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近年来,新型减重药物不断问世,为
为此,在2025年中国肥胖大会(COC 2025)会议现场,我们特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张鹏教授围绕肥胖症管理困境、GLP-1RA在肥胖症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及前沿进展等内容分享独到见解。
近二十年来,我国肥胖症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患病率的拐点尚未到来1。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超重和肥胖症的患病率已达50.7%(分别为34.3%和16.4%)2,数量位居全球首位。与此同时,我国患有重度肥胖症的患者数量较既往也有明显增加。肥胖症与超过200种慢性疾病相关,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会增加医疗费用,并缩短预期寿命。根据预测,2030年我国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将为4180亿元,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2%3。尽早扭转这一趋势,将为全民健康水平的提升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实质性效益。
从医疗层面来看,我国肥胖症的管理主要面临以下挑战:
(1)肥胖相关教育培训不足:医学院及住院医师培训体系中早期缺乏系统的“肥胖症学”课程,导致专业人才匮乏。多数医生通过自学、短期培训或跨科转型开展减重诊疗,规范化培训亟需加强。
(2)肥胖学科发展不均衡:不同地区及医院间肥胖管理能力存在差异。部分医院已建立完善的体重管理中心,而基层机构可能仅由单一医生负责。另外,医院间的医疗设施(如专用血压计、体重秤)及患者隐私保护、反歧视措施亦不均衡。
(3)肥胖诊疗异质性:尽管我国已经发布的《中国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版)》对肥胖管理路径提供了清晰的指导,但临床实践中并未有效落实,同一患者在不同医院/医生处可能获得矛盾的诊疗方案。此外,部分医生依赖医生主观经验,给患者使用循证依据缺乏的方案。未来需强化以临床证据为基础的治疗策略,减少无效干预,提升治疗效率与安全性。
(4)多学科协作不足:肥胖诊疗需整合内分泌科、减重外科、营养、运动康复、心理等多学科,但实际协作多为“学科叠加”而非有机整合。未来需加强多学科的“有机协作”,通过统一的标准化流程(SOP)和跨学科协同机制进行肥胖诊疗。
(5)公众疾病认知不足:公众对疾病存在认知偏差(如“胖=福气”、“努力即可减重”),部分患者及其家属对减重手术和药物治疗的接受度低(因担心手术风险、药物不良反应等)。肥胖症对人体的危害远远大于手术和药物治疗的风险,应加强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正确认知,使患者接受科学有效的肥胖管理方式。
目前,长期体重管理目标是降低相关并发症风险或控制已有并发症的进展,提高整体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GLP-1RA在减重的同时,能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改善代谢指标并带来合并症相关靶器官的获益4。以司美格鲁肽为例,随着近年来临床研究的不断揭晓,除了有效减重以外,也表现出了对心血管和肾脏的保护作用,以及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的积极疗效:
➤减重疗效:STEP系列研究证实,司美格鲁肽2.4mg平均体重降幅达到17%5,6。最新公布的STEP UP研究发现,司美格鲁肽7.2mg的减重幅度达到21% ,1/3受试者实现减重幅度≥25%;并且其安全性和耐受性与司美格鲁肽2.4mg相当7,提示更高剂量的司美格鲁肽可以为肥胖患者带来更强的减重效果,同时可兼顾安全性。
➤心脏保护:SELECT研究是全球首个且唯一一个证实体重管理药物在肥胖超重人群中具有心血管获益的心血管结局研究(CVOT)。与安慰剂相比,在确诊CVD且不合并T2DM的超重/肥胖症患者中,司美格鲁肽 2.4mg 显著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风险20%8;并且司美格鲁肽 2.4mg的降低MACE获益独立于其减重效果9。STEP-HFpEF研究发现,司美格鲁肽2.4mg可显著改善肥胖合并射血分数保留型
➤肾脏保护:SELECT二次分析结果显示,司美格鲁肽2.4mg降低主要复合肾脏终点风险22%11。
➤肝脏保护:全球首个GLP-1RA治疗MASH的III期临床试验——ESSENCE研究,旨在评估司美格鲁肽2.4 mg在代谢功能障碍相关性脂肪性肝炎(MASH)合并中晚期
➤关节保护:STEP 9研究发现,司美格鲁肽2.4mg显著降低肥胖相关骨关节炎患者疼痛(WOMAC疼痛评分较基线降低41.7分),并改善功能评分13。
对于部分严重肥胖患者,单一方法(如药物、减重手术)可能难以有效管理肥胖症。药物治疗与减重手术并非相互竞争的关系,而是具有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作为减重外科医生,自减重药物问世后,我对肥胖症的管理也愈加自信。通常对于大多数超重和轻度肥胖症患者,可设定为在 3~6 个月之内至少将体重降低 5%~15% 并维持;对于中、重度肥胖症患者则可设定更高的减重目标,以获得代谢异常和相关临床结局的更优改善2。“药物+减重手术”可实现“1+1>1”的效果:一方面助力肥胖症患者体重正常化,另一方面可助力肥胖相关疾病(
➤术前使用减重药物:《中国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版)》指出,对于重度及以上肥胖症(BMI≥37.5kg/m2)、尤其是合并重度
➤术后使用减重药物:国内外多部指南建议,术后使用减重药物有助于改善减重不足或术后反弹2,4。临床实践中,减重药物常用于术后体重反弹期,以维持长期减重效果。
➤未来治疗目标:肥胖症的定义是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异常或过度脂肪蓄积,其治疗两大目标为体脂正常化、降低或逆转肥胖相关疾病风险,同时需避免肌肉流失(防肌少症)和骨密度下降(防
➤未来学科化与多学科协作:未来肥胖症的治疗管理可能会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类似肿瘤学),建立肥胖中心/科室。诊疗过程需要注意的是,(1)遵循适度原则:根据患者情况(如 BMI 及合并症)决定干预强度,避免医疗资源浪费或治疗不足,中重度复杂病例需多学科协作。(2)强调基于临床证据的同质化诊疗,争取不同学科医生为同一患者提供一致方案,避免不当治疗(如对重度肥胖仅用营养管理或对超重患者直接手术)。
➤AI助力肥胖症管理:肥胖治疗为终生过程(类似肿瘤,具有治疗不彻底和复发性),可以借助数字疗法、AI 辅助肥胖症管理。但是最终关键在于改变患者的主观认识,每位患者应做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结语:以司美格鲁肽为代表的GLP-1RA,不仅通过突出的减重疗效重塑了肥胖治疗格局,更在心肾保护、MASH等多个治疗领域展现出“超越减重”的综合获益,为患者带来多维度的健康提升。未来,随着学科体系的完善、多学科的有机协作、诊疗同质化的推进及新型药物和手术的协同应用,肥胖症的管理将逐步实现从体重控制到全面健康的跨越,为破解肥胖困局、提升国民健康质量注入持久动力。
张鹏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减重与代谢外科 主任
北京市减重与代谢外科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 主任
美国杜克大学代谢与减重外科 专科培训
上海市浦江人才
《国家卫健委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版)》编委会执行主任委员
承担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分型在极端肥胖治疗中的推广应用课题
北京医师协会减重与代谢医师分会 会长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专家委员会减重与代谢外科专委会 秘书长
中华医学会肠外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肥胖与代谢外科专家工作组 副组长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与肥胖外科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康复医学会减重与代谢康复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促会代谢外科学分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代谢病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康复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美国外科医师学院成员(FACS)
美国代谢与减重外科学会(ASMBS)常委
参考文献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