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遂宁市中心医院创伤骨科 邓鑫
基础预防
为了预防下肢骨折术后DVT,临床上普遍采取必要、科学、规范化的基础预防策略,以减少术后DVT的发生。基础预防涵盖高危患者筛查、先兆症状观察、术后早期活动指导、静脉输液规范执行、围手术期体温保护等具体措施。围手术期运用各类血栓高危筛查评分量表对患者进行分级,根据评估结果筛选出高危患者,随后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患者术后DVT发生风险。先兆症状观察包括术后定期观察下肢
物理预防
物理预防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预防下肢骨折术后DVT的方法,具有安全性高、无创伤、便捷、低并发症发生率等优点。临床指南明确指出下肢骨折手术患者物理预防DVT不可或缺,与药物预防相辅相成;尽管药物预防效果显著,但是药物使用不当可能增加患者出血风险,限制了其临床应用。DVT物理预防措施包括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梯度压力弹力袜、神经肌肉电刺激、踝泵运动等。
足底静脉泵 足底静脉泵是一种物理疗法仪器,通过在短时间内将脉冲气体迅速撞击足底面,模拟四肢血液搏动加速度,从而改善血流速度。足底静脉泵不仅能有效减小患肢大腿周径、减轻患肢疼痛程度,还可以降低术后DVT风险及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足底静脉泵常与抗凝药物联合应用,包括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间歇充气加压装置的原理是利用气体加压泵对气囊内的气体进行循环充放,持续施加下肢压力,从而促进静脉血液回流。研究结果显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早期活动配合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对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可以预防DVT发生。此外,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联合快速康复护理还可以缓解下肢骨折患者
梯度压力弹力袜 梯度压力弹力袜是一种经济、安全的DVT物理预防措施,其使用期间不影响患者正常活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梯度压力弹力袜通过对腿部浅表和深部静脉施加压缩力,从而提高下肢静脉血流量和流速,以达到预防DVT的效果。一项研究报道梯度压力弹力袜可以使围手术期DVT的发生率降低12%。联合应用梯度压力弹力袜和
神经肌肉电刺激 神经肌肉电刺激的原理是通过在皮肤表面附着一定数量的电极片,利用这些电极片传导电流到皮肤表面,逐步将其传导至骨骼肌神经和肌肉单元,从而促进肌肉收缩并施加压力以增强深静脉和浅静脉的血液回流。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药物在预防内科和外科患者DVT方面比单独应用药物预防具有更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单纯神经肌肉电刺激的预防效果不劣于其他机械预防。在预防椎体成形术后和
踝泵运动 踝泵运动的原理是通过踝关节屈伸和环转运动促进小腿三头肌及胫骨前肌有规律收缩和舒张,进而能对静脉血液挤压,有利于静脉充盈以减少DVT的发生。方成成等研究发现踝泵运动可以明显降低下肢骨折患者术后住院期间DVT发生风险。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细节护理与踝泵运动相结合不仅能有效预防术后DVT,还能促进下肢功能恢复。黄刚等的研究得出来类似的结论,踝泵运动可以改善长期卧床患者下肢血流动力学情况,降低DVT发生风险,减少下肢血肿和疼痛发生,改善凝血功能。踝泵运动可以有效促进下肢血流速度,操作简便,无论是单独进行还是联合其他预防措施都能有效预防DVT的发生,未来对于其运动频次、角度、使用时间等仍需进一步研究。
药物预防
药物预防是目前下肢骨折术后预防DVT的最主要方法,常用药物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Xa因子抑制剂、
肝素类药物 普通肝素预防下肢骨折术后DVT容易增加出血风险,而且治疗窗口较窄,需定期检测活化部分
Xa因子抑制剂 Xa因子抑制剂具有起效快速、半衰期短、药物相互作用低、治疗窗口广等特点,可直接作用于Xa凝血因子,治疗过程中无需监测相关凝血指标。常用的Xa因子抑制剂包括利伐沙班、
维生素K1拮抗剂和抗血小板药物 维生素K1拮抗剂的代表性药物为
中医预防
中医预防下肢骨折术后DVT大致可分为物理和药物两大类别,物理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推拿按摩、熏洗、穴位敷贴、经皮穴位电刺激等,药物预防措施包括单味药、复方药、虫草类药等。推拿按摩主要通过手法按摩患肢局部肌肉进而促进血液循环,达到增加血液流速、缓解局部炎症、预防DVT的目的。文献报道推拿按摩联合中药封包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可以有效改善其术后凝血状态,减少术后DVT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推拿按摩对于治疗师的熟练度要求较高,若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熏洗是通过选定的药物直接作用于皮肤,借助特殊的渗透机制促进血液循环。邵燕蓉等以“和伤散”熏洗联合刘氏“三指按摩”手法护理降低髋部骨折患者术后DVT发生率,但是熏洗时需注意温度以免烫伤皮肤,少部分患者会出现过敏情况。穴位敷贴的原理是将各类穴位贴敷于人体特定的穴位,如委中穴、血海穴、三阴交穴等,达到调节气血和疏通脉道的功效。经皮穴位电刺激作用原理是利用低频脉冲电流激活肌肉,促进下肢血液回流,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并发挥抗凝、预防DVT的效果。
研究发现穴位电刺激疗法可显著改善骨折患者血流动力学,对DVT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中药预防下肢骨折术后DVT的方式多样,刘三元将80例髋关节周围骨折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术后予以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抵当汤合四妙勇安汤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发生DVT的总概率低于对照组(P<0.05)。李层等将150例下肢骨折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采取抗凝指南用药预防下肢骨折术后DVT,观察组采用口服桃红四物汤加减预防;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预防DVT的效果与抗凝指南用药预防基本一致,而且患者依从性高。目前中药预防下肢骨折术后DVT面临两大困境,一是其药理机制不明,个体差异较大,二是缺乏规范的使用指南。此外,尚缺乏对DVT高风险患者进行中医药干预的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医药预防和治疗DVT的学术研究和临床经验总结。
总结
下肢骨折术后DVT预防措施大致分为基础预防、物理预防、药物预防、中医预防4个方面,基础预防主要包括早期对高危患者进行筛查、关注先兆症状、术后早期活动、静脉输液规范执行以及围手术期体温保护等,能够降低DVT发生率;物理预防手段包括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梯度压力弹力袜、神经肌肉电刺激以及踝泵运动等,具体选择时应考虑患者情况和医院配置。此外,合理药物抗凝治疗可以有效降低DVT风险。中医预防下肢骨折术后DVT具有巨大潜力,然而目前缺乏对DVT高风险患者进行中医药干预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来源: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25年8月第40卷第8期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