心理科,由心理健康专业医生进行专业评估[8,13]。


2.2  体格检查  CPP的体格检查是诊断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最好选择疼痛发作时进行体格检查。通过检查复现疼痛,绘制疼痛分布图,旨在通过系统的体格检查发现可能的病因和疼痛来源。查体应全面、细致,涵盖腹部、盆腔、肌肉骨骼系统及神经系统等多个方面。查体过程中应注意患者体位、沟通与解释、轻柔操作和隐私保护,确保检查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舒适度[13]。体格检查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2.2.1  腹部检查  腹部检查是查体的第一步,主要包括视诊、听诊、触诊和叩诊,包括观察腹部外形,注意有无膨隆、瘢痕、静脉曲张等;听诊肠鸣音,了解肠道蠕动情况;轻柔地触诊腹部,注意有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包块等,尤其注意有无相关疼痛的“扳机点”。压痛部位可提示疼痛来源,如右下腹压痛可能提示阑尾炎,左下腹压痛可能提示结肠疾病。必要时可进行Carnett试验判断疼痛来源于腹壁或腹腔内脏器:该试验阳性定义为腹壁肌肉收缩时压痛加重或无改善,提示腹壁源性疼痛;阴性定义为肌肉紧张时疼痛减轻或消失,提示内脏痛(因腹壁肌肉收缩保护内脏免受检查者手指压力而使疼痛减轻)[17]。叩诊腹部,了解有无肝脾肿大、腹水等。


2.2.2  盆腔检查  盆腔检查是CPP查体的核心部分,包括外阴、阴道、子宫颈、子宫及附件的检查,同时应包含盆底肌筋膜的检查。


2.2.2.1  外阴检查  观察外阴有无红肿、溃疡、肿块等。触诊外阴,注意有无压痛、结节等,必要时可进行棉签试验(Q-tip试验),用于评估外阴前庭的敏感性,用棉签轻触外阴前庭,了解有无触痛及范围,判断有无阴部神经相关病变。

2.2.2.2  阴道检查  使用窥阴器检查阴道壁,观察有无充血、溃疡、分泌物等。触诊阴道壁,注意有无压痛、结节等,后穹隆触痛结节往往是深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表现;同时应通过指诊评估盆底肌张力,了解有无肌张力增高或降低,有无盆底肌筋膜疼痛的“扳机点”,并判断受累肌肉群。此外,还应注意会阴部有无触痛结节,以判断有无会阴侧切口或会阴裂伤处的子宫内膜异位症。

2.2.2.3  子宫颈检查  观察子宫颈有无糜烂、息肉、肿块等。触诊子宫颈,注意有无举痛、压痛等。

2.2.2.4  子宫检查  双合诊检查子宫大小、形态、位置、活动度及有无压痛。注意子宫有无增大、压痛、活动受限等。

2.2.2.5  附件检查  注意附件区有无增厚、压痛、包块等。

盆腔检查应常规包括三合诊检查,了解后穹隆有无触痛结节,子宫是否后倾固定,直肠阴道隔有无触痛结节等,以排除深部子宫内膜异位症。


2.2.3  肌肉骨骼系统检查  肌肉骨骼系统检查有助于识别与CPP相关的肌肉、筋膜、关节等问题。查体时应注意患者的站姿、步态、有无脊柱侧弯等;触诊腰骶部,注意有无压痛、肌紧张等,检查腰骶部活动度,了解有无活动受限;触诊髋关节,注意有无压痛,检查髋关节活动度,了解有无活动受限。若疼痛与体位、运动等相关,还应该进行腰大肌试验、直腿抬高试验、“4”字试验等。通过以上查体,可以基本判断来源于肌肉骨骼系统的疼痛。


2.2.4  神经系统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排除神经源性疼痛,查体可以从感觉、运动及反射3个方面进行:检查下腹部、会阴部、下肢等部位的感觉,了解有无感觉异常;检查下肢肌力,了解有无肌力减退;检查膝反射踝反射等,了解有无反射异常。


2.2.5  查体注意事项  (1)患者体位:患者体格检查通常应包括站位、坐位、卧位及膀胱截石位,盆腔检查通常采用膀胱截石位,确保患者舒适并充分暴露检查部位。(2)沟通与解释:检查前应向患者解释检查步骤和目的,取得患者的配合和理解。(3)轻柔操作:检查时应动作轻柔,避免加重患者疼痛。(4)隐私保护:检查过程中应注意保护患者隐私,确保检查环境的私密性。


2.3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对CPP的诊断价值较为有限,应根据病史及体格检查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实验室检查:对于怀疑有阴道炎、子宫颈炎的患者进行阴道分泌物检查;月经异常者测定性激素水平;如怀疑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CPP,可检测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18];疼痛症状与泌尿系统关系密切,则应该完善尿常规尿沉渣、中段尿培养等;疼痛症状与消化系统关系密切,则需注意大便常规、大便隐血等;对于可疑恶性肿瘤患者,需完善肿瘤标志物检测等[2,4]。


2.4  影像学检查  在完善的病史采集及系统的体格检查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判断有无器质性病变,超声检查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2],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作为超声检查的有效补充,能够有效地为器质性病变提供证据支持。根据病史及查体情况,可以选择性开具妇科超声、泌尿系统超声、阑尾超声等;必要时可进一步行CT、MRI检查,尤其是对于怀疑特殊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者,应该积极完善盆腔MRI检查


2.5  特殊检查  腹腔镜检查为有创性检查,可直接观察盆腔器官,必要时活检。腹腔镜检查是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的金标准,但不作为常规检查,对于高度怀疑子宫内膜异位症而其他影像学检查均阴性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腹腔镜检查。此外,若疼痛与泌尿系统关系密切,可完善膀胱镜检查;疼痛与消化系统关系密切,可进一步完善结肠镜检查;怀疑盆底肌筋膜相关性疼痛时 ,可进行盆底电生理检查。

CPP患者评估流程图见图1。


3  CPP的常规管理


CPP是一种长期慢性的疼痛,对CPP进行规范的管理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疼痛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3.1  患者教育和心理支持  患者教育和心理支持在CPP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医务人员应向患者解释疾病性质、治疗目标和预期效果,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疾病认知[13],消除患者对疾病的焦虑情绪。鼓励患者进行自我管理,包括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及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运动、纠正不良姿势等。有研究表明,心身疗法(如放松训练、瑜伽和太极)对于改善CPP具有正向作用[19-21]。一项单臂试验的初步证据表明,针对CPP女性的团体治疗性瑜伽项目在实施6周后,基线疼痛、情绪健康及性功能均出现具有临床意义且统计学显著的改善[22]。


3.2  多学科协作  CPP往往涉及全身多个系统,因此其规范管理需要多学科协作。会诊或转介至多学科团队的时机应根据患者病情的复杂程度、首诊医师的专业能力及医疗资源的可及性进行个体化决策。不同专科医师可能专注于疼痛管理的特定领域,如药物管理或介入性治疗。然而,CPP的治疗需要采用多模式综合方案。当需要联合使用多种药物以同时针对中枢和外周疼痛机制时,疼痛科医生在提供药物治疗建议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鉴于其专业范畴不涵盖盆腔原发疼痛的鉴别诊断与治疗,疼痛医学专家应作为多学科诊疗团队的组成部分,该团队至少应包括妇科医师、心理医师和物理治疗师[13,15,20,23-25]。治疗团队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2]。


3.3  个体化治疗  药物治疗是CPP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镇痛药、激素类药物、抗抑郁药等。非药物治疗如手术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针灸等也可作为辅助手段[26-27]。


3.3.1  药物治疗


3.3.1.1  镇痛药  首选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常用的药物包括能够抑制下行5‑羟色胺通路及抑制一氧化氮合成的对乙酰氨基酚;非选择性环氧合酶(COX)抑制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选择性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等。长期应用NSAIDs应该注意其消化道溃疡等不良反应,尤其是非选择性COX抑制剂。不推荐阿片类药物作为常规止痛药物[28]。

3.3.1.2  激素类药物  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子宫腺肌病引起的CPP,其长期管理适宜选用激素类药物,包括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COC)、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动剂或抑制剂、孕激素及衍生物,常用的药物包括屈螺酮/炔雌醇片、醋酸戈舍瑞林亮丙瑞林地诺孕素片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ING-IUS)等,在治疗CPP的同时,能够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的进展[29]。

3.3.1.3  其他  对于CPP伴有抑郁和焦虑症状的患者,可加用抗抑郁药,如三环类抗抑郁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等;对于骨骼肌肉及神经源性CPP,推荐使用钙离子通道α2δ配体药物,代表性药物为加巴喷丁普瑞巴林;IC/BPS与膀胱黏膜糖胺聚糖缺失及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有关,因此可选用戊聚糖多硫酸盐、抗组胺药物,必要时也可膀胱灌注药物[30];IBS的主要治疗是调整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必要时可应用蒙脱石散等缓解腹泻聚乙二醇等改善便秘


3.3.2  非药物治疗


3.3.2.1  手术治疗  腹腔镜粘连松解术曾一度是CPP患者接受腹腔镜检查时的常规操作[31],但是不应将腹腔镜粘连松解术作为治疗CPP的常规手段[2,32];其中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的长期随访结果中,发现腹腔镜粘连松解术后12年的疼痛结局较单纯诊断性腹腔镜组更差[33]。而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尤其是深部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CPP,建议手术治疗[34]。

3.3.2.2  物理治疗  肌肉筋膜原因引起的CPP,可采用盆底肌训练、肌肉筋膜手法治疗、电刺激疗法、热疗等,用于缓解疼痛和改善功能[35]。

3.3.2.3  心理治疗  对于社会心理因素引起或合并有精神心理症状的CPP,可积极寻求精神科的帮助,进行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CBT)、放松训练等,用于缓解心理压力和改善心理健康。

3.3.2.4  介入治疗  包括扳机点药物注射、神经阻滞治疗、神经调节等。其中扳机点药物注射对于治疗肌肉筋膜源性CPP效果明显,常用局麻药物联合糖皮质激素进行注射,能够有效缓解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肌肉筋膜疼痛。

3.3.2.5  针灸  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可以缓解疼痛和改善生活质量。


3.4  长期随访和效果评估  长期随访和效果评估有助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随访内容应包括疼痛程度、生活质量、心理状态等,采用标准化量表进行评估,可应用国际盆腔痛学会(IPPS)在其网站( www.pelvicpain.org)公布的盆腔疼痛随访问卷,鼓励患者建立疼痛日记,记录疼痛变化,有助于患者进行自我管理及帮助医生判断。

CPP患者治疗及管理流程见图2。


总之,女性CPP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并且对生育力产生不良影响,对CPP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规范管理对于提高女性生活质量、促进生育力保护具有重要作用。详尽的病史采集、系统的查体能够初步判断CPP的病因,结合针对性的辅助检查,可进一步明确病因。CPP的女性患者往往先就诊于妇科,但是多学科协作是CPP治疗的重要模式,妇科初诊,根据病史、查体、辅助检查将患者转诊至相关科室,心理科及疼痛科医师应适时介入到患者的系统治疗中。根据患者的CPP病因,可选择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其他治疗方法,鼓励患者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积极进行自我管理,通过医生和患者共同协作,规范管理CPP。本系列专题拟针对CPP的常见病因,详细叙述相关诊断及管理流程,旨在为临床医师诊治CPP提供参考。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王国云:写作构思及终稿审核;李秋菊:查阅文献,撰写文稿;秦晓燕:参与写作及文稿修改


参考文献略


来源:王国云,李秋菊,秦晓燕.女性慢性盆腔痛的诊断流程及常规管理[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5,41(8):772-777.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