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冠脉综合征(CCS)患者常伴有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而这一病理状态不仅影响心肌灌注,还与症状持续及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实现微循环功能的准确、简便评估,始终是心血管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近期,《美国心脏协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AHA)(中科院一区,IF: 5.3)在线发表了一项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系统比较了基于静息与充血态造影的微循环阻力指数(xaIMR)在CCS患者中的诊断表现。研究结果显示,充血态xaIMR与导丝测量的微循环阻力指数(IMR)高度一致,诊断效能显著优于静息态xaIMR,尤其在冠脉流储备下降的患者中优势更为突出。本研究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曾勇教授团队牵头完成,第一作者为张阳医师与李全教授,通讯作者为曾勇教授。该成果为无导丝条件下的冠脉微循环功能评估提供了新的证据,亦为推动CCS患者的精准化诊疗开辟了新路径。此外,同期杂志配发了述评文章“Angiography-Derived Indices of Coronary Microvascular Resistance: Context Is Key”。
不同
注:H-xaIMR,充血态xaIMR;R-xaIMR,静息态xaIMR
研究背景与目的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在CCS患者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传统导丝测量的IMR虽为评价微循环功能的金标准,但其应用受限于操作复杂、费用高及潜在并发症。近年来,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自身对照研究,纳入137例CCS患者共139条血管。所有患者均接受有导丝的功能学检测作为参考标准。研究分别基于静息与充血态冠脉造影图像计算xaIMR,并与导丝测量的IMR进行相关性与一致性分析,同时采用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并在不同冠脉流储备分数(CFR)亚组中进行分层比较。
研究结果
结果显示,充血态xaIMR与导丝IMR具有良好相关性(r=0.82, P<0.001),诊断效能优于静息xaIMR(r=0.25, P=0.003)。ROC曲线分析表明,充血态xaIMR诊断异常IMR(≥25U)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5,优于静息xaIMR的0.72(P<0.001)。在CFR<2.0的血管中,两者差异尤为明显,而在CFR正常(≥2.0)的血管中差异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讨论
本研究表明,充血态xaIMR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CCS患者的冠脉微循环阻力,其诊断性能接近导丝IMR,具有简化操作、降低风险的优势。静息xaIMR虽在部分患者中具一定应用价值,但在CFR降低时因不能准确反映充血反应而导致阻力低估,诊断效能有限。由此可见,xaIMR在临床推广中应优先考虑充血态模式,尤其在存在微循环储备不足的患者中。
局限性
研究局限性包括:(1)未排除部分合并明显冠脉狭窄的患者;(2)未进行乙酰胆碱负荷等功能性检测;(3)多数病例仅针对单血管进行测量,xaIMR在多血管病变中的准确性仍待进一步验证。
研究结论
xaIMR是一种可行的、无导丝的冠脉微循环功能评估方法,其中基于充血态造影的xaIMR在CCS患者中表现出优异的诊断效能,优于静息造影模式。未来大规模研究有助于进一步验证其临床应用价值并推动个体化治疗策略。
述评:Angiography-Derived Indices of Coronary Microvascular Resistance: Context Is Key
导丝IMR与冠脉造影衍生指标之间的关系
来自维罗纳大学
Scarsini教授指出,本研究结果再次验证了这一生理学原理:在稳定性
述评亦对未来发展提出两点展望:第一,应推动不同软件平台与算法的标准化,以消除异质性、提高跨中心可推广性;第二,值得探索整合冠脉造影衍生血流储备分数(FFR)与IMR的综合策略,借助人工智能与功能学模拟实现冠脉“解剖-功能-微循环”的一体化诊断。
综上,Zhang等人的研究不仅为xaIMR在CCS中的应用提供了坚实证据,更提醒临床医生在推广新技术时必须谨记“便捷性不应牺牲诊断完整性”。正如述评最后所引用的格言所述:“Everything Should Be Made as Simple as Possible, But Not Simpler.”
北京安贞医院冠心病中心
北京安贞医院冠心病中心为国内首批专注于冠心病系统化诊疗的专科中心,是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核心单元、国家卫健委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及中国
专家简介
曾勇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冠心病中心执行主任兼冠心病三病区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ESC Fellow,海医会心脏重症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冠心病学组委员、卫生部
1998年开始从事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以第一术者完成冠脉介入手术超过万例,特别是对高危复杂的冠脉病变,如其左主干病变、分叉病变、慢性闭塞病变、多支血管病变等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多项国家级课题。获得过四项中华医学科技奖和省部级二等及三等奖。发表文章80余篇,SCI文章40篇。参与编写书籍6部,其中主编《系统性疾病与心脏》系列丛书。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