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洲论坛丨刘红教授:聚焦年轻乳腺癌诊疗挑战与生育力保护,探索整合康复实践路径
2025-08-04

2025年沈洲乳腺癌论坛暨第九届国家继续教育乳房重建学习班在盛夏时节的沈城召开。大会特别设置了乳腺癌手术演示及“医工交叉”等环节,为乳腺肿瘤领域广大中青年学者提供了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借此大会契机,医脉通特邀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刘红教授,深入探讨年轻乳腺癌诊疗的核心挑战与进展、生育力保护的临床实践,以及乳腺肿瘤整合康复的标准化探索,为临床与患者提供专业视角与指导。




医脉通:当前数据显示,中国年轻乳腺癌患者比例显著高于西方国家,且发病年龄呈现提前趋势。您认为当前中国年轻乳腺癌诊疗面临的最核心挑战是什么?同时,近年来该领域取得了哪些关键性的进展或突破,显著改变了我们的临床实践和患者预后?


刘红教授:


当前,中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情况呈现出几个显著特点。一方面,乳腺癌的发病率仍呈持续上升趋势;另一方面,年轻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西方等乳腺癌高发地区。这种特征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尤为突出。


这一特殊群体给我们的诊疗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首先,许多年轻乳腺癌患者在诊断阶段易出现误诊,这导致临床上中晚期患者的比例相对较高。欧美地区的多项回顾性研究数据已清晰显示,年轻乳腺癌患者的肿瘤往往偏大,淋巴结转移比例也更高,而中国的年轻患者同样存在这些特点。中晚期患者比例偏高,无疑会给后续治疗增加难度。


对于年轻乳腺癌患者而言,若能实现早期发现,其治疗效果并不逊色于非年轻乳腺癌患者。同时,年轻患者存在一些特殊的手术需求,例如保乳手术。若能在疾病早期确诊,更多患者可获得保乳手术的机会;而一旦诊断延误至中晚期,保乳的可能性将大幅降低。


当然,目前我们也发展出了多种针对性的治疗策略。例如,通过术前新辅助治疗,可使部分患者的肿瘤实现降期,从而为保乳创造条件;在手术操作中,结合整形技术进行保乳后的修补重建,也让部分患者达成了保乳目标。但总体而言,年轻乳腺癌患者在手术方面的特殊需求,仍需要我们给予持续关注。


此外,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面临的另一大挑战是,这一特殊群体对于治疗疗效以及治疗过程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关注度更高,目前我们在这一方面的重视程度仍显不足。例如,在治疗过程中,由于药物影响以及患者的营养理念问题,可能导致体重管理失控,这会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甚至对治疗后重返职场、回归社会造成较大的压力。


除了体重管理,心理情绪调节也是一大重点;同时,治疗还可能带来组织器官损伤,比如出现认知障碍(俗称“化疗脑”)、卵巢功能下降,甚至对生育能力产生影响等一系列问题。在当前的临床实践中,这些问题还需要所有从业的专业人员给予更多重视。我们始终强调,不仅要让乳腺癌患者“治得好”,更要让她们“活得好”。


医脉通:对于年轻患者,生育意愿和家庭规划是极为重要的考量。您认为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如何在追求最佳抗肿瘤疗效的同时,更系统、更个体化地为年轻乳腺癌患者提供生育力保存和未来生育规划的咨询与支持?面临的主要障碍有哪些?


刘红教授:


年轻乳腺癌患者的生育问题是我们长期以来关注的重点,而近年来我们也逐渐将这种关注落实到临床实践中。首先,对于年轻乳腺癌患者,我们应严格遵循国际专家共识,在治疗前为患者组织多学科会诊。多学科团队不仅包括肿瘤科专家,还涵盖妇科、产科、心理科等相关领域的专家,为患者提供系统性的指导。在治疗开始前,我们也应为患者提供心理疏导,并制定生育力保护的具体措施。通过这样的综合管理,能够有效减轻患者在生育力保护和未来生育方面的顾虑。


在生育力保护这个话题上,过去我们可能普遍认为,应用卵巢功能抑制剂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卵巢功能保护,进而有效保护患者的生育力。但通过临床实践和研究发现,这种观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认为,对于年轻乳腺癌患者的生育力保护,还应结合妇科的相关技术手段进行更全面的评估和干预,并采取多样化的保护措施,如卵巢组织冻存、胚胎冻存等,具体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及个人需求来制定。


在卵巢功能保护方面,临床中常规应用的卵巢功能抑制剂仍是重要手段。这种策略不仅能够保护卵巢功能,还能使患者在长期内分泌治疗中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总体而言,对年轻乳腺癌患者的生育力保护,应建立在多学科会诊和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为每位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生育机会。


医脉通:作为CBCS乳腺肿瘤整合康复专场主席,在您看来,过去半年或一年中,专委会在推动乳腺肿瘤整合康复从理念走向标准化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取得了哪些实质性进展?目前遇到的最大瓶颈或需要突破的核心难点是什么?


刘红教授:


本次沈洲论坛大会期间我们同步举办了CBCS乳腺肿瘤整合康复分会场,呈现了许多精彩内容。在此,要特别感谢本次会议主席张强教授为会议的成功做出的大量贡献。


乳腺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开展工作的核心理念始终是贯彻对乳腺癌患者“不仅要治得好,更要活得好”的目标。而“活得好”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在于治疗后患者各个层面的康复能否得到足够重视。过去,我们对康复的理解相对局限,认为患者术后上肢活动不受影响、伤口愈合良好、完成药物治疗等,就算实现了康复。但现在,我们对康复理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康复应贯穿患者治疗的全周期、全疗程,是一个整体性概念。因此,专委会一直致力于将这一理念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并结合最新治疗方法开展专业探索。


在具体工作方面,专委会已经取得了一些实质性进展。例如,针对乳腺癌患者使用TKI药物常见的腹泻症状,我们联合肿瘤与非肿瘤专业的专家,通过整合多学科意见,制定了关于腹泻管理的专家共识。这份共识不仅对临床医生具有指导意义,也为患者提供了实用参考。这是专委会在推动标准化临床实践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


展望未来,乳腺癌整合康复领域仍有广阔的探索空间。目前,我们正在推进乳腺癌患者康复相关指南的撰写工作,期待能为广大乳腺肿瘤专业人员及患者提供康复领域的系统指导,进一步强化全社会对康复环节重要性的认知与重视。


刘红.png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