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里装了起搏器之后,如何“保养”?
2025-08-28 来源:唐郎中聊驿动的心
关键词: 起搏器

作者:唐恺 十院心脏节律

来源:唐郎中聊驿动的心


一、常规(有导线)起搏器


常规起搏器埋植于上胸部的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的间隙内,另有电极导线经静脉路径,与心脏相通。这一系统相对复杂,因而要注意的事项也相对多一些。


(一)术后3天以内


1.主要注意自己症状的变化,看是否有剧烈的胸痛等表现。如果安置起搏器部位的局部疼痛等,一般不用担心,通常数日后会逐渐消失。


2.医生会于换药时帮我们观察安置起搏器的部位是否有红肿、瘀青,切口是否有渗血等。若有相关情况,医生也会作出相应处理。


(二)术后3个月以内


1.植入侧上肢肘关节以下部位可正常活动,上肢也可平举,但1个月内尽量不超过肩关节平面。肩关节处应避免突然剧烈的甩手、外展动作。3个月后植入侧上肢可恢复正常活动(单纯更换脉冲发生器、未更换电极导线者可不受限制),但应注意避免直接碰撞起搏器埋置部位。


2.切口上的痂脱落后,方可沾水,时间一般需3-4周;同时注意尽量不要出汗,以免汗水渗入切口导致感染。


(三)长期的“保养”措施及注意事项


1.家用电器(电视遥控器、微波炉、电动剃须刀、电热毯等)和办公设备(电脑、复印机、传真机、电话座机)都可正常使用。不要将手机放置在植入起搏器侧的上衣口袋,接打手机请使用植入起搏器对侧的手及耳朵;拟使用治疗用电子设备时,请先携带该设备的使用说明书咨询心内科医生后再使用。


2.若为磁共振(MRI)兼容起搏器,在行MRI检查前须与心内科医生联系,把起搏器工作状态调整为MRI兼容模式;若非MRI兼容起搏器,则不能行 MRI检查;冠状动脉的多排增强CT可能会因电极导线的干扰而影响成像质量,因而不提倡。但可行普通CT、X线、同位素、超声等检查。另外,应避免靠近高压电流、强磁场区域。


3.若需行腰部以上部位的外科手术,尤其需使用电刀者,请将植入起搏器的病史告知外科医生,并建议请心内科医生会诊,将起搏器调整至可使用电刀的模式。


4.在通过机场等场所的安检门时,请向工作人员出示起搏器卡。平常赴医院就诊时,也尽量随身携带起搏器卡,以备查询。


5.植入心脏除颤器(ICD)的患者,应避免游泳、高空作业及机动车驾驶,以防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时出现溺水、摔伤及交通意外等风险。若发生了电击治疗事件,应尽快到医院随访检查。


6.植入抗心衰三腔起搏器(CRT)的心衰患者,要坚持长期服用治疗心衰的药物并定期随访。


7.植入起搏器本身一般不需另外加服药物;饮食上也没有特殊要求。


8.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装的起搏器,虽称为“永久起搏器”,但其中的“永久”二字,只是与临时起搏器相对而言,表明为可植入的起搏器,并不代表起搏器可使用终生。目前起搏器的使用寿命一般自4-6年至14-16年不等,因而需经常随访以了解起搏器的工作状态及电池电量是否充足。随访时间节点:术后1、3、6、12个月,此后每年至少1次;在距担保期限一年前始,重新每3个月随访一次。


9.若起搏器电池耗竭,需及时更换起搏器。


无导线起搏器


无导线起搏器的植入,与电生理检查及导管消融的路径相类似。一般是通过穿刺股静脉,经递送系统,即可将筷子粗细、2至3厘米长、重仅约1克左右的起搏器(因与药物胶囊大小相差无几,故又俗称“胶囊起搏器”)送至右心室,并使其固定于室间隔面。因而其术后的“保养”,与电生理检查的术后注意事项也相仿,详见《心血管介入术后,要注意哪些事项?》。较之常规起搏器,要相对简单一些。


(一)术后即刻


1.卧床休息


(1)术后需平卧4-12小时(具体时间遵医嘱),避免穿刺侧下肢(通常是腹股沟)过度活动,防止穿刺点出血或血肿。


(2)使用沙袋压迫穿刺部位2-4小时。


2.术后观察


(1)医护人员会给我们持续监测心率、血压、心电图及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


(2)若出现心慌、头晕、穿刺处疼痛加剧或肢体发凉,需立即告知医生。


(二)出院后1个月内


1.伤口管理


(1)保持穿刺点清洁干燥,术后24小时内避免沾水。


(2)注意有无红肿、渗液或淤青。轻微淤青属正常,若持续扩大或疼痛需就医。


2.活动限制


(1)1周内:避免穿刺侧下肢剧烈运动(如跑步、深蹲)、提重物(>5kg)或高举手臂(防止电极移位)。


(2)1个月:避免剧烈运动(如游泳、打高尔夫),具体恢复时间遵医嘱。


3.药物管理


(1)按医嘱服用抗血小板/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预防血栓。


(2)一般不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


(三)长期注意事项:


同一(三)


唐恺,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心律失常亚学科带头人,房颤中心主任。

兼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中青年电生理工作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心房颤动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精准心血管病学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CCCP)心律失常学组委员、中国房颤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青年委员(第六届);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委员(第十二届);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律与心电分会常委;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青年委员(第七、八届);卫健委心血管介入(心律失常)培训基地培训导师;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委(第五届);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预防和康复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常委。

2001至2006年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附属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现国家心脏中心)硕、博连读。2006年博士毕业之后进入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工作。目前完成各类心脏介入手术10000余例。擅长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及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永久起搏治疗。尤其对室上速、房颤、房性早搏及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及导管消融治疗具有丰富的经验,在国内首先应用及报道了多个电生理相关治疗技术。

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著29篇(第一作者9篇);发表SCI论文22篇(第一作者9篇);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11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2项,曾获“上海青年科技启明星”称号。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