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MED 2025 | 樊一斌教授:皮肤光老化铁死亡机制解析与科普实践革新
2025-09-11
关键词: 抗衰 皮肤 科普

图片


编者按

皮肤光老化是外源性衰老的主要因素,常导致色斑、屏障功能受损等问题,并与“斑敏痘”等损容性皮肤病密切相关。当前,互联网皮肤科普内容良莠不齐,机制研究与科普规范均面临重要挑战。近日,中国皮肤健康发展大会暨杨国亮皮肤病学大会暨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皮肤与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ACMED)第一届学术年会在上海召开!会议期间,我们特邀浙江省人民医院樊一斌教授,围绕铁死亡在皮肤光老化中的作用、关键调控基因以及皮肤科普的规范与赋能举措展开深度解读,以期为该领域的科研与科普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樊教授,您的团队首次系统揭示了铁死亡在紫外线诱导皮肤光老化中的关键作用,能否谈谈当初是如何想到从铁死亡这一角度去研究皮肤光老化机制的?
樊一斌教授:

我们团队有一个分支,一直专注于皮肤损伤,尤其是光老化及与皮肤衰老相关的研究。之所以聚焦于光老化,是因为在临床工作中接诊的大量患者,临床中大量患者存在‘斑敏痘’等损容性问题,而这类问题本质均与皮肤衰老密切相关。现有大量前沿研究已经表明,色素异常、痤疮、屏障受损、泛红和血管扩张等问题,实际上都与皮肤衰老进程相关联。

我们常常听到患者感叹自己突然出现“断崖式衰老”,皮肤变得松弛,与此同时,色斑、毛孔粗大和暗沉等问题也接踵而至。因此,我们将一部分研究方向定位于皮肤衰老机制研究。尽管皮肤衰老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其核心往往与外源性损伤——尤其是紫外线辐射引发的氧化应激及大量自由基堆积密切相关。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从氧化应激自由基入手进行探索。众所周知,铁死亡是一种细胞膜上的程序性死亡方式,该过程会引发脂肪酸代谢紊乱与脂质过氧化,加剧氧化应激自由基堆积。这与紫外线损伤所引发的自由基堆积现象非常相似。因此我们推测,二者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联,并以此为重点展开研究。

在查阅文献后我们发现,铁死亡在皮肤损伤修复或光老化领域的研究还相对较少,而在神经疾病、肿瘤乃至整体机体老化等其他学科中已有较多探讨。鉴于这一研究空白,我们团队尝试在此方向做一些工作。通过基因筛查等前期预实验,我们初步证实了这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在完成部分预实验和干预研究后,我们发现这个课题具有深入探索的价值,于是进一步开展了深入研究。

我们从事这项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希望为广大人群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提供科学支持。目前市面上有许多宣称具有抗衰老功效的护肤品和医美产品,但消费者长期使用后,是否真的感觉到皮肤衰老得到了延缓?我们希望从临床医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实现真正的“医研共创”——由医生提出临床问题,通过临床试验获得可靠结果,并以科研论文和专利作为支撑,构建一套完整的科学体系,最终服务广大人群,同时也为同行提供有益的借鉴。



在研究中发现NDUFS4和TIMP3是铁死亡调控的重要枢纽,这两个因子在调控铁死亡过程中具体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协同作用?
樊一斌教授:

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与程序性死亡、氧化应激自由基抵抗等机制相关的基因和蛋白,特别是那些可能参与皮肤光老化及损伤过程的因子。目前关注的两个基因,包括NDUFS4 基因和TIMP3,尽管它们来自不同类型的细胞——NDUFS4基因源自成纤维细胞,而TIMP3来自角质形成细胞,两者在细胞来源上并不相同,但均与皮肤衰老密切相关。

在基础研究中我们发现,TIMP3 作为保护性基因,其表达水平与光老化程度呈负相关性,即上调该基因的表达有助于对抗光老化。相反,NDUFS4基因则是一个不利因子,实验表明,在敲除该基因后,能够逆转皮肤在紫外线挑战或损伤条件下出现的铁死亡(铁依赖的脂质过氧化程序性死亡)。衰老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调控网络,因此我们致力于识别其中的关键靶点,夯实机制研究的基础,并最终寻求可行的干预策略。

除上述两个基因外,我们还在其他研究中探索了外泌体在皮肤修复中的作用,例如使用毛囊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干预皮肤损伤过程,并观察到该过程中某些基因表达发生变化,这为逆转损伤提供了新依据。下一步,我们将更系统地将衰老相关机制串联成网络,致力于找到合规、有效的干预方式,从而为广大人群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在互联网健康科普监管趋严的当下,您身为新媒体传播协作组组长,在规范科普行为的同时,会通过哪些方式激励并赋能更多皮肤科医生,既让他们愿意投身科普,也能具备参与科普的能力呢?
樊一斌教授:

我们协作组的成立,其实是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皮肤与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下属的一个特色专业协作组。我们的使命,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对于医生朋友们来说,不知道大家是否曾在浏览短视频、微博文章或某些公众号内容时,感到某些科普内容明显不专业,甚至完全是错误的。但这些内容却往往流量很大,被很多普通大众接受和传播,影响了大量人群。从专业角度看,这些观点存在明显错误,因此我们首要任务,正是尽可能减少这类不正确科普内容的产生,可以说是“拨乱反正”。

第二,我们希望培养更多有志于皮肤科普的同行——包括医生和科研人员——共同参与到科普宣传工作中来。通过正确、科学的科普,我们将这项工作规模化、系统化地推进。规模化的目的并非为了打造个人或医生品牌,也不是单纯追求流量,而是服务于“健康中国”战略,让科学的皮肤健康知识覆盖更广泛的人群。单靠某一位医生、一个协作组甚至一个协会,难以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整个皮肤科界、特别是新生力量的共同参与。

第三,在这次大会上,我们将发布一项团体标准。原本我们考虑制定共识或指南,但经过深入讨论,最终决定以团体标准的形式推出。这一标准不仅需要医生的参与,还融合了媒体、企业、医院及科研机构等多方声音,力求做到全面与规范。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一标准,能够对当前自媒体和媒体平台中存在的审核不足或过度审核等问题,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总之,我们的愿景不仅是培养行业内医生做好科普,还要积极影响更广泛的社会大众,最终推动皮肤科普内容更加规范、科学、可信



作为ACMED新媒体传播协作组组长,您认为可以通过哪些具体机制或举措,激励并引导皮肤科医生积极参与并做好科普工作?
樊一斌教授:

首先,在五月份,我们组织了一场名为“百万大咖”的直播课程,邀请了一批已在科普领域取得成果、拥有百万甚至千万级粉丝量的专业人士进行授课。这类课程与传统的医学教育或基础研究培训完全不同,其重点不在于疾病治疗或科研细节,而是请这些“结果达成者”分享自己的实战经验与心路历程,系统介绍他们是如何一步步取得现有的成绩。每位讲师都从不同角度贡献了极具价值的见解。作为组织者,我自己也从他们的分享中获益良多。这一系列课程旨在为有意从事科普的医生提供切实可行的经验指导,这是我们推进的第一项工作。

其次,依托“5·25全国护肤日”的倡导契机,我们招募了一批医生。他们在参与直播培训后,自发创作了大量科普短视频及图文内容。我们随之对这些作品进行了集中评审。每一份作品都体现出独特的创意与专业智慧,令人印象深刻。从中可以推断,之前的直播课程确实为大家带来了实际收获,而他们所输出的内容质量也普遍极高。这项工作我们将持续开展。

那么,如何确保科普内容始终走在正确轨道上?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医生在接受过系统医学教育(五年本科、三年硕士乃至三年博士)后,都具备良好的专业判断,一般不会偏离科学主线。但我们仍不断强调:绝不能为追逐热点或流量而歪曲事实。我个人非常反对诸如“一招解决某种皮肤病”这类夸大其词的宣传,在多个场合也公开批评过这一现象。事实上,没有哪一种皮肤病能够通过单一方法100%根治。因此,我们坚决反对为吸引眼球而牺牲专业性的行为相信绝大多数同行都秉持这样的共识。

我们协作组的宗旨,正是希望凝聚这些已经取得成果的科普专家、刚刚起步或尚未涉足但有意参与的医生,甚至包括目前尚未打算从事科普的同仁,说服大家共同加入这个大家庭。通过汇聚更多力量,我们能够彼此支持、共同成长。未来,我们还将制定团体标准,为大家提供清晰的行动框架。只要顺应这一节奏稳步推进,并秉持专业与诚信,科普工作一定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协作组也将尽力响应大家的需求,提供所需支持。



在国家陆续出台科普规范文件、各医院同步推进相关政策的背景下,我们该如何系统性应对以规范开展皮肤科科普工作?
樊一斌教授:

我认为普至关重要。如今网络发达,一条短视频、一篇图文就能实现人群影响力的级联放大;而若仅在乡镇线下面对面为有需求的人科普,覆盖的人群会非常有限。

从国家层面来看,并非不允许医生做科普,而是要求做正确的科普。但目前“正确的科普”缺乏统一规范,各平台规则、审核机制不同。不少科普医生可能有这样的困惑:自己身为专家,临床工作几十年、治愈众多患者,却在某些平台发不出科普视频,既不清楚审核人员的身份,也看不到明确的审核标准,更无法确认这些标准是否合理。

因此,我们协作组当前重点推进的工作,就是制定一套完善的科普团体标准,希望能得到各行业的认可,为规范科普内容提供依据。



了解到您自2020年起聚焦美白抗衰及常见皮肤问题,在抖音平台开展健康科普并积累180万粉丝,成果颇为亮眼。在科普方向与内容的选择上,能否请您从定位策略、选题技巧、受众需求匹配等维度,分享具体的经验建议?
樊一斌教授:

我认为粉丝量不代表什么,它仅能说明曾有爆款视频让你短期内积累较多关注者,真正有意义的是每条视频的流量。只要内容优质,粉丝会慢慢增长,但增长到一定阶段会出现流量波动,我的粉丝群体也因临床工作与内容方向变化而调整——从早期泛拍皮肤内外科内容,到聚焦损容性皮肤病“斑敏痘”,再到覆盖抗衰、注射需求。

给同行的建议有三点:一是若定位泛皮肤内科,可优先科普常见且不严重、无需占用三甲医院大量资源就能改善的疾病(如脚气,居家针对真菌感染即可控制),再在泛科普基础上,针对擅长领域(如银屑病)精准输出知识或新疗法;二是医美医生若专攻细分领域(如鼻部注射、抗衰仪器),无需纠结做大粉丝量,这类需求人群有限,无需追求千万粉丝,5000个精准粉丝就能产生影响力,不应以粉丝量评判账号价值;三是做短视频时,要将自己定位为“完整的人”,而非单纯的医生或科普工具,可分享工作日常、家庭生活、参会讲课等内容,把镜头前的观众当作现实中的朋友,打造“有血有肉”的账号。


专家简介


图片

樊一斌 教授

浙江省人民医院皮肤科


  •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 浙江省卫生高层次人才培养医坛新秀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皮肤与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 浙江省医学会皮肤病学分会委员

  • 浙江省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委员

  •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毛发学组委员

  •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常委

  •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毛发医学分会常委

  • 浙江省中西结合学会皮肤病学分会毛发学组委员

  • 浙江省营养学会皮肤健康与营养支持专业委员会委员

  • 浙江省医学会皮肤美容分会常委

  •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皮肤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两项

  • 发表SCI论文40余篇

审稿专家:樊一斌 教授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图片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