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但致命:肾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
2025-08-29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肾移植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血栓性微血管病(TMA)是肾移植术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以血小板减少、微血管溶血性贫血急性肾损伤为主要特征,可导致移植肾功能丧失,甚至移植受者死亡。肾移植虽为终末期肾病患者的最佳治疗选择,但移植相关TMA作为“隐形杀手”威胁移植肾的长期存活。其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检测手段,确诊多依赖肾组织活检;目前国内仍以血浆置换为主要治疗方式,尚缺乏疗效确切且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什么是肾移植相关TMA?


TMA是肾移植后非常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引起移植肾功能衰竭,文献报道肾移植相关TMA的年发生率约为5.6‰,确诊后3年内的病死率高达50%[1]。肾移植术后的TMA可分为新发TMA和复发性TMA。新发TMA指移植前无TMA、移植后首次诊断为TMA;复发性TMA主要指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aHUS)导致的尿毒症患者行肾移植术后再次诊断为aHUS。


为何肾移植会导致TMA?


肾移植后新发TMA的发病机制[2]


肾移植后新发TMA发病机制复杂,临床多与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或免疫抑制剂使用相关。AMR是常见且重要的原因,主要作用于移植肾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PTC)和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PTC C4d阳性可作为间接证据。研究显示,PTC C4d阳性患者TMA患病率更高,提示体液性排斥反应在新发TMA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免疫抑制剂相关TMA中,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CNI)会致血管活性肽失衡,促血小板聚集、微血管血栓形成,其血小板活化、促凝等作用及在血管内皮损伤时激活补体替代途径,均会引发TMA;雷帕霉素靶蛋白抑制剂(mTORi)因抗血管生成、降低肾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妨碍内皮损伤修复及促凝血等作用参与发病,且CNI与mTORi联合使用会升高TMA发生风险。目前推测,仅内皮损伤和(或)促凝血状态有潜在易感性的患者更易发病,肾脏补体激活或是移植后出现TMA的共同特征。除此之外,病毒感染、新生肿瘤、硬皮病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局部缺血再灌注损伤、C3肾小球病导致的原肾功能衰竭等也是肾移植后TMA的危险因素。


复发性TMA的发生机制


aHUS是由补体替代途径的遗传缺陷或自身抗体引起的失调,导致末端膜攻击复合物(C5b-9)过度激活,造成内皮细胞损伤并诱发TMA。


肾移植相关TMA的诊断[1]


移植肾TMA极具破坏性,早期诊断关键在于结合最新诊断指标与临床数据,尽早行肾组织活检。目前诊断框架仍在构建,血小板减少、红细胞碎片阳性、LDH增加等是公认临床特征,可用于早期识别,但特异度和敏感度有限,尚无明确指标能在发病前预测并指导防治,确诊主要依赖肾活检病理。移植肾新发TMA多发生于移植后前3个月,分全身性与局部性,前者常伴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AHA)等急性肾损伤表现,后者可仅表现为移植肾局部功能异常,新发性TMA临床表现多样易漏诊,需以肾活检结果结合临床确诊;复发性aHUS以TMA三联征为特征,伴肾外表现及补体基因致病性突变,因缺乏诊断金标准,确诊TMA后需排查原肾终末期肾病(ESKD)病因,虽检测指标不断发展,但仍缺准确且易获取的方案。


肾移植相关TMA的治疗

移植后新发TMA的治疗


移植后新发TMA多发生于移植后前3个月,此时免疫抑制剂浓度较高或不稳定。预后较差,约半数患者在确诊后两年内失去移植物。主要治疗措施包括[2][3]


免疫抑制剂管理:有研究显示从一种CNI转换为另一种CNI或改用mTORi可缓解TMA;


血浆置换(PE)与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常用的急性处理措施;


替代免疫抑制方案:如贝拉西普;


补体抑制:依库珠单抗


肾移植相关aHUS的治疗


血浆置换和血浆输注是治疗aHUS的经典方案,在依库珠单抗出现之前,其一直是治疗aHUS的一线方案。依库珠单抗虽然在aHUS的预防和治疗中有很好的效果,但价格昂贵,很多地区无法购药,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对于无法摆脱依库珠单抗的肾移植受者,肝移植是可行的替代方案,但肝源紧缺、手术风险大、手术花费大等因素导致肝移植治疗aHUS依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小结


TMA以微血管内血栓形成为病理特征,肾移植相关TMA为其特殊类型,病因多样(如药物毒性、病毒感染、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补体代谢异常及供者因素等),可导致移植物功能丧失甚至受者死亡。因致病因素复杂,诊断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肾活检及基因检测等多方面信息才可确诊。治疗上,传统方法(血浆置换、IVIG、糖皮质激素)疗效有限,补体抑制剂(如依库珠单抗)和肝移植虽有疗效,但受高昂费用与资源限制,临床应用仍面临挑战。尽管肾移植相关TMA诊疗之路仍充满挑战,但随着补体抑制剂等新药的应用及多学科协作模式的推广,这一疾病的神秘面纱正被逐步揭开。唯有持续探索其发病机制、推进早期诊断与个体化治疗,才能为移植受者点亮更多生的希望,守护每一颗来之不易的肾脏。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