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CNA | 汪年松教授专访:IgA肾病治疗"三重奏"——个体化决策、激素权衡与新药变革
2025-08-13


IgA肾病(IgAN)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之一,也是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要原因。当前的KDIGO指南建议采用全身性糖皮质激素治疗以减轻IgA肾病患者的肾小球炎症,但启动激素治疗的副作用仍是临床需要考虑的重点。


2025年8月7-10日,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CNA)2025年学术年会在武汉隆重召开,全国各地的肾脏病学专家、临床医师和科研工作者齐聚一堂,共襄学术盛宴。会议期间,医脉通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汪年松教授,重点探讨IgA肾病三大议题:个体化治疗决策原则、降蛋白尿与激素不良反应的平衡策略,以及新药对治疗格局的影响。



Q

IgA肾病(IgAN)患者的初始治疗评估中,如何根据牛津分型(MEST-C评分)和临床指标制定治疗决策?


图片

汪年松教授



IgA肾病患者中,既有初治病例,也有复发或需长期管理的病例。对于初治患者,至关重要的是结合其肾脏病理评估、临床指标及临床症状。目前,病理评估多采用牛津分型,此前也有Hass分型等方法。病理结果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临床与病理表现有时并不一致:部分患者肾脏病理损害严重,其蛋白尿等临床指标却无明显升高;另一些患者虽蛋白尿较多,病理损害却相对较轻。因此,需针对肾脏病理中的不同组分进行评分,包括系膜细胞增生情况、小管间质病变、血管病变、炎症及纤维化程度等。牛津分型的评估重点在于全面细致的病理分析,涵盖肾脏固有细胞、球细胞、系膜细胞及血管病变等方面的评分,并需结合临床指标综合分析。

 

目前对IgA肾病的认识日益深入,因其具有持续进展的特性,即使蛋白尿水平较低,仍可能出现疾病进展。因此,目前主张当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0.5g时,即需启动治疗。基于此,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需综合考虑临床与病理评估结果,同时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生育需求、经济状况等因素。



Q

对于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IgA肾病患者,临床中如何平衡“降低蛋白尿”与“减少激素不良反应”的关系?对于激素依赖或不耐受的患者,您会优先选择哪种替代方案?

图片

汪年松 教授



目前,激素治疗仍是治疗IgA肾病最有效的方法,常作为合并大量蛋白尿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不过,IgA肾病患者多为年轻人,其中有生育需求的女性患者不在少数,这类患者对激素治疗的顾虑较大。因此,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需综合考量控制蛋白尿对IgA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若能将其控制在理想水平24小时尿蛋白定量0.5g以下,甚至0.3g以下,治疗效果更佳。

 

但临床中可能存在矛盾:部分患者需加大激素剂量以降低蛋白尿,却会引发不可避免的不良反应。为此,临床常根据患者的临床与病理特点,采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的治疗方案。目前常用的多种免疫抑制剂与激素联用,可减少激素用量。在国内,中西医结合治疗也被广泛应用,中医药在减毒增效、调节免疫功能及减少蛋白尿方面效果良好。此外,一些非激素药物已成为IgA肾病治疗的基础用药,如广受认可的肾素-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s)、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等药物未来也可能成为重要治疗手段。总的来说,治疗方案的制定需兼顾疗效与患者的不良反应。

 

对于激素依赖或激素治疗无效的患者,通常采用联合治疗,避免大剂量、长期反复使用激素——这会引发诸多严重不良反应。在国内,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氟米特等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较为广泛且效果较好。当前,创新治疗方法不断涌现,尤其是生物制剂领域,如单抗类药物、补体抑制剂、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等,均为临床关注的重点治疗药物。



Q

针对IgA肾病发病机制的新药陆续进入临床,包括B细胞靶向治疗药物、补体抑制剂、双重RAS抑制剂与内皮素调控药物等,您认为这些新疗法可能会对当前的治疗格局带来哪些突破性改变?

图片

汪年松 



近年来,随着对IgA肾病发病机制的深入认识,各类创新药物不断涌现其中单抗类生物制剂在临床应用中已展现出良好疗效例如CD20单抗-利妥昔单抗,通过靶向抑制B细胞活化,在IgA肾病治疗中开展了诸多探索并取得积极成果不过目前大样本临床研究数据仍有待补充。此外,BLyS/APRIL双靶点生物制剂泰它西普已进入三期临床研究阶段,在临床实践中,针对蛋白尿较多、血肌酐水平较高的患者使用该药物,不仅能获得显著疗效,还可减少激素用量甚至实现无激素治疗。在国际市场上,内皮素A受体拮抗剂阿曲生坦已获批上市,其临床研究数据证实了优异的治疗效果。新型补体抑制药物同样是研究热点,针对IgA肾病补体激活机制的相关治疗药物,同样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目前部分药物已进入二期或三期临床研究阶段。

 

这些创新药物的研发与应用,必将推动IgA肾病治疗领域的发展,有助于更好地控制病情、延缓疾病进展,为患者及家属带来更多获益,同时也为肾脏病专科医生提供了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审稿专家:汪年松教授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