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请您介绍一下HCM的患病及诊疗情况?在临床实践中,采用哪些技术或有利于HCM的检出?
马为教授:
既往临床中对于HCM重视不足,主要原因在于其临床表现不典型,且与多种
近年来,随着医学界对HCM的认知深化和重视程度提升,临床医生诊断意识大幅提高,诊断技术不断进步,HCM诊断情况得到显著改善。
实际上,HCM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其患病率约为1/200-1/500。以我们中心(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为例,近年来HCM的诊断率呈显著上升趋势。
综上所述,在临床实践中提升HCM诊断水平的关键首先在于提高临床医生的认知水平;其次,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是诊断HCM最基础的检查手段。若条件允许,建议进一步采用超声造影、心脏磁共振等手段,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医脉通:请您介绍一下,哪些新型药物有望改善HCM诊治现状?相较于传统药物治疗,这些新型药物在改善患者症状、延缓疾病进展方面有哪些突出表现?
马为教授:
HCM(包括梗阻型和非梗阻型)既往药物治疗方案主要为β受体阻滞剂,虽然可一定程度缓解患者症状,但无法阻止疾病进展。
近年来,随着对HCM发病机制(由编码肌小节蛋白的相关基因突变引起)认识的深入,针对肌小节蛋白功能异常的靶向治疗成为新方向。肌球蛋白是粗肌丝的主要成分,肌球蛋白-肌动蛋白横桥的过度形成是HCM的发病机制之一。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剂可以在肌小节水平上抑制肌球蛋白-肌动蛋白横桥的过度形成,有望从病理生理学层面提供根治性治疗手段。与传统β受体阻滞剂相比,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剂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多项临床研究(如,EXPLORER-HCM研究、VALOR-HCM研究)证实,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剂可显著改善HCM患者的临床表现,降低左室流出道压差,改善运动能力相关指标,并减少患者接受外科手术(如Morrow手术)的需求。真实世界数据亦显示,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剂可有效改善梗阻型HCM患者的临床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剂主要适用于梗阻型HCM患者。对于非梗阻或中段梗阻的患者,其临床疗效尚待更多研究数据进一步评估。
医脉通:近年来,在HCM介入治疗领域有哪些突破性进展?这些新兴介入技术在临床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展现出了哪些潜力?
马为教授:
Morrow手术是HCM患者的经典外科手术方式,但其对术者技术和医疗中心综合能力要求极高,即使在美国也仅有少数大型医疗机构能够规范开展。这一现状限制了Morrow手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开展。
心肌肥厚引发左室流出道梗阻是HCM的常见表现,通过各种干预手段减轻心肌肥厚、缓解梗阻是重要治疗策略。除手术治疗外,微创介入治疗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其中,酒精室间隔消融术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且最成熟的介入技术,通过将无水酒精注入特定室间隔,造成相应肥厚部分的
虽然酒精消融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技术本身仍需不断优化。传统酒精消融术多在X射线引导下完成,近年来随着技术革新,临床逐渐倡导在超声造影指导下实施该操作。我国最新颁布的心肌病综合管理指南中已明确建议,酒精消融术应在超声造影剂指导下进行。
实施酒精消融术的关键前提是存在合适的间隔支,因此使用依然受限。对此中国医学工作者也进行了诸多探索。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刘丽文教授团队历经十余年探索,首创Liwen术式,即在跳动的心脏上通过超声引导,将射频消融针经胸部皮肤穿刺,依次通过皮肤、肋间、心包、心外膜等抵达心脏心肌内,达到诊断或治疗HCM的新技术,为HCM提供了创新性治疗策略。
此外,微创介入治疗领域还涌现出了多种创新方法,包括电生理射频消融技术和立体定向消融
介入治疗的优势在于起效相对迅速,但其仍属于对症治疗,而非直接针对病因进行干预。临床中,需根据患者个体特征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此外,部分HCM患者常伴随二尖瓣功能异常,这也是未来在优化介入治疗策略时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医脉通:展望未来,您认为在HCM管理领域,还需要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力进行研究和突破?有哪些新兴技术或理念有望为HCM的诊治带来突破性变革?
马为教授:
正如最新发布的《中国心肌病综合管理指南2025》中所提及,我国HCM的诊治理念正从单一“疾病治疗”向整体“疾病管理”演进,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
(1)构建多学科诊疗(MDT)团队:建立包括心内科(包括介入医生和非介入医生)、心外科、影像科和护理团队在内的MDT团队,为患者制定最优化的治疗方案。
(2)强化
(3)提升精准诊断能力:避免将“心肌肥厚”等同于“HCM”,需要与心脏淀粉样变性、法布雷病等具有类似表现的疾病相鉴别。
(4)实施全方位管理:包括症状管理、生活方式管理、猝死风险管理以及家属管理。HCM多为常
(5)优化新型药物应用:新型药物如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剂的出现为HCM的治疗提供了新选择。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在于如何在临床实践中更有效地应用此类药物,包括疗效评估以及不良反应监测。
未来期待通过对HCM发病机制的持续深入研究,能够开发出更多针对疾病病理生理过程的靶向治疗药物,不仅改善患者症状,更致力于逆转疾病进程,降低猝死风险。同时,积极探索应用人工智能(AI)技术辅助优化疾病管理,并开发更安全有效的微创介入治疗手段,将是我们未来努力的重要方向。
专家简介
马为 教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心内科副主任
主要从事结构性
现为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神经科学学会脑心同治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转化医学学会超声心动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Fellow of ESC,《中华高血压》杂志、《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中国研究型医院》杂志、《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编委、《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通讯编委
负责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心源性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