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方科技大学医院骨科 潘福海
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技术是20世纪骨科领域的重大突破,其基于“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12月。中文检索词:“Ilizarov技术”“环形外固定架”“踝关节骨折”“骨性关节炎”“距骨软骨损伤”“马蹄内翻足”“高弓足”“跟骨缺损”“微循环重建”“
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在复杂踝关节骨折及脱位中的应用
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在踝关节骨折及脱位治疗中展现出显著优势,其核心机制在于通过可控牵伸技术实现骨折复位、畸形矫正及早期功能康复,临床疗效确切。该技术的成功关键依赖于环形构架提供的三维稳定性及克氏针张力值的精确调控。有限元分析证实,相较于传统单边支架,多平面橄榄针与环形外固定架的协调作用可使骨块间微动幅度降低62%(P<0.01),抗旋转力矩较传统单边支架提升约40%(P<0.05),抗剪切刚度达150N/mm,这种增强的稳定性既能保证骨折端稳定,又可促进骨痂血管化进程,特别适用于后踝及Chaput结节粉碎性骨折的固定。
在高能量损伤如Pilon骨折中,传统开放手术常面临软组织损伤、感染及骨不连等风险。环形外固定架通过闭合复位、渐进牵伸及多平面克氏针固定策略,有效保护了软组织完整性。其钢针特有的轴向微动机制,显著改善了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微环境,促进骨折的早期愈合。临床研究进一步支持其在复杂病例中的应用,针对合并大段骨缺损的开放性Pilon骨折,环形外固定架联合有限切开复位能重建踝关节功能并促进骨缺损修复,显著降低软组织并发症发生率,最大限度保留关节活动度,且病人可早期负重,优良率达64%,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评分达(77.73±8.87)分。此外,Ilizarov技术在解决儿童胫骨远端骨骺骨折后继发的严重内翻畸形及肢体短缩方面同样效果显著,通过缓慢牵伸可同步矫正畸形与延长肢体,获得良好的影像学及临床结局。
然而,传统环形外固定架构型复杂、体积较大,病人佩戴舒适度较差。新型外固定架的研发及智能化升级势在必行。近年来出现的马蹄形改良外固定架,通过优化设计,使胫距关节面应力分布均匀性提升28.7%,并将骨愈合率提高至92.4%。未来研究应聚焦于智能化外固定架设计与再生医学的联合应用。重点方向包括:开发具备可调节牵伸参数的智能支架系统;探索应用可吸收生物降解材料以优化治疗过程;结合个性化3D打印定制支架与实时生物力学反馈系统,构建精准化、微创化的动态骨折治疗模式,以期进一步提升骨折愈合效率与质量。
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在踝关节骨性关节炎当中的应用
踝关节骨性关节炎(OA)是一种进行性加重的退行性病变,传统治疗手段包括关节腔内药物注射、关节镜下清理、踝关节融合术和全踝关节置换术。然而,前两种方法仅能暂时缓解症状,无法阻止疾病进展,终末期病人往往需接受关节融合或置换手术。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通过牵开关节、降低关节压力,促进骨软骨再生修复,为OA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其牵伸机制通过减少关节接触应力、改善软骨代谢、抑制炎症反应,可有效延缓甚至逆转OA进展。Saltzman等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证实,36例踝关节OA的病人经牵伸治疗后疗效显著,且关节活动度得以保留,显著延缓了OA的进程。王正丹等治疗23例中重度OA病人,结合局部踝关节清理手术和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牵伸技术对病人进行治疗,病人
然而,踝关节OA病人关节间隙牵伸距离的个体化如何设定仍是讨论的热点。有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索,基于
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在距骨软骨损伤中的应用
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为距骨软骨损伤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距骨表面70%由软骨覆盖,其自我修复能力差,传统治疗常面临修复困难等问题。研究表明,关节面应力降低可激活软骨修复机制,而Ilizarov技术通过牵开踝关节间隙,有效降低软骨压力并改善滑液代谢,为损伤区域创造低应力修复环境。临床实践显示,早期应用该技术结合渐进性负重训练,可使病人术后6个月足踝功能评分提升40%~55%,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放手术。值得关注的是,Rodriguez团队采用Ilizarov牵伸联合软骨移植治疗深度损伤,术后2年随访显示软骨再生厚度达原生软骨的68%±12%,显著优于单一疗法。
近年来,随着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入,Ilizarov技术在距骨软骨损伤中的应用机制得到进一步阐明。研究表明,佩戴外固定器进行多次行走可以持续改变踝关节腔内的液体压力,从而提高软骨细胞的愈合能力并降低软骨下骨密度,同时这种间歇性液体压力的改变会增加病人软骨细胞蛋白聚糖的合成。当动态牵伸力控制在(0.15~0.20)×体重时,采用六
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在马蹄内翻足中的应用
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为马蹄内翻足的治疗提供了革命性解决方案。该疾病以踝关节僵直、活动受限及软组织挛缩为特征,传统三关节融合术虽可矫正畸形,但存在软组织坏死风险(发生率约15%~20%)。Ilizarov技术通过缓慢牵伸,逐步矫正畸形,同时保护软组织血供,显著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5%)。临床研究表明,成年病人术后胫距角改善达25°±6°,背伸活动度增加至15°±4°,且畸形复发率较传统手术降低约30%。对于复杂病例,泰勒架结合“U”形截骨的应用进一步扩大了适应证,尤其适用于软组织条件差或瘢痕严重的病人。
在儿童及青少年病人中,Ilizarov技术展现出独特优势。对于先天性Ⅲ度马蹄内翻足。秦泗河团队通过对25例(40足)先天性青少年马蹄内翻足的研究发现,Ilizarov技术结合有限的软组织松解术能获得满意的矫正和足部功能,畸形矫正满意率>92%,足部功能优良率≥90%,是一种安全、微创且有效的方法。针对青少年复发性马蹄内翻足,一项14例(16足)的临床分析显示,运用Ilizarov技术结合有限手术进行复发性马蹄内翻足的矫正,术后足内翻、足背屈、踝关节活动范围和角度以及病人的步态较术前明显改善,临床效果显著。
Ilizarov技术在儿童和成人马蹄内翻足的治疗中均显示出良好的疗效,但其高钉道感染及术后高复发率仍是主要挑战。无论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结合软组织手术还是截骨手术,在拆除外固定架后具有很高的复发率,这与畸形程度、软组织条件及术后康复依从性密切相关。未来研究应关注术后康复方案的优化以及新型外固定架的设计来减少复发率。
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在踝关节其他疾病中的应用
除经典马蹄内翻足外,环形外固定架在矫正高弓足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一项包含15例僵硬性高弓足的研究显示,采用中足截骨配合环形支架渐进矫正,畸形和疼痛均得到缓解,病人的VAS、AOFAS较术前明显改善,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对于创伤性跟骨缺损,通过Ilizarov外固定进行延长,患侧跟骨的高度和长度几乎恢复到对侧脚的相同水平。跟骨倾斜角的平均值从术前的2.6°增加到术后的19.0°。AOFAS评分从60.0分增加到86.0分,取得满意的足部功能。此外在治疗先天性跖骨短小症方面,基于Ilizarov技术进行的外固定牵伸也有其独特优势,如在第4跖骨延长术中,采用微型环形支架以1mm/d速率牵伸,所有病例均达到骨性愈合,AOFAS评分显著提升,外观和临床效果满意。
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在治疗创伤或
Ilizarov的“张力-应力”法则在微循环重建领域也展现出新价值,在糖尿病足治疗中,负压-牵伸复合系统展现出独特优势。胫骨横向骨搬运技术结合负压可使创面血流灌注量提升,同时进行0.25mm/6h的牵伸可促进毛细血管新生,有助于溃疡的愈合,减少顽固性糖尿病足溃疡的复发及截肢的可能。对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胫骨横向骨搬移(1mm/d速率)可使肱踝指数从0.31±0.08提升至0.68±0.12(P<0.001),其机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血管生成因子上调3~5倍相关。
Ilizarov技术在踝关节复杂疾病中的创新应用值得进一步探索。未来可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和机器人辅助手术,提高治疗的精准度和安全性。探索Ilizarov技术与生物材料(如可降解支架)的联合应用,促进组织再生。同时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长期随访数据的积累,将有助于优化Ilizarov技术的临床应用。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通过多平面克氏针固定及刚度调控,形成抗旋转与抗剪切的三维稳定结构,在复杂踝关节疾病治疗中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优势,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多种踝关节疾病的治疗。环形支架的多平面矫正能力源于其模块化设计,通过增减连接杆和铰链数量,可构建针对不同畸形的力学处方。例如高弓足需要矢状面背伸+冠状面外翻的复合力系,而跟行足则需侧重跟骨轴向牵引。尽管该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存在治疗周期长、针道感染、足下垂、下肢肿胀及护理难度大等问题,但其能够有效减少传统手术常见的并发症,如伤口感染、瘢痕挛缩、关节挛缩和僵硬等。此外,Ilizarov外固定架在术后可根据病情灵活调整,并在牵伸过程中对周围组织、软骨、血管和神经具有显著的修复作用。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智能调节装置的开发、生物力学反馈系统的建立,以及干细胞治疗、PRP等再生医学技术与Ilizarov技术的联合应用。通过不断优化,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有望在踝关节疾病治疗中实现更广泛的应用,成为操作便捷、病人舒适度高、疗效确切的重要技术手段,从而为病人带来更大的临床获益。
来源:骨科2025年7月第16卷第4期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