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丰富的淋巴与血供网络以及特殊的解剖学位置,结肠腺癌存在高度侵袭转移倾向。加之早期症状不明显,临床中确诊
近期,Frontiers in Oncology刊文报道了一例结肠腺癌转移至牙龈的临床病例。在临床中,
本文中,来自我国的诊疗团队针对患者的牙龈转移灶进行了立体定向放疗(SBRT)联合空间分割放疗(SFRT)的治疗策略,并取得了相对理想的治疗结果,医脉通将病例详情整理如下。
患者基本情况
患者信息:患者年龄68岁,女性。
既往治疗史:于2023年6月因疲劳就诊,
2023年7月至9月接受5个周期的FOLFOX化疗,2023年10月行
2023年11月至2024年1月行第6-11周期的术后FOLFOX化疗联合
现病史
2024年5月至9月,影像学检查示颈部和纵隔进行性淋巴结肿大,遂接受调强放疗(IMRT),剂量为40 Gy/20 f,序贯10 Gy/5 f的强化放疗。
2024年9月开始,患者接受口服
2024年11月,患者出现牙龈疼痛和出血,且口腔肿块持续出血并扩大。
入院检查
专科检查显示,患者右侧颌面部明显隆起,无明显皮肤异常。口内检查显示软组织肿块,大小约为5 × 3厘米,包绕右上颌所有牙齿和左上颌中切牙。肿块具有花椰菜状表面,存在坏死和活动性出血区域,气味恶臭,质地柔软,嫩度明显,活动性差。
图1.(A)患者前视图,(B)侧视图,(C)口腔视图
结直肠
颅骨和口腔的增强核磁共振扫描显示,画着右上牙龈区域有软组织肿块,大脑中发现多个结节,左额骨信号强度异常,提示可能存在牙龈转移、脑转移和骨转移。
FDG PET/CT全身影像学检查显示,患者存在多个颅内结节、右牙龈肿块、锁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且肺部多发结节。
牙龈标本免疫组化显示,CK20(+)、CDX-2(+)、SATB2(+)和Ki67(90%+),并提示下消化道来源。
图2 牙龈组织病理学检查
治疗方案
针对患者的牙龈转移灶,诊疗团队计划应用SBRT联合SFRT的治疗策略。其中,肿瘤总体积(GTV)被定义为整个肉眼可见的肿瘤,在GTV内,接受峰值剂量的区域被命名为GTV-H,位于PET-CT所示的高代谢区域。GTV1被定义为位于GTV上部、靠近眶下区域的潜在肿瘤浸润区域,GTV2被定义为GTV下内侧牙槽骨周围的潜在肿瘤浸润区域。
2025年1月,患者接受SBRT(GTV,4 Gy,bid;GTV1,3 Gy,bid;GTV2,2.5 Gy,bid)和SFRT(GTV,2.5 Gy,bid;GTV-H,7.5 Gy,bid)治疗。
疗效评估
放疗后,患者牙龈肿块明显消退,出血停止,并出现RTOG 2级急性毒性。
第一阶段的治疗完成一周后,患者口腔肿瘤溃疡结痂,上颌转移灶体积较前减少,牙龈病灶突出口腔。
半个月后,口腔内大体积肿瘤已完全脱落,患者局部症状明显缓解,进食逐渐恢复。
图2.(D)放疗结束当天,(E)放疗后一周,(F)放疗后半个月
第一阶段放疗后,患者接受
病例讨论
SFRT的核心原理是将高剂量辐射不均匀地施加于肿瘤体积内,这种策略被认为可能会引起复杂的生物学效应,例如旁观者效应和远隔效应等。不均匀的肿瘤内剂量分布可以在肿瘤内部产生“峰谷”剂量效应,高代谢区域接受峰量辐射,同时使周围正常组织免受过度辐射损伤,在应对解剖学位置特殊的肿瘤和大体积肿瘤时具有较大优势。
此外,SFRT通常采用超大分割方案,能够快速实现治疗效果,作为大体积肿瘤患者的姑息性放疗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在作用机制上,SFRT的异质性剂量分布可能通过增强抗原呈递和T细胞活化来激活免疫调节作用。然而本病例由于给药时间较短,因此未能确定其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协同作用,但观察到的局部应答显示了SFRT减轻肿瘤介导的免疫抑制的能力。
研究结论
本病例中,患者接受了SBRT联合SFRT的混合放疗方案,实现了显著的局部肿瘤控制。治疗后,患者牙龈肿块退缩约70%,仅产生2级毒性,出血完全停止,口腔溃疡在一周内结痂。治疗后两周时,患者突出的牙龈病灶已脱落,并恢复了口腔摄食,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这一结果凸显了SFRT在缓解局部侵袭性口腔转移灶方面的重要价值,然而受限于患者的身体条件,研究者未能充分探索SFRT与全身治疗之间的相互作用。未来的研究应着重评估SFRT的剂量递增策略,最大限度地减少毒性,并探索其与免疫检查点抑制联合治疗的获益与价值。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