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老年DFU患者的情绪,实现双向奔赴的医患关系
2025-08-19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2021全球糖尿病地图》显示,目前,全球成年糖尿病患者人数已高达5.37亿,其中,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为惊人的1.4亿,高居榜首。数据显示,有12%~25%的糖尿病患者至少会发生一次足部溃疡,近一半的糖尿病足截肢患者会在五年内遭受再截肢。“糖足”患者只有截肢这一个选择吗?这不仅是患者关心的问题,数以万计的医药研发人员也迫切地想要知道答案。


经过一代又一代医药研发人员的不懈努力,2023年11月9日,用于治疗糖尿病足部伤口溃疡 (DFU)香雷糖足膏(速必一)(研发代号ON101)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在我国大陆上市(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C20230001)。次年,华润双鹤获得了香雷糖足膏在大陆的销售权,这一早在患者群中口耳相传的“神药”——使用巨噬细胞免疫调节治疗DFU患者——终于也有了央企“背书”。


本文追踪了两位患有不同程度病足溃疡的糖尿病患者,病程长,最严重的患者已经伴随了骨暴露。他们在接受清创治疗后使用了香雷糖足膏进行治疗。笔者欣喜地看到,在使用该药后,两位患者的创面均逐渐愈合,我国DFU患者不再只有截肢一个选择。

(为保护病人隐私,文中出现的人名均为化名)

1.jpg

图源:VCG211498385039

看得见的固执,看不见的焦虑


张鹏是一名警察。刚过知天命的年纪,声如洪钟,不怒自威。如果旁人的目光没有落在他的脚上,那么谁也不会察觉到这是一个有着19年糖尿病史和长达6年的糖尿病足溃疡经历的患者。


张鹏:如果不是这个病,我至少还能再干上十年没问题!


他家里最显眼的地方,整整齐齐摆放着从警三十余年每一刻有纪念意义的照片。照片里的张鹏剑眉星眼、英姿飒爽。


单位体检查出糖尿病后,孩子劝他尽快就医,可倔强的老爷子却有自己的打算。他想,自己从警三十余年,什么样的风浪他没见过?他不信这一次他就做不到——不都说糖尿病是个慢性病么,能有多可怕?他用了一种最原始也最直接的方式来对抗——能不吃药就不吃药。他以为这样就不会被药物牵着鼻子,成了一个“药罐子”了。直到有一天,他脚上一个不起眼的伤口怎么都愈合不了,他这才认输——让孩子带着上医院就诊。


2.jpg

图源:VCG41172696996


医生:怎么拖成这样了才来?再这样下去,你这双脚可就保不住了。


医生的话如当头一棒,让张鹏愣在原地。孩子在旁边连连解释,说老父亲总是不听劝,其实老早就查出来了,就是不好好吃药。医生神情越发严肃,张鹏一反常态的沉默不语——显然,他被医生那一句“双脚可就保不住了”给吓到了。那一刻的他,就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先前的“不服不忿”全然不见,佝偻着背,垂着头。


孩子:我的心当时一下子就揪住了。我很心疼,也很羞愧。我的父亲老了。


是啊!父亲老了。那个从小保护家人、保护他人的父亲如何成了孩子需要照顾的病人;那个高高大大、健步如飞的父亲如今再也跟不上孩子的步伐。父亲不再是无所不能了,他的身姿也已经不再挺拔了。


孩子仔细回想,意识其实父亲对自己的病、自己脚上的溃疡比谁都着急。他有好几次听到父亲四处给人打电话,询问“糖足”治疗等相关事宜,每次他想问个清楚,却总是被父亲一个眼神给拦住了。


孩子:我那时候应该再坚持一下的。


孩子很懊恼。“我总觉得我是在照顾父亲的自尊,但现在想来,可能我还是怕麻烦吧,总觉得不是还有医生么,实在不行就做手术呗。”


孩子说得没错。张鹏表面上无所谓,可心里焦虑,每次看到自己的双脚,就五味杂陈,情绪低落。除了“糖友”,身边并没有人能与他感同身受,然而,即便是“糖友”,每个人所面对的情况也不尽相同。职业使然,张鹏从不轻易向人袒露自己脆弱的一面,对家人尤其如此。因此,大多数时候,张鹏都是独自一人面对病痛的折磨。多年以来,家人只看到了张鹏的固执,却忽视他固执背后复杂的委屈和焦虑。


“老年人的慢性病诊疗,不该只局限于叮嘱他们什么时候服药、什么时候随访,更应该关注他们的情绪,及时帮他们做好心理疏导,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请心理医生介入。只有病人积极配合,我们的治疗才会达到预期效果。”医生对孩子说。


孩子开始慢慢劝慰张鹏。渐渐地,张鹏明白了终身吃药跟身体虚弱并没有直接联系,恰恰相反,只要规范服药,那么即便真的成了“药罐子”,那也是一个硬邦邦、结结实实的“药罐子”。而像他之前那样,有一搭没一搭地吃药,那才是真正被这病给“卡”住了脖子。


张鹏开始了积极配合。然而,传统诊疗手段已经无法很好地控制住他双脚溃疡的蔓延。创面的愈合进展缓慢,改善非常有限,一度进展到了骨暴露。张鹏不再掩饰自己的焦虑和害怕。他开始和家人一起寻医问药。“当时就一个想法,只要能控制住,只要能不手术,花多少钱都愿意!”张鹏说。


张鹏开始用香雷糖足膏的时候,用他的话说,就是“背水一战”。“反正最差也就是没有效果。但是,万一有效呢。”张鹏说。他清楚地记得,那是11月的第一天——他开始按照说明书,一板一眼地给脚涂抹药膏。在那之前,他答应了孩子:就用一个疗程,要是没有效,那就去手术。


11月很快就过去了,眼看着12月也要结束了。张鹏没有手术。因为他已经不再具备手术指征——他溃烂的双脚,已经长出了肉芽,创面正在缩小。那个神气威风的张警官,又回来了。


看得见的沉默,看不见的无助


跟上文中倔强的张鹏截然相反,来自浙江温州的吴起老人,今年已经74高龄,从确诊糖尿病到第一次出现糖足破溃之前,吴老先生表现得安静顺从。


孩子让去哪家医院看看,他就去哪家医院看看,医生说该怎么吃药,他就怎么吃药。不需要孩子提醒,他专门用一个小本儿,记录了哪些东西不能吃,哪些东西连碰都不能碰,哪些东西吃了之后要密切关注血糖变化。孩子给他买了好几个血糖测量仪,他给每台测量仪都做了标记,周一用哪一台、周三用哪一台、周五用哪一台,每台的数据,他也都用笔一一记录。尽管医生说没必要测量得这样勤快,但他想着,这是孩子的心意,不过多扎几次手指而已,多测几次,放心。当了二十年的“糖友”,如果不是一年前,老人的脚上出现了溃面,家人几乎都快淡忘了老人是一名糖尿病患者的事。


3.jpg

图源:VCG41N1217968515


鉴于吴老先生的高龄和长达二十余年的病龄,发现溃疡后,家人第一时间将老人送往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疗。然而,创面一直未愈。家人开始四处奔走,求医问药。收效甚微。原本就寡言少语的吴老先生更加沉默了。


“医生有办法”“医生治得好”“咱们听医生的就好”……这是常常挂在孩子嘴边的话。似乎只要把父亲交给医院、交给医生,所有的麻烦便都迎刃而解了。


大家都觉得,人到老年,有个相对健康的身体就好了,要是生了病,那就积极治疗,把病情控制住就好了。没有人知道,这名年逾古稀的老人,走过了那么多艰难坎坷的老人,也会有害怕的时候,也会有感到孤独的时候,也会有想要找人聊聊天说说话的时候。吴老先生每天的生活简单而重复,所有的喜怒哀乐就在那方寸之地。


吴老先生:孩子也都是为我好。他们怎么安排我就怎么做。


吴老先生一直这样对自己说。 其实,吴老先生第一时间就觉察到了脚的不对劲,也很快就辨别出那个不对劲不是别的,正是糖尿病人最头疼的“糖足”——自从得了病,吴老先生便开始自学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他想尽可能地不使自己成为家人的拖累,不给家人再添麻烦。


可是这恼人的“糖足”还是来了!


他自己颤颤悠悠地摸进了医院,可惜,医生给的方子并不管用。眼看着创面有扩大的迹象,他不得不请孩子带自己去更大、更远的医院去看看。结果自然也是无用的。孩子并没有说什么,可他的心却一直悬着,他怯生生地跟孩子道歉。


吴老先生的卑微引起了医生的警觉。医生特地将孩子单独留下,向孩子解释。


医生:因为个体差异,以及年龄的限制,有些平时控制得很好的糖尿病老人也会逐渐发展成“糖足”。


像吴老先生这样,在74岁的年纪,长达20年的患病历程,但直到现在才发展成糖足,这就是他平时十分注意的结果,实在不必因此苛责老人。


相较于对病情的关注,对吴老先生这样的老年人而言,更应该多关注他的心理健康,如果身体允许,平常应该多鼓励他去户外走走,不要总是闷在家里,在与糖尿病这样的慢性疾病的较量中,不仅仅是一场生理上的斗争,更是一次精神上的考验。


从医院出来后,孩子就像变了个人。不再耳提面命吴老先生何时吃药、吃什么、不要随便出门,而是买了一台电动轮椅,手把手地教吴老先生如何“驾驶”,然后将他推到家里的大阳台上,拉开窗帘,指着楼下院子,说:“爸,您以后白天要是没啥事儿,就自己开着这个‘车’,到楼下逛逛。”


三个月后,吴老先生脚上的创面已经明显减少、肉芽抬升。窗外天蓝日朗,橙黄橘绿。“今天广场有个活动,我得当啦啦队去!“话音未落,吴老先生就自如地“开”着那台轮椅“车”,笑着冲我们挥了挥手,跟我们道别了。


 结 语  


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治疗,与其说是技术,不如说是艺术。


如文中所示的两位老者,他们除了糖尿病,还伴有其他疾病,大多数老年人都是一种多病共存的状态——据统计,60岁以上老人发现慢性病的比率达到了81.1%,超过三分之一的老人多病共存。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因为无法接受自己的身体机能下降或是肢体残缺,常常是躯体疾病和精神抑郁同时存在。


如何提升老年DFU患者的生存信心和生活质量,成为无数医护工作者和医药研发人员的重中之重,这也是香雷糖足膏(研发代号ON101)研发团队的初心。香雷糖足膏Ⅲ期临床试验是全球首项探索调节M1/M2巨噬细胞试验药物治疗DFU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证实ON101具有促进DFU完全愈合的优异疗效,并具有良好的临床安全性。


从2023年11月9日香雷糖足膏在中国大陆获批上市至今,不过短短一年,已经造福了数位如张鹏、吴起这样的DFU患者,帮助他们保住了双脚,让他们得以以一副相对自由的身躯安度晚年。这样可喜的结果背后,是研发团队看到了病人内心深处真实的害怕和渴望,他们关注疾病本身的数据,也关注数据背后的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他们真正做到了与患者的双向奔赴。


图源:视觉中国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