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血分数保留的
在第74届美国
专家简介
金玮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脏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分会,心衰学组,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第十二届心血管病委员会,心衰学组,组长
上海市医学会第二届慢病管理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首批中国心衰中心示范基地,瑞金医院负责人
首批中国罕见病联盟ATTR
以心力衰竭/心肌病诊疗为学术特色,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6 项
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
获上海医务工匠荣誉称号及上海市卫生系统 “银蛇奖”
非奈利酮在HFmrEF/HFpEF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不受NYHA分级影响
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是心衰常规管理中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为FINEARTS-HF研究的预设分析,旨在根据基线NYHA心功能分级评估在HFmrEF/HFpEF患者中,非奈利酮对主要终点(心血管死亡或总体[首次和复发]心衰事件)及关键次要终点的治疗效果3。
基线时,分别有69%(n=4146)和31%(n=1854)的患者属于NYHA心功能II级和III/IV级。尽管在32个月的随访期间,与NYHA心功能II级患者相比,NYHA心功能III/IV级患者的主要终点发生率更高(校正后风险比[HR]为1.67;95%置信区间[CI]:1.47-1.90;P<0.001),但是研究结果显示,无论基线NYHA心功能分级如何,非奈利酮均能持续降低主要终点的发生率(P交互=0.54),且在NYHA心功能III/IV级患者中的绝对获益更大(绝对风险降低率[ARR]为每100患者年4.5,而II级ARR为2.0)。
无论NYHA心功能分级如何,非奈利酮在12个月时对堪萨斯城心肌病调查问卷总症状评分(KCCQ-TSS)的改善效果保持一致(P交互=0.98)。此外,非奈利酮的安全性在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亚组中保持一致。
研究结果证实,无论基线NYHA心功能分级如何,非奈利酮均能减少HFmrEF/HFpEF患者的临床事件,并改善患者报告的健康状况。
非奈利酮在HFmrEF/HFpEF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不受左心房大小影响
左心房(LA)增大可反映左心房压力升高,并与HFmrEF/HFpEF的不良预后相关。该研究旨在探讨FINEARTS-HF研究中LA大小与预后之间的关系,以及LA大小是否会影响非奈利酮的疗效4。
根据LA大小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四组,以LA内径(LAD)(n=4864)为主要测量指标;如果LAD不可用,则使用LA容积指数(LAVI)(n=560);如果LAD和LVAI均不可用,则使用LA面积(LAA)(n=234)。
研究共分析了5658例有LA数据的患者。LA较大的患者多为男性,年龄更大,肥胖、房颤发生率更高,NYHA心功能分级更差,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更高。
研究结果显示,主要终点的发生率随LA大小的增加而升高。但非奈利酮在LA的各四分位数组中均能一致地降低主要终点的风险:Q1的率比[RR]为0.81(95% CI:0.60-1.09),Q2为0.85(95% CI:0.62-1.15),Q3为0.83(95% CI:0.65-1.06)以及Q4为0.92(95% CI:0.73-1.16);P交互=0.91。此外,在不同LA大小的类别中,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
研究结果证实,无论LA大小如何,非奈利酮在HFmrEF/HFpEF患者中均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非奈利酮在HFmrEF/HFpEF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不受KDIGO风险分层影响
白
该研究根据基线KDIGO风险分层(低危、中危、高/非常高危)评估非奈利酮对主要终点及关键次要终点的治疗效果5。FINEARTS-HF研究已将eGFR<25 ml/min/1.73m2或血钾>5.0 mmol/L的患者排除入组。
FINEARTS-HF研究中共有97%(n=5797)的患者可进行KDIGO风险分层评估,其中35%(n=2022)、29%(n=1688)和36%(n=2087)分别为低危、中危、高/非常高危。在2.6年的随访期内,较高的KDIGO风险与较高的主要结局事件发生率相关,所有关键次要终点的结果亦类似。
研究结果显示,无论基线KDIGO分期如何,与安慰剂组相比,非奈利酮在主要终点(P交互=0.24)和12个月时KCCQ-TSS(P交互=0.36)的获益保持一致。尽管安全性事件随肾脏风险的增加而增加,但在不同KDIGO分期中,非奈利酮与安慰剂组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低危组分别为29% vs. 33%;中危组分别为38% vs. 41%;高危/极高危组分别为48% vs. 47%)。
研究结果证实,在HFmrEF/HFpEF患者中,非奈利酮的临床获益在不同KDIGO风险分层中保持一致。
非奈利酮在HFmrEF/HFpEF患者中的疗效不受NT-proBNP的影响
NT-proBNP水平是评估心衰患者预后和治疗反应的标志物。但非奈利酮对HFmrEF/HFpEF患者NT-proBNP的影响尚不清楚。
FINEARTS-HF研究纳入的HFmrEF/HFpEF患者中,NT-proBNP≥300 pg/ml(房颤≥900 pg/ml)或BNP≥100 pg/ml(房颤≥300 pg/ml)。核心实验室在随机分组后的基线、3个月和12个月时测量NT-proBNP,评估经对数转换后NT-proBNP与主要结局之间的关联,基线NT-proBNP是否改变非奈利酮对结局的影响,以及非奈利酮对NT-proBNP的影响6。
在6001例患者中,5843例患者有基线NT-proBNP数据(中位数1041 pg/ml,四分位间距[IQR]为449-1946 pg/ml),并且其与主要结局的风险密切相关:NT-proBNP水平每增加一倍,主要结局风险增加44%(校正后RR 1.44;95% CI:1.37-1.51,P<0.001)。基线NT-proBNP水平不改变非奈利酮对主要结局的获益(P交互=0.92)。
此外,与安慰剂相比,非奈利酮在3个月时将NT-proBNP水平降低12.1%(95% CI:8.5-15.4%),在12个月时降低12.5%(95% CI:8.1-16.7%)。
研究结果证实,在HFmrEF/HFpEF患者中,非奈利酮在治疗后数月内即可降低NT-proBNP水平,并且无论基线NT-proBNP水平如何,均能改善患者临床结局。
无论是否伴有房颤,非奈利酮在HFmrEF/HFpEF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保持一致
在5984例已知房颤状态的患者中,23.1%(n=1384)的患者为阵发性房颤、31.5%(n=1886)的患者为持续性/永久性房颤、45.4%的患者(n=2714)无房颤。基线时,与无房颤的患者相比,房颤患者年龄更大,且心衰状态更差。
研究结果显示,与无房颤相比,基线时伴有房颤的HFmrEF/HFpEF患者发生主要结局的风险更高。与安慰剂相比,非奈利酮对主要终点的获益与患者是否存在房颤不相关(P交互=0.94),且其安全性在不同房颤类型中保持一致。在HFmrEF/HFpEF患者中,新发AF/AFL与后续主要结局的风险较高相关(RR 3.65;95% CI:2.57-5.19,P<0.001)。此外,尽管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但接受非奈利酮治疗的患者新发AF/AFL的风险似乎更低。
研究结果证实,无论基线是否存在房颤,非奈利酮的疗效和安全性均保持一致。
循证充分,疗效明确,非奈利酮为HFmrEF/HFpEF患者带来全新治疗选择
MRA常用于各种
FINEARTS-HF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事件驱动的III期研究10,共纳入全球37个国家的6001例HFmrEF/HFpEF患者(NYHA II-IV级),其中,我国是纳入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共538例。研究结果证实,与安慰剂相比,非奈利酮可显著降低HFmrEF/HFpEF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发生风险16%(RR 0.84;95% CI:0.74-0.95;P=0.007)。此外,与安慰剂相比,非奈利酮可显著降低总体心衰事件(包括首次或复发的因心力衰竭住院或急诊就诊)发生风险达18%(RR 0.82;95% CI:0.71-0.94;P=0.006)。
此次ACC.25大会公布的多项FINEARTS-HF研究亚组分析证实,非奈利酮在不同亚组患者中的获益均保持一致,均可显著降低总体心衰事件和心血管死亡复合终点事件发生风险,为非奈利酮在HFmrEF/HFpEF患者中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支持。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