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以肺间质进行性纤维化为特征的致命性疾病,肺功能不可逆下降与高死亡率是其核心特征。长期以来,临床多以用力肺活量(FVC)下降≥5% 或≥10%、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下降≥15% 作为判断疾病进展和预后不良的 “金标准”。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更小幅度的肺功能下降可能已暗藏风险,且 “绝对下降” 与 “相对下降” 哪个更能精准预测结局的争议始终未解。
基于 “特发性肺纤维化前瞻性结局注册研究(IPF-PRO)” 的真实世界数据,本研究首次系统解析了 FVC 和 DLCO 不同下降阈值(包括仅 2% 的微小下降)与患者死亡或肺移植风险的关联,旨在重新定义 IPF 预后评估的 “警戒线”。
研究纳入 IPF-PRO 注册研究中 1001 例患者,均在入组前 6 个月内确诊 IPF,来自 46 个研究中心,中位随访 38.4 个月。
研究的指标及其阈值包括:
➤肺功能指标:FVC% 预计值(反映肺通气功能)和 DLCO% 预计值(反映肺弥散功能),分别通过标准化公式计算
➤下降阈值:同时评估 “绝对下降”(随访值 - 入组值)和 “相对下降”(绝对下降 / 入组值 ×100%),涵盖≥2%、≥5%、≥10%(DLCO 额外纳入≥15%)
➤结局:死亡或肺移植的复合终点。
采用带时间依赖协变量的 Cox 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不同下降阈值与结局的关联,模型分别进行未调整和调整分析。
入组患者中位年龄 71 岁,74.6% 为男性,94.2% 为白人,65.1% 有吸烟史;中位 FVC 为 73.4% 预计值,中位 DLCO 为 43.3% 预计值,54.0% 接受抗纤维化治疗(尼达尼布或吡非尼酮)
微小下降即关联高风险
所有 FVC 和 DLCO 下降阈值均与死亡或肺移植风险显著相关,调整后仍成立:
➤FVC 下降:绝对下降≥2%、≥5%、≥10% 分别使风险增加 1.8 倍、2.3 倍、2.7 倍;相对下降的风险比与之接近(1.90、2.13、2.42),提示两种计算方式对 FVC 的预测价值相当。
➤DLCO 下降:绝对下降≥2%、≥5%、≥10%、≥15% 分别使风险增加 2.0 倍、1.4 倍、1.5 倍、1.9 倍;而相对下降的风险比更高(2.07、1.73、1.88、1.39),说明 DLCO 相对下降是更敏感的预后信号。
图 显示用力肺活量%预计值(A、B)和一氧化碳弥散量%预计值(C、D)达到绝对下降和相对下降的时间
生物标志物与疗效的关联
6 个月内约 25% 患者出现 FVC 相对下降≥2%,18% 出现 DLCO 相对下降≥2%,提示微小下降在短期内即可发生。更关键的是,6 个月内下降一定幅度比 12 个月内下降相同幅度的风险更高 —— 下降速度本身就是重要的 “危险信号”。
IPF 患者即使肺功能出现微小下降(FVC 或 DLCO≥2%),也与死亡或肺移植风险显著升高相关,且独立于基线病情。其中,DLCO 相对下降比绝对下降更能精准预测不良结局,而 FVC 的绝对与相对下降预测价值相近。这一发现彻底打破了 “只有≥5% FVC 或≥15% DLCO 下降才有临床意义” 的传统认知。
临床启示
➤监测需更精细:临床需关注 “微小下降”,将监测阈值从传统的 5%/15% 下调至 2%,结合下降速度(如 6 个月内变化)可更早识别高风险患者。
➤指标选择有侧重:DLCO 相对下降可作为更敏感的监测指标,尤其适用于评估疾病进展和调整治疗策略。
➤优化干预时机:即使是 2% 的下降,也可能成为调整抗纤维化治疗或评估肺移植时机的参考,避免错失最佳干预窗口。
本研究揭示了 IPF 患者肺功能 “微降” 背后的凶险,为疾病监测和预后评估提供了更精准的依据,有望推动 IPF 临床管理从 “关注显著下降” 向 “捕捉微小变化” 转变。
参考文献:
1.Oldham JM, Neely ML, Wojdyla DM, Gulati M, Li P, Patel DC, Palmer SM, Todd JL; IPF-PRO Registry Investigators. Changes in Lung Function and Mortality Risk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Chest. 2025 Aug;168(2):415-422.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