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 郭旺
尾骨痛(coccydynia)是一种发生在尾骨及其周围结构的疼痛症状,可由急慢性运动系统损伤引起,也可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发生。由于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独特的解剖特点和活动模式使尾骨痛的风险相应增加。若未能得到及时诊断与有效干预,将对病人的身心健康以及社会功能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虽然10~19岁青少年是尾骨痛的好发人群,但针对该群体的研究较少。本文将从青少年尾骨痛的现状及特征、尾骨发育与疼痛机制及治疗进展等方面介绍青少年尾骨痛的现状及研究进展,以期为青少年病人提供更为实用的管理策略,为未来研究提供方向。
文献检索策略
本研究采用“尾骨痛”、“青少年尾骨痛”、“尾骨发育”、“慢性疼痛管理”作为中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中进行检索;使用“coccydynia”、“coccyx pain”、“coccyx development”、“chronic pain management”结合“ado⁃lescents”或“youth”作为英文关键词,在PubMed、Embase和Webof Science数据库中进行检索。纳入标准:与青少年尾骨痛的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的原始研究及综述类文献。排除标准:①会议论文、学位论文、评论等非原创性文献;②研究资料有限或论据不足的文献;③非中英文文献。共检索到文献5286篇,包括英文文献4193篇和中文文献1093篇。通过使用Zotero软件(Corporation for Digital Scholarship,美国)去重,根据标题和摘要筛选,再通过全文阅读进一步筛选,最终纳入38篇文献,包括中文文献4篇和英文文献34篇(图1)。
青少年尾骨痛的现状及特征
定义及流行病学 尾骨痛是一种发生在尾骨及其周围结构的疼痛,不伴有其他部位的放射痛,通常由长时间的坐位、坐位姿势转换为站位或尾骨受到直接损伤引起。当尾骨痛持续超过2个月,定义为慢性尾骨痛。研究表明,12岁以上青少年和40岁以下成年人是尾骨痛的好发人群,其中青少年占病人总数的7%~12%。儿童尾骨痛较为少见,常由外伤、感染或骶尾部肿瘤引起。成年女性尾骨痛的发病率是男性的5倍,考虑到骨盆形状的解剖学差异,这种趋势可能也适用于青春期女性。目前针对青少年尾骨痛的流行病学研究很少,因此限制了对其流行特征的全面分析。
临床特征 青少年尾骨痛主要表现为尾骨区域的不适感,三分之一的病人可同时伴有腰背部疼痛,这是尾骨痛容易被误诊和漏诊的原因之一。在长时间静坐或由坐位转变为站立位时,这种痛感会更为明显。此外,病人在身体后靠、排便以及参与跑步等体育活动时,也可能经历疼痛加剧。青少年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通常具有较高的疼痛阈值,因此在面对因生长或活动引起的疼痛时,常展现出比成年人更强的耐受能力。此外在就诊时,病人出于羞涩等原因,可能会弱化其实际感受到的疼痛程度,从而干扰医生判断。当青少年病人描述其尾骨痛为“严重”或“无法忍受”时,往往预示着存在更为严重的问题。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排除尾骨疼痛的其他原因,如感染性疾病、肿瘤和骶尾部的
影像学特征 青少年尾骨痛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动态障碍,其发生与尾骨的异常解剖结构有关,但静态的影像摄片常难以发现异常,功能性影像检查则更具诊断价值。动态尾骨侧位X线摄片可显示出病理性的尾骨运动,通过叠加两张侧位尾骨X线片比较尾骨的位移来计算尾骨的活动度,并可将其分为正常、半脱位、固定及过度活动等类型。特发性尾骨痛病人的尾骨活动异常十分常见,表现为半脱位或过度活动。CT和MRI检查可进一步观察到尾骨的形态。Woon等发现青少年尾骨痛病人在CT和MRI上常伴随骨刺的出现。骨刺又称为骨赘或骨针,是尾骨骨质增生形成的小突起。女性病人尾骨末端骨刺的发生率较高,而男性病人则更易发生尾骨椎间关节半脱位。Shams等通过骶尾骨形态学MRI测量后发现,与正常人群相比,特发性尾骨痛病人尾骨的腹侧弯曲程度更大,尾骨前凸畸形更为严重。此外,Ⅱ型尾骨形态和骶尾关节的融合等也被认为与特发性尾骨痛相关,但仍存在一定争议。需要指出的是,肿瘤以及尾骨区的病变也可造成尾骨痛,如神经周围囊肿、硬化性上皮样
心理社会因素 慢性尾骨痛对青少年身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研究表明,超过40%的青少年病人因尾骨痛而遭受功能或活动上的限制,这些限制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日常活动紧密相关,如无法维持长时间的坐姿、坐立姿势转换及参与体育活动时因疼痛而受限等。除了对学业及社会活动的影响,尾骨痛还可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显著的威胁。研究发现78.3%青少年慢性疼痛病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
青少年尾骨发育与尾骨分型
尾骨痛的发生与青少年尾骨发育过程中的解剖结构密切相关。人类胚胎在发育早期会暂时出现一条由多达10个体节组成的“尾巴”。随着胚胎的发育,最尾端的尾骨椎及其相关神经和脊髓末端会逐渐退化。新生儿时期尾骨通常由3~5个椎体组成,其中4个椎体最为常见,约占76%,其次是3节椎体(占13%)和5节椎体(占11%),但各椎体之间尚未完全融合。椎体发育成尾椎骨的骨化过程始于婴儿期之后,原发和继发骨化中心的融合可能要到30岁左右才能完成。在青春期,尾骨会经历一个快速生长发育的阶段,尾骨长度、宽度、厚度等形态学参数在这一时期显著增加,骶尾角、尾骨间角度等也趋于成人化。尾骨的解剖分型主要基于其形态、弯曲方向和节数,不同分型可能影响其生物力学特性及临床症状,目前临床常用的分型方式共将尾骨分为六型:Ⅰ型(最常见),轻度弯曲,尾骨尖指向下方;Ⅱ型(8%~32%),弯曲度增大且尾骨尖指向前方;Ⅲ型(4%~16%),骶尾骨呈锐角向前弯曲;Ⅳ型,呈向前弯曲,曲线中断,半脱位;Ⅴ型,尾骨向后弯曲;Ⅵ型,尾骨侧弯畸形。
青少年尾骨痛的发病机制
外伤因素 外伤是青少年尾骨痛常见的发病原因,病人可因跌倒时臀部着地导致尾骨挫伤、骨折或脱位,或是反复轻微损伤引发慢性劳损或软组织炎症导致。这类机械性损伤可直接破坏尾骨结构或周围组织稳定性,是发生尾骨疼痛的重要诱因。
生物力学因素 长时间坐在坚硬、狭窄或不舒服的表面上,会造成尾骨周围稳定性肌肉、椎间盘和韧带的过度负荷,而不良坐姿会导致尾骨局部压力升高,造成血液循环障碍、滑囊炎或关节应力异常。研究显示向后倾斜的坐姿会显著增加尾骨的压力,引起生物力学失衡和疼痛发生,尤其在久坐学习或活动后加重。
解剖发育因素 相比成人,青少年尾骨的椎间关节融合程度较小,关节之间的活动性更大。68%的青少年有2~3个可活动的尾骨椎间关节,而这一比例在成人中仅为44%。椎间关节的活动度增加,可能导致青少年群体尾骨疼痛与动态不稳定的风险更高。同时,青少年尾骨在曲度和角度上变异性更大,更尖锐的腹侧弯曲或异常的后向角度,可能会刺激周围软组织,尤其是坐姿时更为明显。此外,当青春期骨骼快速纵向生长超过了骨膜组织向周围稳定化生长的速度时,可能暂时减弱了骨盆结构之间的连接,对尾骨的形态和稳定造成影响。
神经因素 奇神经节(ganglion impar)在骨盆和尾骨疼痛的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奇神经节位于腹膜后区域骶尾骨连接处,是由椎旁两侧的交感神经末端连接形成的交感神经节,存在一定的解剖变异。奇神经节将交感神经的传出信号转换为感受性信号,并定位到不同区域,包括会阴部、远端直肠、远端阴道、尿道和肛门,是肛门会阴部疼痛信号传递的中转站,对尾骨神经的慢性刺激会导致奇神经节和躯体感觉系统的敏感性增加,这也是奇神经节阻滞术(GIB)或毁损术治疗顽固性尾骨痛的解剖和生理学基础。
其他因素 少数情况下需排除感染、肿瘤等器质性疾病,心理因素也可能间接加重症状,但需在明确排除器质性病变后加以考虑。
青少年尾骨痛的诊断
青少年尾骨痛的诊断需综合评估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病变并明确病因。病史采集时需重点询问有无外伤史、运动习惯及久坐学习等诱因,同时了解疼痛特点和持续时间。体格检查时需观察骶尾部有无红肿畸形,触诊定位压痛点和尾骨活动度,若推动尾骨时诱发疼痛则提示存在关节不稳的可能。
青少年尾骨痛的治疗进展
青少年尾骨痛的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包括调整生活方式、物理和药物治疗、奇神经节阻滞在内的微创介入治疗等。约90%的病人经保守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对于保守治疗失败的顽固性尾骨痛病人可行尾骨切除术。
调整生活方式及物理治疗 长时间坐位、频繁的坐立转换会引起尾骨痛,因此指导青少年改变不当的生活习惯至关重要,包括避免久坐和减少骑行等可能加重症状的活动,使用软垫减轻尾骨压力,矫正不良坐姿和站姿,预防尾骨不稳定性或骨刺刺激的加剧等发生。通过局部干预和整体训练等物理治疗方式,可减轻骨盆肌肉骨骼系统对尾骨的压力,常用方法有肌筋膜松解、触发点按摩和关节松动术等,有助于缓解肌
药物治疗与神经节阻滞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可用于控制急性期疼痛和炎症反应,包括口服及外用制剂。相较于口服制剂,外用NSAIDs具有起效快、局部浓度高、系统暴露量少以及全身不良反应少等优势,但儿童使用外用NSAIDs治疗运动系统损伤的直接研究证据较少,且有严格的年龄限制,需谨慎使用。GIB是顽固性尾骨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通过局部封闭注射
微创介入治疗的新手段 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和神经节阻滞,新的微创介入方式为青少年尾骨痛病人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Suss⁃man等报道经超声引导下注射富血小板血浆成功治疗了一例17岁女性的难治性尾骨痛。Lin等利用激光针灸治疗一例外伤性尾骨骨折后顽固性尾骨痛获得了良好的疗效。近年来骶尾骨关节囊周围射频消融术、体外冲击波治疗等微创介入方式治疗尾骨痛的案例也有报道,尽管长期疗效尚需进一步研究,但无疑为青少年病人提供了新的选择。
手术治疗 对于经上述方式治疗无效的顽固性青少年尾骨痛病例,尾骨切除术是最终的治疗方案。尤其是对于创伤性尾骨痛,大多数病人
笔者认为,尽管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尾骨切除术可能是青少年病人的一种可行的治疗选择,具有良好的结局,但对于骨骼发育未成熟的青少年病人,切除部分或全部尾骨可能会影响骨骼生长,并且目前尚缺乏长期随访资料。而手术创伤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需遵循阶梯化、精准化的治疗原则,对顽固性病例选择手术方案时需审慎评估治疗风险与获益,充分告知病人及家长并取得知情同意。而超声或CT等影像导航技术下的介入治疗可显著提升治疗精准性,加速术后恢复并降低手术并发症,可作为顽固性病例术前的备选方案,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总结与展望
尾骨痛是青少年常见的问题,因正处于快速的生长发育阶段,青少年病人在临床及影像特征、疼痛机制及诊治原则等方面与成人存在一定差异。接诊时需仔细询问病史,借助尾骨动态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并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同时也应重视慢性尾骨痛对青少年病人的身心健康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非手术治疗是青少年病人治疗方案的首选,具体措施包括调整生活方式、物理治疗、NSAIDs的使用以及神经节阻滞术等微创治疗手段。手术治疗应作为保守治疗失败、难治性病例的最后选择,术前需全面评估手术的风险与获益。
青少年尾骨痛的研究与管理仍面临多重挑战,未来研究可围绕以下方向:首先,建立多中心青少年尾骨痛流行病学队列,系统性揭示其临床特征及发病的高危因素,为精准预防提供依据;其次,深入解析青春期骨骼-肌肉-神经发育动态失衡机制,结合压力传感器及生物力学建模技术,进一步阐明生物力学因素及尾骨解剖发育与青少年尾骨痛的内在关联;第三,优化阶梯治疗策略的循证评价体系,结合人工智能构建疗效预测模型,通过长期随访明确不同治疗方式对骨骼发育的远期影响。随着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不断推进,人们对青少年尾骨痛的认知和管理水平将不断提高。
来源:骨科2025年7月第16卷第4期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