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发表的一篇研究显示,通过人工智能(AI)辅助
来自日本东京大学的Toru Moro教授表示,骨质疏松症可显著增加
研究设计
本研究借助“预防残疾性
研究人员使用通过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测得的腰椎和股骨BMD值及预处理的X线图像对深度神经网络进行训练,随后通过五折交叉验证(5-fold cross-validation),评估估算BMD值的准确度。
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在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分析的1454 张X线图像中,DXA得出的BMD与AI估算的BMD相似:腰椎和股骨的BMD平均绝对误差为 0.076 g/cm²和0.071 g/cm²。对于骨量减少患者,分类的灵敏度在腰椎和股骨分别为86.4%和80.4%;特异性分别为84.1%和76.3%。
研究结论
值得一提的是,该AI模型可估算腰椎X线图像无法测量的股骨近端BMD,且精准度超出预期。对此,Moro教授表示,通常成像视野之外的解剖学信息较难预测,但该AI模式或具有基于腰椎X线图像捕捉的骨骼相关特征精准地推断股骨BMD的潜力。
Moro教授表示,目前其及同事正在研发适用于其他解剖部位的类似AI工具,如膝关节、颈椎、胸部和腹部;未来或有望在骨科以外的科室(包括内科或外科)开展骨质疏松症和骨量减少的筛查,这可能使更多患者转诊至骨科专科医生处进行治疗。
Moro教授认为,其AI系统代表了一种革命性创新,可重新定义骨质疏松症的识别方式、时间和主体,重塑了骨科与非骨科医疗服务提供者之间的合作模式;并推动骨质疏松管理从骨折后的被动治疗转向骨折前的主动预防,甚至可能重新定义骨科在老龄化社会中的地位。
Nelson B. Watts教授表示,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DXA一直是诊断骨质疏松症和评估骨折风险的 “金标准”,在预测65岁及以上人群的骨折风险方面效果最佳,且辐射量低,应用历史悠久。
本研究显示,利用AI模型得出了与DXA相似的结果,与DXA在脊柱和股骨BMD测量上的差异约为 0.07g/cm²,但目前尚未明确这种差异是一致性的(均低于或高于DXA结果)还是随机性的(可能高于或低于DXA结果),这或产生较大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65岁),AI预测的BMD与DXA的相关性或更好,但与DXA相比,X线片的辐射量更大,但或仅限于研究中所使用的DXA设备。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