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阳,邹丽,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妇产科
妊娠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围产医学领域的重要临床挑战,常见的有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CTD)、
01妊娠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致胎儿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
妊娠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致胎儿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复杂,其中,抗干燥综合征抗原A(Sjögren's syndrome type A,SSA)/Ro和抗干燥综合征抗原B(Sjögren's syndrome type B,SSB)/La抗体是关键致病因素,其可直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攻击胎儿心脏传导系统的L型钙离子通道蛋白,介导心肌细胞凋亡、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及传导阻滞[3-4]。此外,罹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孕妇循环炎症因子水平高,可通过胎盘损伤胎儿心脏传导系统,加重心脏电生理紊乱[5-6];母体免疫复合物还可沉积于胎盘绒毛间隙,诱导胎盘
02妊娠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致胎儿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
胎儿心脏传导系统在妊娠16周基本发育成熟,正常情况下开始产生规则心律,胎心率在110~160次/min。妊娠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致胎儿心律失常最早可于妊娠16周出现,一般发生在妊娠18~28周,超过50%的胎儿可在妊娠20~24周诊断,75%可在妊娠20~29周诊断[8]。妊娠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对胎儿心脏电生理活动的影响通常表现为胎儿
03妊娠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致胎儿心律失常的早期预防及临床干预
研究表明,抗SSA/SSB抗体阳性孕妇中,胎儿CHB的发生率约为2%[9],再次妊娠时胎儿CHB的发生率高达19%[10]。约50%携带自身抗体的孕妇可无明显母体症状,其首诊原因多为胎儿缓慢性心律失常或胎儿心脏功能异常[11]。如能早期发现非完全性AVB(Ⅰ度AVB、Ⅱ度AVB)或轻度EFE,积极的宫内干预可能延缓甚至逆转病情进展;一旦出现胎儿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Ⅲ度AVB),恢复窦性心律的概率较低,可造成9%~25%的胎儿死亡及5%~13%的儿童早期死亡[12],约60%的存活患儿在成年前需植入心脏起搏器[10]。因此,针对妊娠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孕妇,早期预防和积极干预胎儿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防止进展至不可逆的Ⅲ度AVB,能够有效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
3.1 妊娠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致胎儿心律失常的超声监测
据此可见,抗SSA/SSB抗体阳性孕妇可尽早启动超声监测,以期尽早发现胎儿心脏损害,但针对抗SSA/SSB抗体阳性的孕妇是否积极筛查和干预CHB仍需要更多高质量的证据指导临床。
3.2 妊娠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致胎儿心律失常的宫内干预 目前针对免疫介导的胎儿心律失常的宫内干预主要是药物治疗,包括
糖皮质激素可抑制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减少自身抗体介导的炎症反应对胎儿心脏传导系统和结构的损害。因此,部分研究认为,产前糖皮质激素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免疫介导的炎症损伤,逆转不完全性AVB或改善Ⅲ度AVB远期预后,多采用口服
部分学者认为,IVIG可能通过降低母体循环中抗SSA/SSB抗体滴度,从而降低自身免疫抗体胎盘通过率以及减小对胎儿的免疫损伤,通常采用1g/kg(最大量70g),每3~4周1次[21]。然而,该类患者能否获益于IVIG治疗,尤其是IVIG的用量、频次及使用时间仍存在较大争议,临床应谨慎使用并有待进一步探究。
胎儿心室率≤55次/min,伴胎儿心力衰竭或水肿时,或上述药物无效的情况下可使用
胎儿宫内心脏起搏器治疗适用于药物干预无效的胎儿Ⅲ度AVB及严重心动过缓,可有效提升胎儿心率并改善心输出量,但临床应用受限于侵入性操作的风险及严重的术后并发症。现有个案报道显示,导线滑脱、电极脱位、心包积液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是导致胎儿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24-25]。近期有研究报道采用产时宫外治疗(ex-utero intrapartum treatment,EXIT)技术在维持胎盘-胎儿循环的基础上实施心脏起搏,成功帮助患儿度过从胎儿期到出生后第3天植入永久起搏器的过渡阶段,预后良好[26]。随着医工交叉领域的深入发展,国外研究团队创新研发了一种经皮植入式微型心脏起搏器,既规避了开放性胎儿手术的高风险,又显著降低了胎儿活动引起的导线移位风险,目前该装置已在羊胎实验模型中获得初步成功,临床转化前景可期[27]。
3.3 妊娠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致胎儿心律失常的围产期管理 妊娠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孕产妇的
04结语与展望
妊娠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致胎儿心律失常的防治需强调多学科协作与“孕前-产前-产后”全周期管理模式。罹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育龄期妇女应该在孕前接受咨询以优化妊娠时机;实验室检查显示孕妇抗SSA/SSB抗体阳性时,尤其是第1次妊娠胎儿有免疫介导的心脏损伤的孕妇,应被视为高危人群[28],孕期需依赖产科、风湿免疫科、超声医学科等多学科团队的协作管理,同时加强产检以监测胎儿心脏结构功能情况,及时调整药物宫内干预,优化母胎健康结局;产后亦需要随访婴儿心脏功能及免疫状态,预防迟发性心律失常[29-30]。目前,胎儿心脏无创电生理检测技术及靶向抗体清除疗法(如母体血浆置换)在免疫介导胎儿心律失常的防治中展现潜力[23],胎儿宫内心脏起搏器治疗颇具临床前景,未来的研究应着重于深入探讨妊娠期免疫调节的基础机制,加强超声监测方案与药物干预策略的循证研究,并完善多学科管理模式,以提供更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改善妊娠结局。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张阳:分析/解释数据、起草文章;邹丽: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
参考文献 略
来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5年6月 第41卷 第6期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