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基于临床实践与最佳医学证据,制定了首部《儿童肾脏移植排斥反应临床诊疗指南》(图1)。该指南的发布有助于规范诊疗流程,优化临床决策,最终实现移植肾长期存活与生存质量的双重改善。本文我们邀请到王志刚医生解读,并特邀尚文俊教授进行点评,以飨读者。
图1. 《儿童肾脏移植排斥反应临床诊疗指南》
排斥反应流行病学与高危因素
流行病学特点
我国儿童KT受者的T细胞介导排斥反应(TCMR)发生率显著高于成人(10.4%~24.4% vs 5.4%~9.2%);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MR)难救治、易复发、长期预后差,且较成人更易产生新生供者特异性抗体(dnDSA),增加移植肾损伤和丢失风险。
高危因素
围手术期免疫管理
预防排斥比术后治疗更重要,可显著提高移植成功率,尤其对致敏患儿。致敏患儿KT术后发生AMR风险较高,在移植等待期间可给予口服免疫抑制剂(如
致敏患儿供肾选择
HLA匹配优化
为减少排斥反应风险,建议优先选择至少1个HLA-DQ或DR位点的等位基因或抗原相合,同时HLA-A、B、C位点匹配越多越好,或者Ⅱ类位点eplet错配数较少的供肾。
不可接受抗原(UA)规避
供受者必须避开UA且交叉配型阴性方可进行移植。
DSA强阳性(平均荧光强度(MFI)>10000):避开该供肾。
DSA阳性或弱阳性(500<MFI<10000):需术前脱敏治疗,才可考虑移植。
若二次移植受者DSA针对的HLA位点与上次移植致敏位点相同,即使MFI<500,仍视为UA,需要避开该肾。
脱敏治疗策略
清除DSA:如
靶向B细胞:应用抗CD20单抗(
免疫调节:高剂量(2 g/kg)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可单独使用,低剂量(100 mg/kg)需联合血浆置换。
研究表明,低剂量IVIG+血浆置换+利妥昔单抗更易使交叉配型转阴。只有当DSA转阴或至少流式交叉配型阴性时,才考虑进行KT,并需配合个体化免疫抑制方案。
免疫诱导治疗
推荐使用的免疫诱导生物制剂
T细胞清除剂:目前常用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rATG)和兔抗人T细胞免疫球蛋白(ATG⁃F)。
白介素-2(IL⁃2)受体阻滞剂:
研究显示,rATG和巴利昔单抗相较未诱导组,可显著降低术后1年AR发生率(15.7% vs 16.5% vs 26.8%)。
免疫诱导治疗方案
高危患儿(如ABO血型不相容或DSA阳性):先采用血浆置换+利妥昔单抗进行脱敏治疗,原则上在达到DSA转阴或至少流式交叉反应阴性水平时,方可考虑行肾脏移植。在诱导治疗时,采用有效的个体化诱导治疗方案,如ATG诱导治疗。
中危患儿(如PRA阳性或HLA错配较多):ATG诱导治疗。
ATG个体化剂量选择
目前美国60%的儿童KT受者接受ATG免疫诱导治疗,最佳剂量尚未统一。ATG传统给药方案为每剂1.5 mg/kg,应用2~4剂,累积剂量<6 mg/kg。近期相关研究推荐ATG累积剂量≤4.5mg/kg(原<6mg/kg);低危患儿rATG累积剂量≤3.5mg/kg,高危患儿可>4.5mg/kg,但需严密监测骨髓抑制及感染风险。
建议所有儿童KT受者(除同卵双胞胎间移植)在围手术期接受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通过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来预防排斥反应。
常规治疗方案建议:术中静脉注射
免疫维持管理
基础方案
推荐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优选他克莫司)联合霉酚酸(MPA)作为基础免疫维持方案。其中,他克莫司剂量需结合CYP3A5基因型进行调整,CYP3A5*1/*1型者为0.16~0.25 mg·kg–1·d–1,*1/*3型者为0.13~0.15 mg·kg–1·d–1,*3/*3型者为0.10~0. 12 mg·kg–1·d–1。MPA推荐剂量按体重分层:<20kg者0.25 g bid,20-50kg者0.5 g bid,>50kg者0.75 g bid。
糖皮质激素策略
免疫源性肾病(如
药物监测
对于快速生长期的儿童移植受者,需密切监测CNI及MPA血药浓度,及时调整剂量以确保有效药物暴露,避免因代谢过快所致排斥风险。若他克莫司持续未达目标浓度,建议联用五味子制剂以增效。
排斥反应的检测
DSA
儿童KT受者术后需进行规律性DSA检测,尤其是dnDSA。监测频率应基于AMR风险分层制定,并序贯观察抗体的种类及强度变化。当出现免疫抑制不足、依从性差或疑似排斥
非侵入标志物
供者来源游离DNA(dd-cfDNA)联合DSA阳性预测值显著上升,可明确提示AMR发生;内皮相关转录分子(如CAV-1)过度表达有助于C4d阴性AMR的早期诊断。
排斥反应的鉴别与诊断
鉴别诊断
排除非免疫因素引起的血肌酐升高,如移植肾动静脉狭窄、移植肾动静脉血栓形成、尿漏及尿路梗阻、感染、药物肾毒性及原发肾病复发等。
活检
排斥反应的治疗
对于术后出现dnDSA且肾功能稳定的非致敏患儿,约40%可进展为亚临床AMR。若移植肾穿刺活检病理证实AMR,应立即启动抗排斥治疗;若病理未满足AMR诊断,则需强化免疫抑制治疗,提升CNI和MPA暴露。
HLA高错配受者发生AR与产生dnDSA风险增加,术后应积极强化监测并严格管理患儿依从性,通过个体化方案平衡排斥与感染风险。
非HLA-AMR治疗可参考HLA-AMR方案,例如抗体清除、B细胞靶向、联合IVIG、应用蛋白酶体抑制剂及补体抑制剂等干预措施,但需注意权衡用药风险,依据患儿免疫分层制定个体化免疫策略。
结语
《儿童肾脏移植排斥反应临床诊疗指南》基于最新循证证据,针对儿童特有的免疫学特征和生长发育需求,系统优化了围手术期管理、免疫抑制方案及排斥反应监测体系,指导临床医师对儿童KT受者实施精准化、全程化的免疫管理。该指南制定的诊疗策略和个体化干预方案,有助于提升排斥反应诊疗水平,推动我国儿童KT诊疗的规范化和学科发展,为降低排斥风险,改善患儿预后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家点评
尚文俊教授
《儿童肾脏移植排斥反应临床诊疗指南》作为我国首部针对儿童KT排斥反应的权威指南,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与成人相比,儿童受者具有独特的免疫学特征和临床挑战,例如排斥反应发生率更高、更易产生dnDSA,且受生长发育、药物代谢差异及依从性问题的影响更大。指南强调需基于儿童特点制定个体化策略,如优化供肾匹配,引入新兴的eplet错配量化标准、提出分层免疫诱导及动态调整维持方案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临床上亟需建立涵盖移植科、儿科、药剂科及心理科的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实现生长发育监测与免疫管理的有机整合,保障儿童受者预后。
目前仍存在若干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例如尽管ATG诱导治疗已被证实可显著降低排斥反应风险,但其最佳剂量方案尚未形成统一标准。此外,激素撤除时机及非HLA抗体干预策略也有待进一步探索。未来仍需持续优化个体化管理策略,以精准满足儿童受者的特殊需求,最终提升移植肾存活率,改善受者长期预后。
尚文俊 教授
国家医学高层次人才
国家首届优秀青年医师
郑州大学一附院肾移植科主任
郑州大学医科院精准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委员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移植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围手术期管理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分会儿童器官移植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医师学会器官移植分会会长
河南省医学会
河南省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常委/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器官移植》、《器官移植》、 《Front Bioeng Biotech》编委
《Front Immunol》、 《Transplantation》 《CMJ》等审稿人
长期致力于儿童肾移植、
王志刚 医生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博士,主治医师
国家肾脏移植质控中心儿童肾移植质控学组秘书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器官再生与工程学组委员
中国康复医学会器官移植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委员兼秘书
个人成就:主笔行业指南3部;参编《儿童肾移植》等专著2部;开展填补国际、国内空白新技术2项。主持省部共建项目及院内青年基金各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1篇,其中SCI收录11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
获奖情况: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24年,第3完成人);河南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2022、2023、2024年,第3完成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创新特等奖(2018年)。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